呂的姓氏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呂”這個姓的由來是什麼啊?

一、姓氏源流

呂(Lǚ 呂)姓源出有三:

1、是出自姜姓

以國為氏,始祖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嶽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嶽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呂與申,皆為四嶽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贊助廣告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又向東遷。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于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後流入黃河。呂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的。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姓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呂姓,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曾輔佐周文王;武王。這時期是呂姓的發端。呂尚,在當時又稱姜尚,人們仍以其祖姓姜稱呼他。

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後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為五刑(墨、劓、[非阝]、宮、大辟),共三千條。

贊助廣告

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鎮守南方。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地理志》雲:“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括地誌》確切指出在呂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時,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的涅陽、呂城遺址。

呂國南遷之後,到周幽王時,申、呂的國勢漸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向北吞併漢水流域諸國。公元前688年,呂與申、繒等被楚文王所滅。楚靈王時,呂部分遺民被遷至湖北蘄春。

南陽呂國被楚滅亡後,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西呂、東呂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國為氏,形成呂姓的主脈。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

2、是出自魏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並,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於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裡,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後被晉併吞,呂甥後代以邑為氏,形成呂姓。是為山西呂氏。

3、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複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為呂姓。

★★得姓始祖: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餘下全文>>

姓呂的祖先是哪的??

來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二、遷徙分佈

呂姓播遷頻繁,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佈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等地。自清代順治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陽和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佈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堂號】1、"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2、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郡望】

1、河東郡:秦時置郡。此支呂氏,為春秋晉國大夫呂錡之後。

2、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縣呂氏著稱,其開基始祖為呂謙。

3、東平郡:漢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張(今谷陽)呂氏著稱,大概為呂尚19世孫康公呂貸之後。(有一支在東平縣呂家廟)

4、金華縣:東漢設長山縣,隋改金華縣。此支呂氏為淮南壽縣呂氏分支。

5、晉江縣:唐時置郡。

6,浙江新昌縣。共尊唐呂延之為始祖。

四、家乘譜牒江蘇:

塘洋呂氏族譜十卷、白沙圩呂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呂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餘姚新河呂氏家乘十二卷附錄一卷、餘姚呂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貴門呂氏宗譜十卷、東陽象岡呂氏宗譜二十二卷。廣東:嶺南呂氏家譜一卷、潮州呂氏族譜一卷。四川:呂氏世譜、呂氏族譜不分卷、呂氏宗譜一卷南渡呂氏族譜十二卷、河東呂氏譜、呂氏族譜、河東呂氏支譜二卷、呂氏重修族譜二卷。

五、歷史名人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燬。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呂 光: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並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餘下全文>>

姓呂是怎麼來的

關於呂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

呂姓播遷頻繁,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佈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佈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呂是臺灣的第二十九個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廣東的這支。呂姓,始於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呂阿四和呂阿南兩兄弟。鶯歌鎮,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氏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次為嘉義縣。

堂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家乘譜牒

江蘇:塘洋呂氏族譜十卷、白沙圩呂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呂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餘姚新河呂氏家乘十二卷附錄一卷、餘姚呂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貴門呂氏宗譜十卷、東陽象岡呂氏宗譜二十二卷

廣東:嶺南呂氏家譜一卷、潮州呂氏族譜一卷

四川:呂氏世譜、呂氏族譜不分卷、呂氏宗譜一卷

南渡呂氏族譜十二卷、河東呂氏譜、呂氏族譜、河東呂氏支譜二卷、呂氏重修族譜二卷

歷史名人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燬。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 光: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並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

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餘下全文>>

呂的姓氏如何得來的 5分

關於呂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遷徙分佈

呂姓播遷頻繁,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佈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佈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呂是臺灣的第二十九個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廣東的這支。呂姓,始於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呂阿四和呂阿南兩兄弟。鶯歌鎮,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氏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次為嘉義縣。

堂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家乘譜牒

江蘇:塘洋呂氏族譜十卷、白沙圩呂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呂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餘姚新河呂氏家乘十二卷附錄一卷、餘姚呂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貴門呂氏宗譜十卷、東陽象岡呂氏宗譜二十二卷

廣東:嶺南呂氏家譜一卷、潮州呂氏族譜一卷

四川:呂氏世譜、呂氏族譜不分卷、呂氏宗譜一卷

南渡呂氏族譜十二卷、河東呂氏譜、呂氏族譜、河東呂氏支譜二卷、呂氏重修族譜二卷

歷史名人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燬。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 光: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並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

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餘下全文>>

百家姓有姓呂的嗎

有。在古百家姓中排列靠前: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中國姓氏中的呂主要分佈在哪裡?

呂氏太始祖呂尚封齊為第一代國君,其子孫以國為姓齊,以地為姓丘、盧、崔、駱……以君父諡號為姓丁、桓、厲:還有尚、此、章、慶(賀)等,均姜太公呂尚子孫。北京出版《中同歷代帝王辭典》中住:齊國曆代君侯均姓呂,呂尚、呂及、呂得、呂慈母、呂不辰、呂壽、呂無忌、呂赤、呂脫、呂購、呂祿甫、呂小白(齊桓公)……直到二十代二十九個齊候到康公呂貸被篡國。齊國分出三十多個姓氏都屬於姜太公呂尚後裔。

呂氏現在約有三百五十萬人,在全國的分佈如下:

(一)河南省 呂氏源於河南,古代夏虞之際,禹封伯夷為呂侯建呂國於南穿西,太始祖呂尚生於河南汲縣姜塬(今衛輝市太公泉),於周初被封於齊(山東)二十代七百四十年為君。今留居河南的呂氏有三十多萬人。

(01)偃師寇店支

(02)新安縣支

(03)嵩縣宋嶺支

(04)登封呂崗支

(05)孟津翟泉支

(06)偃師牙莊支

(07)泌陽縣支

(08)孟津東呂廟支

(09)洛陽西呂廟支

(10)孟津呂家村支

(11)孟津孟莊支

(12)羅山縣支。

姜子牙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

古人姓氏是分開的,姓姜 呂氏

下面簡單介紹下“姓”和“氏”的區別。

先秦的姓不是後世的姓,這是首先必須弄清楚的。先秦的姓,很多學者認為與遠古的母系制度有關係,是氏族(或部落)的標記。由於它標誌一個人由哪個氏族出生,故稱“生”;由於當時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邊,寫“姓”。可見,姓的起源與氏族有關。

氏是家族的標誌。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以什麼為氏,有幾種辦法。列國公族多以“孫”系氏,有的因出於公室,就稱公孫氏;有的因出於王室,就稱王孫氏。有些以所居官職為氏,如司馬史、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為氏,如韓氏、魏氏、趙氏。不過,當時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為氏,如齊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孫就以高為氏。可見,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關係,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姓氏制度也發生了混亂。秦的統一,基本上結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舊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姓和氏開始合二而一。經過秦末大亂,社會進入西漢,姓和氏就完全融為一體。正因為如此,處於西漢中期的司馬遷寫《史記》時便不那麼注意先秦時代姓和氏的區別了。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都有哪些啊

歷史名人

姓名

朝代

貢獻

評價/榮譽/職務

籍貫

呂尚(前1156~前1017)

周朝

輔佐六位周王,鞏固國家統治

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齊國始祖

東海海濱

呂不韋(?~前235年)

戰國末期

著《呂氏春秋》,雜家代表

商人、政治家(為秦丞相)、思想家

衛國濮陽

呂臣(?前235~前173)

秦朝

重建張楚政權

秦末農民起義將領,世襲父爵新陽侯

呂雉(前241~前180)

漢朝

呂母(?~18)

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女領袖

琅琊海曲

呂布(?~198)

東漢

名將

五原九原

呂蒙

東漢

名將

汝南富陂

呂範(?~228)

三國

東吳名將、大司馬

汝南細陽

呂據(父呂範)

呂岱(161~256) 三國·吳   官至大將軍、大司馬 廣陵海陵

呂忱 晉 著《字林》 文學家

呂靜 晉 著《韻集》 音韻學家

呂洛 北魏   官至羽林中郎將,後封成武侯 代/今蔚縣

呂光(337~399) 晉 後涼建立者 前秦將領 略陽

呂永吉 隋 隋文帝時大臣 官至上柱國太尉,被封為劉郡公

呂才 唐   哲學家、音樂家,官至太常博士 博州清平

呂向 唐 善草隸,曾參與《文選》註解 書法家、學者 甘肅涇川

呂洞賓 唐 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呂蒙正(?~1011) 宋   狀元、宰相 河南洛陽

呂端(935~1000) 宋   宰相 幽州安次

呂夷簡(978~1040) 宋 維護國家安定,子公著、公弼 宰相、政治家 ,封號“申國公” 壽州

呂公著(1018~1089) 北宋     壽州

呂公弼(1007~1073) 北宋   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進樞密使 壽州

呂頤浩(1071~1139) 宋     齊州

呂大防(1027~1097) 北宋     京兆藍田

呂大臨(1044~1091) 北宋 著古器物圖錄《考古圖》 金石學家,中國考古學鼻祖 京兆藍田

呂惠卿(1032~1111) 北宋 王安石變法第二號人物 政治改革家,參知政事(副宰相) 泉州晉江

呂祖謙(1137~1181) 南宋 六世祖為呂公弼 理學大家,與朱熹、張栻齊名 壽州

呂紀 明   花鳥畫家,官至錦衣衛指揮 浙江鄞縣

呂柟(1479~1542) 明朝 著有《周易說翼》等。 著名理學家。 陝西高陵

呂坤 明......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有哪些

(1)呂不韋(秦朝相國)

(2)呂雉(劉邦的皇后)

(3)呂布(漢末梟雄)

(4)呂蒙(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5)呂留良·(文學家)

(6)呂正操(建國後上將)

當然還有很多,呂姓也不算小,名人還是不少的。

相關問題答案
呂的姓氏來源?
嚴的姓氏來源?
樑的姓氏來源?
孫的姓氏來源?
戚氏的姓氏來源?
晏的姓氏來源?
宋的姓氏來源?
姓陳的姓氏來源?
周的姓氏來源?
黃的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