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的來源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姓阮人的歷史

阮姓發源於甘肅涇川,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於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縣黃沙鎮阮氏宗祠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於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咸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於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於無意仕途,隱居於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並有一支阮姓遠徙於廣西合浦。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合浦徐聞人因徵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   隋一統後,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於唐朝,據《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於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上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ā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渡海赴臺者。   清康乾後,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佈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現在阮姓人口列中國第一百八十九位。   阮氏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有阮琳,為蒲田進士。”西晉的“竹林七賢”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稱大小阮。阮籍,字嗣宗,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陳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他蔑視禮教,常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則變為“口不藏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己。音樂家阮咸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歷官散騎待郎,相傳因他善彈一種四弦琵琶,而將此種樂器稱為阮。阮籍的父親阮禹,為建安七子之一,在漢末曹操幕中,也是較有名氣的文學家。   宋朝時期有律學家際逸,明朝時期有懷寧人(今安徽懷寧)阮大鋮,可惜是個不肖子孫,清朝時期有經學家阮元等。   福建南安侖蒼鎮大宇村的阮氏,相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期移居大宇新畲山麓--西坪、是最早遷入大宇境內的一個族群。因當地野生林草茂盛、虎狼山豬多、莊稼、畜牧嚴重受害,後遷入現址。   福建南安阮氏源流因原有族譜失祥,解放後歷經數年多處查詢,未見其族譜中有明確記載,僅漳州市南靖縣山城鎮下碑村阮氏昭穆,傳說是十八世祖成定公制定的三十二字:綿錦成章、揚輝啟祥、敦仁耀德、英俊賢良,經倫用濟、大義悠長、克紹芳典、奕世永昌。這是可以確認主源的唯一主要依據,但還沒有正式認源。   福建南安大宇阮氏是大宇村八個姓氏的第三大姓,人口八百多人,還有遷往外地及華僑三百餘人,不計在內。阮氏原擁有耕地肥沃,五穀豐登,只因毗鄰西溪,屢患水災之害,民不聊生,歷來靠當長工、小什工及打鐵等小手工渡生,到現在全面發展手工業,成為福建省內聞名的“瑞士式”手工業村落。

贊助廣告

阮姓的介紹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於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川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後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形成望族。兩晉以後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臺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佈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緒、阮樅江、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

贊助廣告

阮氏的由來,詳細介紹!

[阮名屬地]

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一帶。

[阮氏來歷]

阮(ruǎn)姓源出偃姓。相傳皋陶的後裔封於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本是殷商的諸侯國,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子孫們為了紀念故國,紛紛以國為氏,姓了阮。南北朝時,有石姓者改姓阮,亦稱阮氏。

[阮氏名望]

阮姓名人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例如東漢文學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其子阮籍,是三國時魏文學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蔑視封建禮教,常以“白眼”對待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物,喜愛喝酒,常常以醉酒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的情感,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求存。阮籍的侄兒阮咸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善彈琵琶,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南朝梁的目錄學家阮孝緒,宋代律學家阮逸、詩人阮閱,明末兵部尚書阮大鋮,清朝學者阮元等也是阮姓人中的佼佼者。

阮姓的字輩排行

湖北通山阮氏字輩:光大開、英士班、家國彥、孝有風...紅安阮氏字輩(河南光山,正陽):昭禹述霆彬,貴卿甫國,肇友喜正,宇大廷可,楚啟之時,遠方徵泰,永觀成祥,景從先志,福善榮昌,家傳忠孝,道慶明良,承宣保定,德裕乃康安陸字輩:.“紹起成先業,鴻開克大昌 ....谷城阮氏字輩:善士成先,大道昭然。當陽阮氏字輩:一幾光先志,心傳永吉祥。河南三門峽.、南陽陝西省安康商洛山陽、白河、江西九江、武寧湖北陽新縣通山縣(古稱興國州) 字派:堂號:竹林堂(通山縣黃沙大源支)靄公-- (四慶省文進、應顯添惟伯、武尚宗可承、良久洪仁遠)(四慶省文進、子應受仲景、廷玉操一鳴、萬世宣亨遠)、--光大開、英士班、家國彥、孝有風、 經綸才、理道教、本源敦、 勳業永、 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通山縣大畈支)雲公---泰朗希仕試、添朝廷丹、一中應晉佐、聖君善承先、祖世緒長榮、詩書班--家國彥、孝有風、 經綸才、理道教、本源敦、 勳業永、 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禹公後裔於2010年7月四省議定在湖北黃岡武穴市召開會議取消-(經倫才,理道教,本源敦,勳業永,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修改成《林熹輝徨在,經緯俊睿才》)此次決定是為了修國譜而定!浙江金華銅峰阮氏字輩:“邦 國 泰 平 匡 來 輔 翼 博 學 詳 問 慎思 審 辨 乾 屯 坤 臨 元 亨 利 貞 明 良 培 德 厚 重 存 仁 修 其 禮義 鍾 秀 繁 與 信 友 和 睦 廣 善 敬 誠 謙 恭 益 讓 隆 祖 揚 名 盛世 彰 遠 光 裕 家 庭”。安徽碭山字輩:“鳳 吉 孝 君 興 振 志 永 書 巨集”。太湖阮氏字輩:鼎豐鹹福泰、師林大有益。池州阮氏字輩:傳 家 有 本 志 學 宜 鴻 德 承 宣 士。福建南安字輩:“綿 錦 成 章 揚 輝 啟 祥 敦 仁 耀 德 英 俊 賢 良 經 倫 用 濟 大 義 悠 長 克 紹 芳 典 奕 世 永 昌”。周寧阮氏字輩:......文 章 華 國 ,詩 學 傳 家四川綿州字輩:“本 明 從 春 東 舜 府奇 成 文 仕 廷 思 崇 朝 先 元 永 興 賢 開 國 少 周 定 安 邦 萬 代 年 懷 忠 登 上 品 應 在 龍 鳳 聯 仁 讓 昭 天 地 寬 和 耀 坤 輪 基 緒 承 湯 武 洪 圖 顯益 川”。阮氏一支字輩:“大 正 天 興 順 官 清 民 志 安 啟 賢 富 建 寶”。重慶黔江地區字輩:逸正興師,世德大光,仁文玉啟,後代永昌。廣西隆林阮氏字輩:順世安清泰,錦繡如乾坤。浦北阮氏字輩:傳家經學承生先業平果阮氏字輩:堯山發蘭 廣慶超道 福志桂善 啟文大芳 天玄記廷 瑞日明成山東蓬萊阮氏字輩:子士雲蔚啟,文書衍陛登。棗莊阮氏字輩:星勇天紫記,學陣井開祥,奎文得清秀,金元寶家莊!(音)湖南根據湖南省圖書館資料,湖南三大阮姓發源地是:邵陽,郴州資興市滁口鎮塘下村(古代是郴州汝城縣管理)和湘潭。塘下阮氏始祖阮闕,大約在宋朝中後期時於南京豬屎巷生了十個兒子,分佈到廣東翁源縣,懷集縣,湖北江夏,浙江,福建。塘下阮氏的來源是:先從南京豬屎巷先遷到廣東懷集縣,後打獵追趕老虎到湖南塘下,一直定居到現代,從這裡又分出去幾支,但均在湖南,且在明朝時誕生過朱棣的妃子。現將塘下阮氏字輩排行列出:湖南塘下阮氏字輩排行: 應衍宗傳盛,統緒裕大興,文字廷邦泰,德正守魁名,俊偉巨集士彥,賢書啟瑞英,端崇奇玉發,憲章祖先聖,世業紹前輝,譽壯光家聲。 現代已經到了啟字輩。

...餘下全文>>

姓阮的第一個人是誰?誰創造的阮姓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於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川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後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形成望族。兩晉以後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臺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佈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緒、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後商朝諸侯阮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阮氏。後來就稱為阮氏。 源流二源於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遊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併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定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後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大夫石石昔之後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餘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出自他族.今臺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民族均有此姓 始祖得姓始祖:皋陶。各支始祖:阮文益公自壽邑八鼓稿而遊於衢西城北見其銅峰源內山水之秀麗,土厚平壙遂築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於永樂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終於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樹塢口坐西向東。是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

阮氏三兄弟的故事情節

大哥:立地太歲阮小二。二哥:短命二郎阮小五。三弟:活閻羅阮小七。

三人出場是吳用為了幫晁蓋劫奪生辰綱而找幫手時候引出來的。

繼而就是黃泥崗劫取生辰綱。事發之後夥同與事的晁蓋,劉唐,吳用等人入夥梁山從而引出林沖火併王倫。

梁山聚義後三人都是水寨頭領。

阮姓的歷史名人和成就

阮籍,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

明人靳於中盛讚阮籍人品之高尚,稱他為“命世大賢”。(出自《阮嗣宗文集序》)[17-18]

魯迅評價: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宋的顏延之已經說不大能懂,我們自然更很難看得懂他的詩了。他詩裡也說神仙,但他其實是不相信的。[19]

歷代關於“竹林七賢”的排序,阮籍總是名列第一,可見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如:《世說新語·任誕》明確地把阮籍排在首位,嵇康次之,山濤居第三位,餘人皆在三名之後。《名士傳》的排列的次序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歷史上的阮姓名人

歷史名人

1,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

2,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莊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 3,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

4 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

5 阮元:字伯元,號雲臺,清朝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

6,阮麗珍:[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後]字不詳,安徽懷寧人,阮大鋮之女。生年不詳,約卒於清世祖順骸中。美容色,長於作曲。大鋮降清,她為某親王所得,甚寵愛。後來為福晉所妒,遂被鴆死。大鋮所作《燕子箋傳奇》,相傳乃麗珍所作;此外又作有《夢虎緣》、《鸞帕血》……等劇,《梵天廬叢錄》並傳於世。

7, 阮年:[清]字遐生,杭(杭州)人。墨竹師諸升。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蘭竹圖。《圖繪寶鑑續纂、同人畫集   阮品:[約公元二六五年前後在世](亦作侃)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詳,約晉武帝泰始元年前後在世。與嵇康為友。仕晉至河內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當代名人

阮成發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   阮次山 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阮姓當代名人——阮次山

阮崇武 原公安部.勞動部部長 海南省省長,海南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阮泊生 1914年生。直隸(今河北)蔚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蔚縣從事黨的祕密工作。後任中共渾源縣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祕書處處長、河北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阮大年 阮玲玉 阮漢清 阮賢榜 阮幫和

阮氏三雄的相關故事

我看的水滸是兄弟三個起初與晁蓋等人結義共事,晁蓋死後留在梁山,攻打方臘時哥哥兩人為救小七被陷阱中的竹刺擊中身亡。戰役結束,後隨宋江等好漢回到朝廷領賞,因招安中喝酒鬧事,本應有一官半職後發配回鄉。

阮這個姓氏怎麼來的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麻煩採納,謝謝!

相關問題答案
阮姓的來源故事?
十二生肖的來源故事?
十二星座的來源故事?
阮姓的來源?
阮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嚴姓的來源的故事?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