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指多大年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而立之年是多少歲,而立之年指的是什麼意思!

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  而立之年出處  《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譯作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學有所成);四十歲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並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清楚理解聽到的話);到了七十歲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會超越社會所認同的規矩。  而立之年解釋  人到三十歲是可以自立的年齡,後來成為了三十歲的代稱。孔子認為,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是不斷提高的。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歲到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則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而為一的階段,這個階段人的道德修養達到最高的境界。從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學習階段從被動接受到主觀認知、獲得知識了,是該學有所成的時候了,並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經之路,也是第一階段走向成熟的轉折性標誌。一般說一個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這個人是應該具有了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時候。而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這個詞指一個人的自立和應該成家立業的年齡。  其它年齡指稱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贊助廣告

而立之年指多大年齡?

30歲至40歲之間

“而立之年”是指什麼?

孔子云:“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不逾矩。”

這個算是名句了,現在人們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來泛指一段年齡,是個虛數,不是確指。

“而立之年”結合現在實際,是說你到了獨立自主,經濟獨立,有了自己生存的資格的年齡。

而立之年,不惑,古稀 ,花甲,知天命,是什麼年齡?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天命;50歲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耄:80-90歲 耋:70-80歲

贊助廣告

年齡怎麼分類就是什麼,30而立之年10歲,20==詳細點謝謝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週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通俗編》中雲:“若品巖贈張洎‘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通俗編·婦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餘下全文>>

“而立之年”是形容人哪個年齡段的,還有其他年齡段都是怎麼形容的?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互;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而立之年是什麼意思

孔夫子曾經說過: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 七十而不逾矩。 意思很簡單,15歲是讀書年紀,那麼30歲就要成家立業,獨立生活了,講的是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要獨立生活了。

“而立之年”代指什麼年紀

1:你說的這句話,或者說你的這個問題和孔老夫子的一句話有關,為你奉上孔子的原文: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2:解釋以上的概念: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一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詮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3:回答你的問題:

所以而立之年指的就是 古人三十歲的時候,這個標準一直沿用到現在!

有疑問請你追問!

而立不惑之年是多大年齡

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

相關問題答案
而立之年指多大年齡?
而立之年是指多少歲?
而立之年是多大?
而立之年多少歲?
而立之年是多少歲?
而立之年屬什麼生肖?
而立之年形容什麼生肖?
不惑之年是多大?
而立之年是幾歲?
算命的指多大是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