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楊姓的來歷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贊助廣告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云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贊助廣告

5世,后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后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12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闢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闢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薰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餘下全文>>

楊姓的來源

楊姓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 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這是近代洪洞人王篤誠詩中的一句。

楊姓也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因官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公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後裔。

《姓纂》上面說:“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子國,以國為姓。”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眾多兒子中,最為神氣的一房。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後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被當時五霸之一的晉國所吞併。

不過,《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卻跟《姓纂》有點出入。該書雖然也認為楊姓是出自姬姓,但卻指出最初以楊為姓的,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而不是來自晉國的伯僑。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為楊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僑。

楊姓漢人於1000多年以前在長江以北繁衍。當時,楊氏就是一個出人頭地的顯赫家族,出了不少在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戰國時以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搐,而跟主張兼愛的墨子大唱對臺的楊朱;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百家姓楊姓的來歷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云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后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后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12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闢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闢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範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薰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季......餘下全文>>

楊姓起源於?

楊姓是當今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楊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靜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個名叫楊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後人就以國為姓,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後,將楊分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生了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 發展和演變:楊石於晉國六卿之亂時被殺,他的後裔逃到弘農、華陰,逐漸發展,成為現在楊姓的最主要的一個支派。此外,楊姓也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的姓或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的。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其他名人尚有:楊振寧。

楊姓起源參考之三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就這樣

楊姓的家族淵源歷史?

楊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尋根溯源 楊姓來源有五: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範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得姓始祖 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後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起源於山西境內的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播遷,首先入陝西馮翊(今陝西大荔),後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盪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後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

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佈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佈最多,楊姓的分佈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

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肅通渭西北);3、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堂號:“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徵 1、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2、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宋代詩人楊萬......餘下全文>>

楊氏的來源?

關於楊氏的姓氏來源說法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臺灣的楊亦然成為現今臺灣的第十大姓。楊氏入臺其始祖是明朝永樂年間福建漳州的楊巷摘,最先入臺把楊姓帶入臺灣。以後的清朝康熙年間、雍正年間、乾隆年間不斷有楊氏入臺開墾定居。

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關於楊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楊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楊,聽爸爸媽媽說,姓氏是一種很深奧的文化。於是,我對楊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姓氏的書籍,瞭解楊氏的起源。

2. 閱讀相關的報刊、教科書,蒐集有關楊氏名人的資料。

3. 上網瀏覽有關楊氏人口數量的資料,記錄下來。

4. 查閱書籍和相關資料,瞭解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網瀏覽有關於楊姓族譜的資料。

6. 上網查閱資料,瞭解楊姓遷徙史。

7. 上網瀏覽,瞭解楊姓的地位。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資訊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楊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賜姓轉姓 三、少數民族楊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揚姓 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

楊纂、楊堅、楊廣、楊炯、楊玉環、楊行密、楊延昭、楊士奇、楊延和、楊慎、楊震、楊振宇、楊利偉……

上網

楊姓人口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有400萬。 書籍資料

百家姓排名

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網

楊姓宗譜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墨楊氏家乘》、《武林楊氏宗譜》、《楊氏譜書》、《楊氏族譜》、《楊氏譜系》、《楊氏家譜史》……

上網

楊姓遷徙史

臺南佳里楊氏 臺北半線楊氏 臺中楊氏 臺中沙鹿鎮楊氏 香港楊氏 海外楊姓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孟加拉楊氏 緬甸仰光楊氏 菲律賓楊氏 新加坡楊氏 泰國楊氏 印度尼西亞楊氏 歐美澳洲楊氏

上網

地位

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四、結論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後來繁衍分佈至今河南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寵妃物玉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以及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楊振宇。

3.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約有人口400萬,佔全國的3.08%。

4.楊姓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楊姓遍佈許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宗譜就有一百來卷,我為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楊氏起源於哪裡說一下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2、郡望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相關問題答案
楊姓起源?
楊姓起源與由來?
姓楊的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