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強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中國古代姓張的名人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贊助廣告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贊助廣告

遷徙分佈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佈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佈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餘下全文>>

姓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2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3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4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5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6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7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曆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8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洩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9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10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諡。 11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12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14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祕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徵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徵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餘下全文>>

姓張的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餘下全文>>

姓強的名人

強 鉏:春秋時鄭國大夫。當時鄭國大夫祭伸專政,厲公派雍糾去殺他,後來事情敗露,強鉏與公子閼的同黨祭仲殺死了雍糾。厲公即位後,追查原來的事,強鉏被判刖刑(把腳砍掉)。君子說強鉏不能衛其足。

強 伸:金朝人,膂力過人。天興初任中京元帥府籤事,剛到任三日,就有敵兵來圍,東西北三面皆樹起了大炮。強伸用衣帛作成旗幟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戰,領壯士5000人往來救應,所至必捷。監守3個月後,因糧盡兵散,城不能守,轉戰至偃師,力盡被俘,不屈而死。

強行健:清朝人,幼時家貧,好學不倦,後又行醫,藉所得以養親。後又工詩書,尤精篆刻。著有《印論》、《印管》、《醫案》、《傷寒直指》等書。

唐代有處士強蒙,宋代有進士強至,明代有廣昌尹強仕

古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夏姓名人146名,重要人物有:

夏朝國王有:夏禹、夏啟、夏太康、夏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洩、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發、夏 桀(共十六位)。

歷代宰相有:秦代夏說、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

春秋時陳國大夫:夏區夫

魏國猛士夏育;

秦國負責秦始皇的保健,以藥囊提荊軻的夏無且。

拯救搖搖欲墜的漢朝的夏賀良,著名學者夏恭,

漢武帝時陽城內史夏寬,零陵太守夏勤。

南朝時有夏赤松。

宋“四大家”之一的畫家夏圭。

晉代傑出畫家:夏 瞻

唐代 中書令兼尚書令:夏 昱

宋代文學家、詩人:夏元鼎

元代教育家:夏友蘭

元代作家:夏庭芝

元代著名畫家:夏 迪

明代著名畫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清代文學家、詩人:夏敬渠、夏 燮、

清朝出版家夏瑞芳、畫家夏之鼎、戲曲家夏倫。

古往今來國內外的圍棋史上最強的十人都是誰

圍棋史上的十位聖手: 黃龍士、範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榮、吳清源、李昌鎬。

黃龍士(1651或1654——?),名虯,又名霞,字月天,江蘇泰縣姜堰填人。時人尊為棋聖,與思想家黃宗曦、顧炎武等人並稱為“十四聖人”。黃龍士對局實踐對圍棋發展的最大貢獻,在於他轉變了圍棋的風格。揣他之前,棋風局面狹窄凝重。黃龍士使棋風大變,在其之後,局面開闊,輕靈多變,思路深遠。徐星友這樣概括黃龍士的棋:“寄纖農於滔泊之中,寓神俊於形骸之外,所謂形人而我無形,庶幾空諸所有,故能無所不有也。”“一氣清通,生枝生葉,不事別求,其枯滯無聊境界,使敵不得不受。脫然高蹈,不染一塵,臻上乘靈妙之境。”總的來說,黃龍土對局時考慮全面,判斷準確,力爭主動,變化多端,不以攻殺為主要取勝手段。著有《弈括》和《黃龍士全圖》。黃龍士棋力極強,無人堪敵。成為國手後,收比自己年長的徐星友為徒,以只能讓徐二子的棋力與徐下了十盤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淚篇》),互有勝負。黃英年早逝。黃歿後,徐一躍而成國手。

範西屏(1709——?),名世勳,浙江海寧人,著有《桃花泉弈譜》二卷。範西屏全域性觀念特別強,“能以棄為取,以屈為伸,失西隅補以東隅,屈於此即伸於彼,時時轉換,每出意表,蓋局中之妙。”範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從全域性著眼。具體手法就是“時時轉換,每出意表”。施襄夏說:“範西屏以遒勁勝者也。”鄧元穗說:“西屏奇妙高遠,如神龍變化,莫測首尾”。“西屏崇山峻嶺,抱負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紹暗,號定庵,浙江海寧人,著有《弈理指歸》二卷,可與《桃花泉弈譜》媲美。 鄧元穗說:“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遠”,“定庵邃密精嚴,如老驥馳騁,不失步驟。”深謀遠慮,穩紮穩打就是施襄夏棋風的主要特點。施襄夏自己也說過:“蓋窮向背之由於無形,而決勝負之源於佈局也。”

範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鄉,年齡又相仿,未出名前,兩人常在一起下棋 。後來他們相繼成為國手,便分道揚鐮,各奔前程,相聚時便不多了。據《國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話,範、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師對弈十局,可惜這十局棋的記錄現已無處找尋。乾隆 四年,範、施二人受當湖(又名平湖)張永年邀請,前往授弈。張永年請二位名手對局以為示範,範、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當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現存十一局。“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是範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傑作,也是我國古代對局中登峰造極之局。同代棋手對其評價很高。錢保塘說:“昔抱朴子言善圍棋者,世謂之棋聖。若兩先生者,真無愧棋聖之名。雖寥寥十局,妙絕千古。”鄧元穗認為這十局是棋中“至當”。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國石見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佈局的締創者。棋力無敵,在十六局御城棋賽中,除讓子棋負二局外,其餘皆勝。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條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戶谷鬆之助,日本國水內(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盤殺力極強,算路精準。繼道策之後被譽為“後聖”。著有《國技觀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國備後因之島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跡目(即接班人)。棋風平和悠遠、妙入精微,創有“秀策流”佈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間創造御城棋賽十九連勝空前紀錄,與道策並尊為日本棋聖。遺譜被收入《敲玉餘韻》、《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瀨彌吉,日本國江戶人,本因坊十八世,準名人。與師兄秀......餘下全文>>

馬姓的名人

馬三立 馬德華(豬八戒)馬季 馬大腳(朱元璋皇后)馬超(三國)

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經學家、文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為伏波將軍,後歷任太守,發展了相馬法。年六十餘仍征戰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初為涼州刺史司馬,曾與韓遂割據涼州,後被曹操所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三國名將,出身於涼州豪強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隴,超據潼關拒守,操用離間計,使超與韓遂相互猜疑,一舉擊敗之。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徵西將軍,督涼州軍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殺其妻子,超遂奔漢中依張魯,不得志。建安十九年歸劉備,助備擊破劉璋於成都。諸葛亮稱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次年卒。

馬 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頜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亮下謖於獄中,按律處死。亮為之流涕。

馬 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 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賞識,任監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 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遊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並稱“馬夏”。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馬 注: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色妍雅,恣態靜逸,有濃麗冷豔之韻而無媚俗之風騷。夫亦工書畫,夫婦形影不離,同遊京師,以繪事自給殊怡然。後夫亡歸裡,仍事書畫,藝名日高,四......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姓強的名人?
古代姓盛的名人?
古代姓俞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杜的名人?
古代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陳的名人?
古代姓華的名人?
古代姓霍的名人?
古代姓傅的名人?
古代姓向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