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起名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說太平洋上的風暴叫颱風(大西洋的叫颶風),每個環太平洋的國家提供幾個名字,然後輪著叫,完了一輪再從頭開始,中國提供的有龍王,悟空什麼的,很久以前那個海棠也是中國命名的哦……(找到了,詳細的在下面)

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美國 軍方於關島上設定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各颱風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颱風的命名改由國際氣象組織負責。

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臺風的名字,由國際氣象組織的十四個東亞區內的會員提供,各交十個名字,分為五組。颱風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國氣象局與香港和澳門的氣象部門協商後確定。 中國大陸為颱風命名,多半採用神話及花的名稱,如龍王、風神、海神、悟空、杜鵑,而同樣是花名的“海棠”,則將成為第一個對臺造成重大影響的大陸命名的颱風。

贊助廣告

目前參與命名的14個國家及地區,各取了10個名字,每當太平洋上有熱帶低壓形成颱風,就依當初140個名字的排列順序依序使用;5年多來,140個名字已經用掉了128個等到全部用過,就再輪流一遍。

巧合的是,自從實行臺風命名制度以來,對臺灣造成傷亡最大的6個颱風,竟有4個都是由韓國(包括韓國與朝鮮)命名的,如2001年7月的“桃芝”、2004年7月的“敏督利”都是由朝鮮所命名,2001年9月的“納莉”及2001年6月的“奇比”則是由韓國命名。以至於臺灣的氣象局人員一聽到“韓國”颱風就頭疼。

事實上,韓國與朝鮮為颱風命名的來源多半取擷自大自然的動植物名稱及花名,不像美國取名“風暴”、“大雨”這麼有威脅性,但這些意為燕子、天鵝、蝴蝶、海鷗、百合、蒲公英、薔薇的颱風,卻讓臺灣吃盡了苦頭。臺媒戲稱:中國人素來相信姓名學,難道颱風命名也有玄機?

贊助廣告

實際執行命名的工作則交由區內的日本氣象廳負責。每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定為熱帶風暴時,即根據以下列表給予名字,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四位中首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名為“科羅旺”;0313即2003年第13號熱帶氣旋,名為“杜鵑”。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朝鮮

鴻雁

桃芝

海鷗

鳴蟬

米雷

紶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韓國

格美

百合

薔薇

蘇特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範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朝鮮

清鬆

楊柳

鳳仙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餘下全文>>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

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此,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氣象部門採取了對臺風命名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結束時,美國首先確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為字頭的四組少女名稱給大西洋颶風命名。每組均按字母順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組:Anna (安娜),Blanche(布蘭奇),Camil(卡米爾)等,直到Wenda(溫達);第二組:Alma(阿爾瑪),Becl(貝基),Cella(西利亞)等,直到Wilna(威爾納);第三組,第四組也按A至W起名。當飛機偵察到颱風時,即按出現的先後給予定名,第一個即命名為人Anna,第二個即命名為B1anche……等。當第一組名稱用完,又從第二組A為首的第一個名稱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個颱風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後一個颱風名字後面的,迴圈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個區域出現的颱風不可能超過這四個組名字的總數目。就以世界上臺風發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來說,一年最多也不超過50個。所以在同一年裡,每個區域不可能出現重複的名稱。當然,在不同的年份裡颱風的名字會重複出現。因此,在臺風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標明年份,以示區別。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採用對臺風編號的力、法。凡是東經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範圍內有颱風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現的先後,順次進行編號。例如,1999年發生的第一個颱風,編為9901,第二個颱風,編為9902……依此類推。

這種對臺風編號的力、法,目前已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臺採用。有的國家考慮到國際上臺風英文名稱沿用已久的習慣,除了編號以外。還同時標明該次颱風的英文名稱。

摘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

氣象局是怎麼給颱風取名的?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呢?颱風的命名由編號和名字兩部分組成。 颱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一週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於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於或等於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雲系結構和環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後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如去年第13號颱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人們對臺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錶,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重複使用。命名錶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O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迴圈使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 瀏覽颱風命名錶.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前一段在我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錶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錶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颱風同名,便從現行命名錶中將這個名字刪除,換以新名字。颱風命名錶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臺風委員會第33屆會議上作出的,該表從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由中國命名的颱風名字,除了“龍王”,還有“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海棠”,人們也慢慢地感受到,這些有趣的名字並不是颱風的真面目。

中國颱風的命名法?

不是中國的哦,苗柏是馬來西亞的命名(一種鳥的名字),颱風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聯合起名的

請問:颱風的名字是怎麼取的?由誰來取名?

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臺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颱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臺的颱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颱風自行取名。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凡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熱帶風暴),從去年起一律使用亞太14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具有亞太區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稱,以便於各國人民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除了香港、澳門各有10個外,祖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龍王、(孫)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專家們介紹說,第5號颱風威馬遜,是泰國命名的,含義是“雷神”;第6號颱風查特安是美國人給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陸臺灣的第8號熱帶風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種花的名字。據悉,熱帶風暴加強後就會成為颱風。專家們說,早在18世紀,澳大利亞氣象學家突發奇想,開始用女性名給颱風起名,作為一種榮譽或紀念,贈予自己的女友、愛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這一做法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個颶風被命名為“哈里”,因為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時,美國總統哈里斯·杜魯門正在那裡視察;不久,又一更瘋狂的颶風掃蕩了佛羅里達,人們便把她尊稱為總統夫人“貝斯”。某年臺風季節,墨西哥灣同時跳出兩個颱風,分別取名為“艾麗絲”和“巴巴拉”。這對小姊妹引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結果,反對用女性名給颱風取名的運動風起雲湧,信件和呼聲幾乎淹沒了報界和天氣局。儘管如此,但是固執的氣象學家們仍堅持這一做法,許多國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賽西爾颶風,則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颱風。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颱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颱風災害不大協調。有關專家認為,颱風不僅僅會帶來狂風驟雨,有時也會造福人類。高溫酷暑季節,颱風的光臨可解除乾旱和酷熱,因此起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妨。不過,颱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颱風確實犯下滔天大罪,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140個颱風命名達維 龍王 鴻雁 啟德 天秤 布拉萬 珍珠 傑拉華 艾雲尼 碧利斯 格美 派比安 瑪莉亞 桑美 寶霞 悟空 清鬆 珊珊 摩羯 象神 貝碧嘉 溫比亞 蘇力 西馬侖 飛燕 榴蓮 尤特 潭美 康妮 玉兔 桃芝 萬宜 天兔 帕布 蝴蝶 聖帕 菲特 丹娜絲 百合 韋帕 範斯高 利奇馬 羅莎 海燕 楊柳 玲玲 劍魚 法茜 畫眉 塔巴 米娜 海貝思 浣熊 威馬遜 查特安 夏浪 娜基莉 風神 海歐鳳凰 北冕 巴蓬 黃峰 鹿莎 森拉克 黑格比 薔薇 米克拉 海高斯 巴威 美莎克 海神 鳳仙 欣欣 鯨魚 燦鴻 蓮花 浪卡 蘇迪羅 伊布都 天鵝 莫拉克 艾濤 環高 科羅旺杜鵑 鳴蟬 彩雲 巨爵 凱薩娜 芭瑪 茉莉 尼伯特 盧碧 蘇特 妮妲 奧麥斯 康森 燦都 電母 蒲公英 婷婷 圓規 南川 瑪瑙 莫蘭蒂 雲娜 馬勒卡 鯰魚 暹芭 艾利 桑達莎莉嘉 海馬 米雷 馬鞍 蠍虎 洛坦 梅花 苗柏 南瑪都 塔拉斯 奧鹿 玫瑰 洛克 桑......餘下全文>>

為什麼要給颱風起名字

在臺風最初形成的地方,當地的氣象觀察員會根據那裡的植物或其他東西給颱風起一個特別的名字,作為記載,這樣它也和起始地一起了呵...... 檢視原帖>>

深圳颱風為何起名妲己

其實,就全球而言,平均每年都有大概八十次颱風左右,而且每一個都和“妮妲”一樣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海葵”、“茉莉”、“馬里斯”、“派比安”、“電母”……聽著這些或文雅,或霸氣,或千奇百怪的“花式”名稱,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這些颱風的名字是誰起的?為什麼有的名字還會重複出現?

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重複使用。這個命名錶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這14個國家和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總共140個颱風備用名字。

簡而言之,颱風還沒生成,名字就已經被起好了,且名字並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迴圈利用,140個名字迴圈一遍之後,又會從頭再來。因此會出現今年的颱風與前幾年的某些颱風重名的現象。就像這次的“妮妲”,它其實已被使用過2次,第1次是2004年第2號颱風,第2次是2009年第22號超強颱風。

有趣的是,這個命名錶並不是一成不變。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颱風對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那麼它就會永久佔有這個名字,該名字就會從命名錶中刪除,空缺的名稱則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

颱風的名字是怎樣改的?

為了區分熱帶氣旋,有必要給它們單獨取個名字。最早是根據熱帶氣旋的位置(主要是熱帶氣旋中心所處的經緯度)來區分熱帶氣旋,這種辦法相當麻煩,往往難如人意。直到19世紀初葉,一些講西班牙語的加勒比海島嶼根據颶風登陸的聖歷時間命名颶風。例如,侵襲波多黎各的三個颶風:1825年7月26日的聖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聖費裡佩。據報道,19世紀末,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用他討厭的政客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後來,軍事部門根據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順序(ABLE, BAKER, CHARLIE等)來命名熱帶氣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人用女性的名字給熱帶氣旋命名。20世紀70年代末,應美國女權運動組織的要求,擴充了命名錶,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語和書面交流中,特別在警報中,人們逐漸接受了使用命名錶的優點。名字應當簡短、通俗、易記,便於向熱帶氣旋威脅區的千百萬群眾傳遞資訊,以避免同一地區同時面臨一個以上熱帶氣旋影響時出現混亂狀況。這種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廣泛使用。

20世紀70年代,所有熱帶氣旋易發區都已使用命名系統。70年代末以後,在世界氣象組織各區域熱帶氣旋委員會協調下,熱帶氣旋的命名走向國際化。在大多數區域,熱帶氣旋命名錶(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該區域的熱帶氣旋委員會制定,熱帶氣旋委員會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和協調本地區的熱帶氣旋減災行動。各區域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氣象中心負責按字母順序依次為熱帶氣旋命名。有的地區命名錶迴圈使用,有的地區時常制定新的命名錶,還有的地區命名錶用完後再從頭開始使用。如果某個熱帶氣旋聲名狼藉,比如造成了嚴重傷亡或帶來巨大財產損失,則將該熱帶氣旋的名字從命名錶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別的另一個名字,並且第一個字母要相同。有的區域用4位數字來命名熱帶氣旋,前2位數字為年份,後2位數字為熱帶氣旋在當年的的順序號,有的還加上地理指示碼,例如:1991年孟加拉灣的第1個熱帶風暴命名為BOB9109(BOB為英語孟加拉灣的縮寫,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個颱風則命名為9025。有些國家制定了供本國使用的命名錶,比如:美國製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錶,菲律賓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颱風命名錶。關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颱風命名也常被該區域其它國家採納。

颱風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受颱風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多年以來,颱風委員會有一個為颱風編號的制度,即由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颱風中心負責對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進行編號。根據颱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該方法將用於颱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釋出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颱風委員會仍將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對發生在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其生成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如9608號熱帶風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個熱帶氣旋,當它發展成為強熱帶風暴時,就稱為9608號強熱帶風暴,繼續發展成為颱風時,就稱為9608號颱風。當然,當它又衰減成熱帶風暴時,它又稱為9608號熱帶風暴了。當熱帶氣旋衰減為熱帶低壓或變性為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國香港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名字的建議展開研究,並指派颱風研究協調小組(TRCG)研究執行的細節。經過一年的......餘下全文>>

為什麼要給颱風起名字

為了區分不同的颱風(熱帶氣旋),有必要給它們單獨取個名字。最早是根據颱風的位置(主要是所處的經緯度)來區分的,這種辦法相當麻煩,往往難如人意。直到19世紀初,一些講西班牙語的加勒比海人根據颶風登陸的聖歷時間命名颶風。

19世紀末,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用他討厭的政客的名字為颱風命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人用女性的名錠給颱風命名。20世紀70年代末,應美國女權運動組織的要求,擴充了命名錶,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交替命名。這種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廣泛採用。

以後,在世界氣象組織各區域颱風委員會協調下,颱風的命名走向國際化。在大多數區域,颱風命名錶(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該區域的颱風委員會制定。

相關問題答案
颱風起名方法?
中國颱風起名字的方法?
公司起名方法?
起名方法?
最簡單的起名方法?
周易起名方法?
孩子起名方法?
雞年寶寶起名方法?
生辰八字起名方法?
五行取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