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2014年小年吃什麼

在民間,小年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小年又稱祭灶節,過小年吃什麼也是很講究的。如今,離2014年過小年只有十幾天了,你知道2014年過小年吃什麼嗎?下面我為大家介紹2014年過小年吃什麼。

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牆上,供奉灶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贊助廣告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裡,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贊助廣告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中國習俗小年應該吃什麼?

吃餃子

2016小年是哪一天?過小年吃什麼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過小年吃什麼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3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4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浪漫戀愛薇新LmLa125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麵食

在北方人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餘下全文>>

過小年吃什麼 過小年的習俗

過小年要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裡,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城裡和農村,家家吃餃子、喝酒,慶賀如同大年(春節)。在關東的農村,過小年這天,還有一項特別的祭禮活動,送灶王爺昇天。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牆上,供奉灶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後又稱其為灶君。至於灶王、灶王爺的說法是唐朝以後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傳說灶王爺叫張生,家裡很富。媳婦李氏很賢惠,但不能生育,被張生休了。她勤懇過日子,成了大財主。張生的再婚婦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敗盡家業,續絃之妻餓死,張生靠乞討度日。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生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坑裡,被灶火燒死。張生昇天後向玉皇認錯,被封為灶王爺。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賜給他灶王的封號,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迴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並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玉帝根據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

因此,過小年送灶王爺昇天,也成為每家都很重視的一件大事。這天,家家起早,把庭院打掃的乾乾淨淨,在院中間設一香案,上邊插上幾柱香,擺上新蒸好的饅頭,三個一疊,共三疊,還要擺上水果、糕餅、關東糖和幾碟菜。這家的女主人,用高粱杆精心扎一匹馬,一掛車,備灶王爺昇天時坐用。在祭祀開始前,主人要先撤掉灶王爺像前的供板,誠惶誠恐地把灶神像摘下來,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到香案前,雙手合一,嘴裡不斷念叨:“灶王爺昇天堂,見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說賴話。”那種真誠心情,都熔鑄在禱告中。儀式結束時,主人點燃火柴,把煙燻火了一年的灶神像,連同扎的車、馬一起燒了。大人孩子們仰望著天空,此時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爺已經坐著馬車乘長風,披彩雲,回到天宮。儘管主人們對灶神表現出十分虔誠,並千叮萬囑灶神上天多說好話,保佑一家平安。但純樸憨厚的關東農民,還是有點放心不下。他們索性用關東糖把灶王的嘴給封上,免得他上天之後,見到玉皇搬弄是非,說壞話。給灶王爺吃關東糖的另一種意思託他到玉皇大帝那裡,多給家裡人說些甜言蜜語。這種用關東糖封灶王爺的嘴,進行行賄祭灶的獨特風俗,是民間按照自己需要塑造神靈。

農曆臘月的小年吃什麼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麼呢?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那麼,過小年大家都吃什麼呢?

傳統名點 灶糖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人叫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南方小吃 祭灶果

祭灶果是浙江寧波地區及南方一帶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

祭灶果主要原料糯米粉,芋艿漿,白砂糖。口味:鬆、酥、香。

灶的果品分兩類,一種是從市場買來的祭灶果,裡面都有用麵粉做的紅蛋、綠蛋、芝麻蛋、黑節骨、白節骨,另購一些小糖、水果等,還有一種是過去民間自制的祭灶果,有番薯片、炒豌豆、炒花生等。

節令食品 灶粑粑

粑粑用秈米、糯米為主料製作而成。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

祭灶節,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習俗,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民間以製作米粑粑作為送“灶神”的祭品。每當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準備米粉、餡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形,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鍋粑粑則首先用來祭灶神。

人們把粑粑盛在大盤裡,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龕裡,然後點上香火,放鞭炮,歡送灶神上天,頗為嚴肅認真,灶神送走後,全家人即可進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麼虔誠地去“送灶神”了。但每當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這兩天,製作“送灶粑粑”的習俗依然流行甚廣,只是大都用來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來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節令食品。

做粑粑的材料是秈米、糯米、豆乾、瘦肉、蔬菜或醃製的鹹菜、姜、蒜、香油、醬油、澱粉、鹽、味精及胡椒粉等。製作方法是將秈米、糯米洗淨後瀝水晾乾,磨成細粉,將備好的蘿蔔洗淨,剁成碎末,再入籠蒸熟或煮熟,擠出水分,把肥瘦兼有的豬肉剁成肉末,放入鍋內加醬油煸一下,再依次加入蘿蔔末、鹽等,邊加邊翻炒至熟。將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麵糰,分劑後,用手捏成麵皮,放上餡料,包製成扁圓形的粑粑坯。把坯入鐵......餘下全文>>

廣東小年風俗一般吃什麼?

廣東新會有過小年夜習俗,臘月二十三,買一棵連著葉子的甘蔗放在廚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來送灶君(俗稱“謝灶”);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年的食品,繡角(俗稱角仔)、笑口棗、煎堆、牛耳殼、蛋散、爆米花、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等紛至登場,家人開始抽空到花市買一些花和幾盆年桔回家擺放以迎新春。

小年應該吃什麼?

中國小年是臘月23,但很多南方還有河北北京這一帶是不過的

最注重這個節日的是山東和東北三省

一般小年是以餃子為主,代表年前的開始喜慶的象徵

這時候就要抓緊籌備年貨了,所以這頓也是犒勞大家辛苦的,好吃的自然盡顯其中,也沒有什麼避諱的!

小年夜,習俗上是吃什麼的

小年吃什麼: 中國小年是臘月23,一般小年是以餃子為主,代表年前的開始喜慶的象徵 這時候就要抓緊籌備年貨了 小年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見玉皇大帝,百姓用麥芽糖做成香瓜的樣子給灶王爺吃,讓他嘴甜著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希望採納

小年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嗎?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儲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儲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小年夜食物有哪些 小年夜吃什麼食物

小年要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要吃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小年要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小年要吃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小年要吃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小年夜食物有哪些 小年夜吃什麼食物“。小年的食物可謂是多種多樣,小年的食物也都寓意著大家都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大家也都來試試吧!更多關於春節的資訊,點選>>>春節是幾月幾日

相關問題答案
過小年吃什麼?
過小年是什麼時候?
小年在什麼時候?
小滿吃什麼傳統食物?
小滿吃什麼好?
農曆小年是什麼時候?
過大年是什麼生肖?
小年是什麼?
小寒吃什麼傳統食物?
小年是什麼時候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