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七月?
農曆七月有什麼禁忌
鬼月九大禁忌:
1、姓名勿直呼
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後,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迴應。
2、別拍肩膀
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3、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唸“對不起,打擾了!”並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 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 。
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7、 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 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
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 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 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11、別亂靠牆休息
沒事不要亂靠牆,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
12、收好衣服防鬼“借”
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晒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
13、別亂照相
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於樹梢上的好兄弟。
諸多禁忌,族繁不及備載。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有人習慣隨身帶著開運避邪物品,像帶著廟裡求來的護身符、佛珠,或粗鹽、糯米等避煞物;十字架或者具特殊能量的礦石等。
農曆七月初一是什麼日子
詳細如下 望採納答案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十齋日,地藏菩薩齋月。此月,勤誦地藏菩薩聖號。
是地藏菩薩的生日!農曆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喜慶儘自此一個月避開。
在華人社會的傳統節日裡,陰曆七月稱為鬼月,以中元節七月十五為重要的節日。傳說中鬼月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閻羅王特別允許“好兄弟”(方言中對大小鬼的別稱)到人間度假,人們為了祈求平安,便積極展開俗稱“普渡”的活動,因此,這個時期慶贊中元的盛典處處可見。
社會不斷地演進,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唯獨對敬鬼神以求平安、財運等的作法,仍甚少改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華夏文化的源頭,祭/巫師在上古社會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來到今時今日,法師、道士、牧師、神父等神職工作者,依然是人們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習俗與生活忌諱,據說在中國國內已逐漸消逝,但在海外的華社中卻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漢文化源遠流長,華人生活中的忌諱也不少,有些忌諱是會造成不便,有些卻是詼諧有趣。例如人們買屋、買車或住醫院都爭挑“三”而不願挑“四”;“三”和“生”諧音,“四”則和“死”諧音。但如果在“四”的後邊是“八”,那麼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送禮時忌送鍾,“鍾”、“終”同音,不吉利。在醫院別切梨給病人,“分梨”即“分離”之諧音,大忌也。相對的,帶有好兆頭的諧音的事物也為數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發”的諧音,尤其受市民喜愛。
農曆七月廿二是什麼日子
財神節是農曆的7月22日. 中國古代以商朝比干為文財神,以三國關雲長為武財神。每年正月初五專祭財神。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用面做成元寶、聖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臨清每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為財神會,唱戲三天。濰縣是七月二十一日為祭財神日。其財神廟有對聯雲:“頗有幾分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點上三柱香,朝也拜,夕也拜,叫我為難。” “財神節來歷”—— 傳說光緒年間,在即墨古城有一個姓周的掌櫃,經營一家叫“春興永”布匹絲綢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裡,一連做了3個完全相同的夢。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了個披頭散髮的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沒有人給我過忌辰了,誰給我過,保證他生意亨通……”周掌櫃是生意人,為討個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在夢中老者的囑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不少,看完後都紛紛湧到店內帳割綢布,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 周掌櫃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所以,每年陰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鋪都效仿,流傳至今,形成了迎財神的習俗。
7月份還可以有什麼來稱呼?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其他的有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梗,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餘下全文>>
農曆七月十二是什麼節日
農曆七月十二日,手機萬年曆顯示乃地獄開門日。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佈新的皇曆。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餘下全文>>
農曆七月二十是什麼節
財神節,中國漢族、土族等地民間祭祀財神的節日。一般是農曆七月廿二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青島、濟南之類的現在都有過的,其他的地方就不清楚了。另外一個就是壯族傳統的達旺節了,好像臺灣那邊也有節日是這個時候的,具體叫什麼就忘記了
農曆七月是夏仲月嗎?
仲月,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
所以有:
孟春一月(正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
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
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
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月
季冬十二月
所以夏仲月是農曆五月。
陰曆七月甘七的農曆幾月幾號
陰曆和農曆是一回事。
陰曆七月廿七的農曆就是七月廿七號。
如果是你打錯字了,想問今年陰曆七月廿七的陽曆是幾月幾號,陰曆七月廿七(昨天)的陽曆日期是8月22日。
農曆:甲午年 七月 廿七
干支:甲午 壬申 乙丑公曆: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處女座
資訊來源:華···網
鬼節是哪一天?(陰曆)
農曆七月十四是什麼日子?
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一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蕩人間的鬼魂迴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曆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開啟,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遊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佈新的皇曆。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