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來源

五行出自易經,下面摘抄一段,出自趙知易的《八字真鑑》,說的挺好的。

“《易經》最早有卦,“卦者”圭也,圭即是圭表,是《易經》陰陽學說誕生的基本工具。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為了觀察太陽對地球的陽光折射影響。將圭表也就是一根長幹立好,圭表在太陽的照射下出現陰影,發現陰影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圭表的陰影往復迴圈,也就是陰陽消長。這樣將陰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陰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陰影在這個往復迴圈中,冬俯到夏至陰消陽長故為陽生,夏至到冬至陰長陽消故為陰生。在這裡混沌的太極已經化為兩儀,也就是陰陽二儀。再把陰陽迴圈的中間交匯點定為春分、秋分,這就形成四象,即是春夏秋冬(寒暖燥溼)。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現了五行――金、木、水、火、土,所謂五行者,並不是五種物質。易曰“五行者,天地之氣流通於四時,迴圈不停也,故為之行“。春溼為木,夏暖為火,秋燥為金,冬寒為水,土為陰陽平衡之氣寄於四隅,四象即是四季,對應寒暖燥溼之氣與五行同步。兩儀對應四象、五行,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這些是我們八字預測的根源,我們既然知道太極――兩儀(陰陽)――四象――五行,是事物的起源,那麼預測的主元素干支,又是以五行為太極劃分出來的陰陽的表現,我們對陰陽、五行、干支就不能不深一步進行探討。。。。。。。”

贊助廣告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行的來歷是誰提出來的最早

金木水火土

1、五行由來:

天地未分之時,被稱為混沌狀態。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沒有生成,晝夜寒暑沒有交替出現,上面沒有風雨雷電,下面沒有草木山川人禽蟲獸。這時一股靈氣在裡面盤結執行,於是從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從太始之中生出木,從太素之中生出金,從太極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來。 此後天地人各有發展。

2、五行相互依賴:

天若無土,就不能覆蓋大地;地若無土,就不能承受地上萬物,五穀糧食也無處生長;人若無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不可無土。木若無土,有失栽培之力;火若無土,不能照四方;金若無土,難施鋒銳之氣;水若無土,就不能水借地勢流溢四方。土若無水無木,不能長養萬物;無火無金,不能繁衍生息。這就是五行不可或缺的道理,而五行也由此構建而成。

贊助廣告

3、五行與人體對應:

凡有血氣者,莫不凜陰陽以立性,蘊五行而著形。其在體也,木骨,金筋,土肌,木血,火氣,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也。世界物質可分五類:木、火、土、金、水,五物又與五色相對應,青、赤、黃、白、黑,反映到人的身心上又分別與憂愁、驚恐、喜慶、哭泣、疾病相對應。五行中木、火、金、水各主一季,比如:春季是草木生長期,所以木氣最旺,即王,木所生的火次旺,即相,而金處於囚禁的狀態,因為次旺的火剋制著它,被最旺的木剋制的土和因生木而被消耗的水就處於死地。以此類推,五行所對應的顏色和人的身心所處的狀態也與此相同:青(憂愁)王,赤(驚恐)相,白(哭泣)囚,黑黃(疾病、喜慶)死。凡此五色,並以四時判之,若得其時、色,王、相者吉,不得其時、色,王、相者平,囚者凶。也就是說五行所對應的顏色和與此相應的人的身心所處狀態也會隨著被五行所主的季節的變換而呈現不同的狀態。這五種顏色配合時季節所主,如果面色和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就比較順利吉祥,如果面色不與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而與囚色相符就會不順,若與死色相符則大凶。

二、天干與地支的由來及五行方位歸屬

1 、天干與地支的由來

在上古黃帝的時候,有個叫 蚩 尤的怪神出世作亂。當時,黃帝十分憂慮,為 蚩 尤帶給百姓的疾苦感到不安,於是,他與 蚩 尤在涿鹿這個地方展開了大戰,直殺得昏天地暗、血流成河,黃帝仍然制服不了 蚩 尤。黃帝便齋戒數日,築起祭天、地的圓壇和方丘。這樣,上天派遣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位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位地支下界輔佐黃帝,黃帝讓十位天干布成圓形的陣法,以象徵天;讓十二位地支布成方形的陣法,以象徵地。從這兒開始,十干就象徵了天,十二支就象徵了地,他們各自掌握管自己的職責,把 蚩 尤誘進大陣,這以後, 蚩 尤就被制服了。

而十干各有自己的陰陽屬性,即:

甲丙戊庚壬,陽性;

乙丁己辛癸,陰性。

2 、天干、地支的五行歸屬

在黃帝制服 蚩 尤以後,出了個叫大堯氏的聖人,他為後代人擔憂,嘆道:“黃帝是聖人,尚且不能制服 蚩 尤這個惡神,萬一後世人遇到災害、承受苦難,該怎麼辦呢?”因此,他就讓十個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形成了六十甲子。且大撓氏把甲、乙歸於木,丙、丁歸於火,戊、己歸於土,庚、辛歸於金,壬、癸歸於水;另外,他又把十二地支分了類,寅、卯屬於木,巳、午屬於火,申、酉屬於金,亥、子屬於水,辰、戌、醜、未屬於土。

3、天干與地支的方位歸屬

在東方有個叫太昊的神,駕雷電而行,掌管春季,他所到之處,風和氣清,萬物生長起來,所以五行中木居於此,甲乙寅卯也在這裡

在南方有個叫神農帝的,駕風火而行,掌握夏季,他所到之處,驕陽似火......餘下全文>>

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展起來以後,就變為唯心主義的思想。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祕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 “ 六府 ” 。如晉卻缺說: “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 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的話說: “ 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書·洪範》託名箕子對武王的話解說五行: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 “ 深觀陰陽訊息 ” 。《史記·封禪書》說, “ 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 鄒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 平原 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築碣石宮,以師禮待之。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 “ 白馬非馬 ” 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祕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後漢書·劉瑜傳》 “ 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 ” 。李賢注說: “ 《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 《列子·湯問》載, “ 鄒子吹律。 ” 張湛注說: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有 “ 十餘萬言 ”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係密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 “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 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鹽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 “ 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 ” 這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後成為陰陽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 “ 閎大不經 ” ,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 “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 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 “ 談天衍 ” 。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 “ 中國 ” ,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 “ 赤縣神州 ”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餘下全文>>

五行的來歷是誰提出來的最早

金木水火土 1、五行由來: 天地未分之時,被稱為混沌狀態。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沒有生成,晝夜寒暑沒有交替出現,上面沒有風雨雷電,下面沒有草木山川人禽蟲獸。這時一股靈氣在裡面盤結執行,於是從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從太始之中生出木,從太素之中生出金,從太極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來。 此後天地人各有發展。 2、五行相互依賴: 天若無土,就不能覆蓋大地;地若無土,就不能承受地上萬物,五穀糧食也無處生長;人若無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不可無土。木若無土,有失栽培之力;火若無土,不能照四方;金若無土,難施鋒銳之氣;水若無土,就不能水借地勢流溢四方。土若無水無木,不能長養萬物;無火無金,不能繁衍生息。這就是五行不可或缺的道理,而五行也由此構建而成。 3、五行與人體對應: 凡有血氣者,莫不凜陰陽以立性,蘊五行而著形。其在體也,木骨,金筋,土肌,木血,火氣,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也。世界物質可分五類:木、火、土、金、水,五物又與五色相對應,青、赤、黃、白、黑,反映到人的身心上又分別與憂愁、驚恐、喜慶、哭泣、疾病相對應。五行中木、火、金、水各主一季,比如:春季是草木生長期,所以木氣最旺,即王,木所生的火次旺,即相,而金處於囚禁的狀態,因為次旺的火剋制著它,被最旺的木剋制的土和因生木而被消耗的水就處於死地。以此類推,五行所對應的顏色和人的身心所處的狀態也與此相同:青(憂愁)王,赤(驚恐)相,白(哭泣)囚,黑黃(疾病、喜慶)死。凡此五色,並以四時判之,若得其時、色,王、相者吉,不得其時、色,王、相者平,囚者凶。也就是說五行所對應的顏色和與此相應的人的身心所處狀態也會隨著被五行所主的季節的變換而呈現不同的狀態。這五種顏色配合時季節所主,如果面色和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就比較順利吉祥,如果面色不與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而與囚色相符就會不順,若與死色相符則大凶。 二、天干與地支的由來及五行方位歸屬 1 、天干與地支的由來 在上古黃帝的時候,有個叫 蚩 尤的怪神出世作亂。當時,黃帝十分憂慮,為蚩 尤帶給百姓的疾苦感到不安,於是,他與 蚩 尤在涿鹿這個地方展開了大戰,直殺得昏天地暗、血流成河,黃帝仍然制服不了 蚩尤。黃帝便齋戒數日,築起祭天、地的圓壇和方丘。這樣,上天派遣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位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位地支下界輔佐黃帝,黃帝讓十位天干布成圓形的陣法,以象徵天;讓十二位地支布成方形的陣法,以象徵地。從這兒開始,十干就象徵了天,十二支就象徵了地,他們各自掌握管自己的職責,把蚩 尤誘進大陣,這以後, 蚩 尤就被制服了。 而十干各有自己的陰陽屬性,即: 甲丙戊庚壬,陽性; 乙丁己辛癸,陰性。 2 、天干、地支的五行歸屬 在黃帝制服 蚩 尤以後,出了個叫大堯氏的聖人,他為後代人擔憂,嘆道:“黃帝是聖人,尚且不能制服 蚩 尤這個惡神,萬一後世人遇到災害、承受苦難,該怎麼辦呢?”因此,他就讓十個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形成了六十甲子。且大撓氏把甲、乙歸於木,丙、丁歸於火,戊、己歸於土,庚、辛歸於金,壬、癸歸於水;另外,他又把十二地支分了類,寅、卯屬於木,巳、午屬於火,申、酉屬於金,亥、子屬於水,辰、戌、醜、未屬於土。 3、天干與地支的方位歸屬 在東方有個叫太昊的神,駕雷電而行,掌管春季,他所到之處,風和氣清,萬物生長起來,所以五行中木居於此,甲乙寅卯也在這裡 在南方有個叫神農帝的,駕風火而行,掌握夏季,他所到之處,驕陽似火,酷熱無比,萬物......餘下全文>>

五行八卦的由來

何謂五行?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木”。《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醜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行也者,言其行於地者也,質行於地而氣通於天,數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也。地者、土也,以其對天言之則曰地,以其質言之固土也。土之為四行君也因也,君則不專其司,不居其部,是故以火之克金而秋乃承夏令也,則謂既有四方必有中央,而中央固土也。可以嗣火之老而生金也。以春秋冬夏之遞嬗,四行轉多而土轉少也,則謂季月必辰戍醜未,而辰戍醜未固土也,減十二日以與本令餘十八日為土王用事,則各七十二日也。坤艮二土居四氣之交,為土之真體,則後天圖象明之。乾巽二方據魁罡之戶,示土之神用,則《素問·運氣》詳之。土之君乎四行也、審矣。然此猶皆為有象可示者也。若其無象可示者,則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實無一之離乎土焉。何也?非土則水火金木不能以行,其能以行者皆土也。  《三命通會》論五行生成雲:天高寥廓,六氣迴旋以成四時;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可謂無窮而莫測者也。聖人立法以推步者,蓋不能逃其數。觀其立數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載於經典,同而不異,推以達其機,窮以通其變,皆不離於數內。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鹹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陽之初一,陽數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陰之初二,陰數也,故火曰二;木居東方,東,陽也,三者,奇之數,亦陽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陰也,四者,偶之數,亦陰也,故金曰四;土應西南長夏,五者,奇之數,亦陽也,故土曰五。由是論之,則數以陰陽而配者也。若考其深義,則水生於一。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於水,故《靈樞經》曰:“太一者,水之尊號。先天地之母,後萬物之源。”以今驗之,草木子實未就,人蟲、胎卵、胎胚皆水也,豈不以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質化,莫不備陰陽之氣在中而後成。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則甘,土之味也。甘極而後淡,淡,本也。然人稟父母陰陽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腎,左腎屬水,右腎屬火。火曰命門,則火之因水而後見。故火曰次二。蓋草木子實,大小雖異,其中皆有兩以相合者,與人腎同,亦陰陽之兆。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也。既陰陽合體,然後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蓋水有所屬,火有所藏,木有所發,金有所別,莫不皆因土而後成也。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後成。兼其土數,五以成之,則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常以五之生數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數皆五以合之。明大衍之數,由是以立,則萬物豈能逃其數哉?

八卦乃由八經卦所組成,八經卦共計八個,八八相重而成六十四,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六十四卦次序歌

並有一首歌訣來幫助記憶,見下:

上經三十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下經三十四

鹹恆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並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餘下全文>>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由來,大約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應該是西周末年出現的“五材說”,但相生相剋應該是成形於戰國晚期。

太行山名字的來歷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盤古山、王母山、女媧山。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對太行山的限定《括地誌》載:“太行數千裡,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所謂“五行山”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河南大學張振犁教授的《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說:“我們從陰陽五行的宇宙創造神話的內涵,看到了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盤古山’的來歷,對盤古在太行山出生和開天闢地的神話,就一目瞭然了。” “特別是近年來湖北《神農架〈黑暗傳〉》裡,也明確提到盤古的父親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母親是五行中的‘土’。還說:“陰陽五行才聚化,盤古懷在地中央。懷了一萬八千歲,地上才有‘盤古皇’。而太行山的另一名稱就是屬於地中央的‘五行山’”。後人為紀念盤古出生在覃懷地的太行山,取“盤古懷在地中央”中的懷字為地名完全有可能。

《讀史方輿紀要》正文·卷十四 北直五記載:真定府房山縣《漢志》注:蒲吾縣有鐵山,即房山也。後漢章帝元和三年,幸趙,祠房山。俗呼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亦曰西山。在河南省境內太行山山區,也有多處西王母祠廟。因此,無論今河南還是河北等許多地方的民眾都稱太行山叫王母山。

女媧山,在山西境內,除了有洪洞縣趙城鎮侯村女媧的長眠之地---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以及女媧“摶土造人”的聖地,萬榮縣汾陰女媧和伏羲成婚、避暑聖地,吉縣人祖山、女媧“殺黑龍以濟冀州”截斷洪水之地——蒲縣黑龍關,和吉縣柿子灘女媧巖畫等重要遺蹟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晉東南和河南省太行山地區,留下了為數眾多的“煉石補天”遺蹟。所以,在晉東南和豫西北地區,也稱太行山叫女媧山。

五行山的來歷 簡短

五行山自然景觀奇特,文化歷史深厚,區位優勢明顯。

五行山數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了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高山,500多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溝壑縱橫,在數十條峽谷內分佈者成千上萬,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瀑布和深潭。

五行最早的記載是在<尚書洪範>中提到:箕子與周武王的對話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三千多年前的箕子活動棲息地就在五行山,箕子在這裡不僅觀天象還發明瞭圍棋,西遊記中的五行山就是指這裡的五行山。

五行山位於晉豫兩省晉城新鄉焦作三市之間,距鄭州、洛陽、長治機場都在百公里左右,距新鄉高鐵東站僅60公里。站在五行山俯瞰中原大地,左腳下是新鄉的南太行景區,右腳下是焦作的雲臺山景區。

相關問題答案
五行的來歷?
五行的來源?
五行的由來?
金五行的字?
復活節兔子的來歷?
狗年的來歷?
內五行與外五行的區別?
芒種節氣的來歷?
十二星座與五行的關係?
布依族三月三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