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的原則和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講究?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將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世間諸般和諧皆由於五行的生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這種原理去實現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熾(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鎮(金)→ 憲宗——朱見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載垕(土)→ 神宗——朱翊鈞(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檢(木)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贊助廣告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贊助廣告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絡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諡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絡,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古代取名方法

古人姓名字號

一、古人姓與氏

1,古姓的產生與居住地有關

舜姓姚,據說其居住地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邊。

2,與傳說有關

禹的族號為姒,據說他們以薏苡為食。

姬(跡),傳說是踩大腳印有孕

3,後來以職業為氏

如:史氏、巫氏、師氏等

4,以官職為氏

如司馬氏、司空氏等

上古貴族有姓有氏,平民無姓也無氏。

周朝以後,規定“同姓不婚”,“同姓為婚,其後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貴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貴族女子出嫁前,稱,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羋等。

出嫁給國君,則稱,配偶的國名+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媯等。

出嫁給大夫,則稱,大夫的封邑+自己的姓,如趙姬、棠姜等。

史書追述時常用:配偶的諡號+姓,如武姜(鄭莊公母)、文嬴(晉襄公母)

二、古人名與字

1,命名之禮

古人生三月,剃髮取名,男子總角,女子樹丫形。

2,命名之道

蘇洵《名二子說》:

取名“軾”,想讓兒子不要虛有其表,而要做實實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轍”,希望兒子免禍。

取名因時代與社會風尚不同而有不同的習慣。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盤庚),貴族常用地支。

周朝時,根據將出生時的情況加以神祕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當時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還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齡相差太大,不合古禮,而稱野合。因拜泥鰍山而生,故取名為丘。孔子生子時,有人送他一隻鯉魚,因而取名孔鯉(又諧音禮)。

春秋戰國時期,農耕生產尤其是畜牧業發展快,取名出現以下情況:

①以動物為名,如陽虎、觸龍、項燕、西門豹等。

②以賤以醜為名。如晉惠公生子圉,妾(女兒)名“惡、乞、痤”

由於社會動亂,王位不穩,取名低賤,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職業+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長者)

如庖丁、師況、輪扁、優孟等

魏晉之時,追求高雅生活和風趣風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獻之、楨之、微之

族譜:唐宋開始,明清為盛。孔家族譜,1744年乾隆皇帝欽賜三十字:希、言、公彥、程、巨集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少、紹、念、顯、揚。

3,成年禮與加冠稱字

⑴冠禮:

先佔卜吉凶,然後請長輩、族長、師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廟裡舉行。女子較簡單,只是把頭髮紮起來。男子較複雜,要三加冠(緇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義務,文冠——表示以後可以參加宗廟祭祀)。這個冠主要是束髮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義:

①敬名。除了父母師長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權利

③強調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⑶名和字的聯絡

①同義式,屈原名平字原,《爾雅》說“廣平曰原”。曾鞏,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

②近義式,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

③反義式,曾點字皙(點,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為排行)。趙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樂山,嶽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勸學》“夫是謂之德操”)。班固,字孟堅。

伯(孟)仲叔季

元(長)次幼稚少

上古貴族男子的字全稱用三個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稱)

秦漢以後,命字大體上承襲了先秦兩漢,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辭化(多用孔、大、美、景、巨、偉、貴、惠、文、逸、承、彥等字)發展。

如蘇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馬相如,字長卿。王羲之,字逸少。

4,稱名與字的習慣

書面寫法上的講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字+名)

漢以後,名在字前:......餘下全文>>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

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餘下全文>>

古代姓名避諱的原則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便產生了避諱的方方面面:

1.國諱

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趙政(趙正)”,《史記索隱》在《秦楚之際月表》“端月”下注稱因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又,一九七五年底,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考古發掘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有一批叫做《語書》的竹簡,其中幾處遇到“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矯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應為“正”。顯然是為了避始皇諱而改的。但在《史記·李斯列傳》“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並不諱“正”。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恆娥改名“嫦娥”,把恆山改為“常山”,齊國權臣陳恆於是也就成了“田常”。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成為“孫卿”。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等字達五十多個! 宋欽宗名趙桓,故齊桓公宋代成為齊威公。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晉簡文帝鄭後小字阿春,用作書名的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嘗改稱為“女直”。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改名為“薯藥”;宋英宗名曙,薯藥又改名為“山藥”。 清代入關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臨,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曾下詔布恩,特許臣民可不避諱福字,假惺惺說:“不可為聯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乃口血未乾,有清一代竟大興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其中多有涉及避諱的奇談怪論。 康熙年間,因明大學士朱國禎生前在經清人莊廷鑨冒名出版的《明書》中曾直書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名,輾轉株連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訂、校閱、寫序、署名、刻字、印刷、賣書、藏書、官員等達數百人,處死刑者七十餘人。 雍正年間,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詩經》中的“維民所止”作為試題,經人告發說題中“維止”二字是暗示將“雍正”砍頭示眾,病死獄中慘遭戮屍梟首,兒子處斬,兄侄流放。 乾隆年間,內閣學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說,以“乾三爻不象龍”為試題,題中有“乾龍”二字,龍與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斷頭臺。舉人王錫侯刪改欽定的《康熙字典》,重編作《字貫》,觸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處斬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職治罪。

2.家諱

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國諱一樣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又稱私諱。 如淮南王劉安父名長,他主持編寫的《淮南子·齊俗訓》中引《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時,改為“高下相傾,短修相形”。 南齊謝超宗的父親叫鳳。有一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後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在練毛筆字。當時王氏子都以書法見......餘下全文>>

古代的皇帝如何取名的

這是皇帝的廟號,這裡麵包含了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

我們來舉個例子:

比如說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因此李淵的廟號才有

“祖”字,以下是關於帝王廟號的一些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比如世祖這個廟號就不是 而且比如康熙就是聖祖 他是為清朝做出傑出貢獻的

--------------------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諡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後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諡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於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裡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於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建立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2.太祖。

這是自從宋元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

3.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諡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晉太宗(司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樑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於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比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晉、東晉雖然是一個祖宗,竟然有兩個太宗,西晉的太宗是司馬昭,而東晉的

太宗則是簡文帝司馬昱,禮制之糊塗由此可見。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餘下全文>>

古代兄弟名字有什麼講究?

這個沒有講究的,是家長自己設計的。想讓自己的孩子關係更親密而已。

就是沒有特別的講究啊~比如會有人生了個兒子,希望他平平安安的長大,所以取名叫李安,後來又生了一個,想說也希望平平安安,那就叫李平了啊。其實反過來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倒著的。

大部分親兄弟名字是沒有關係,連不成片語的。所以你說的這種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是家長個人的想法而已。

中國古代起名子字有哪些忌諱?

忌諱祖先和先賢的名字

漢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號。其一是漢族傳統極講輩分。以祖先名字為名,不但打擾了輩分的排序;而且會被視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於漢族的特殊性決定的。漢姓,首先是承繼父姓,然後起一個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國人的姓名通常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漢姓名的在承繼了父姓以後,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麼兩者就沒有絲毫區別了,這樣你根本無從分辨李四這個人到底是爺爺還是兒子了。當然姓趙、姓關的人,也不應以“子龍”和“雲長”為名了,否則便會今古不分。

忌諱過於誇讚的字

名字好聽與否,不在於用詞多麼華美,而在於用詞用得恰當到好處。但有的人可能會犯下錯誤:給男孩子起名,總是離不開一些過於生猛的字,如豪、強、炎、猛、闖、剛等,雖然斬釘截鐵,讀起來剛強有力,用男子漢派頭,但也容易使人聯想到渾噩猛愣、放蕩無檢,使氣任性,不拘禮法,誤認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來,一般貴族士大夫在給男孩子命名時,都儘量避開這些字。因為中國文化認為,我之剛烈堅強,並非那些喜怒形於詞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內蘊浩然之氣,遇事不驚不怒,談笑風生的偉丈夫.

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歡的花、萍、豔、桃、柳等字眼就是。花雖俏麗明豔一時,獨佔秀色,出盡風頭,但 場風雨過後,就會零落成泥碾作塵。楊柳亦屬柔軟脆弱之物,成語中的柳性楊花、殘花敗柳等,就表示出對這種事物所具有的象徵意味的情感評價。桃花令人引起紅顏易衰的聯想。萍與柳又都是飄零和離別的象徵物。所以,民俗中認為,取名時應儘量避開這些表面上明麗的字眼。

回答者:匿名 3-3 14:12

有句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於成方圓,還有一說是“不怕生錯相,就怕取錯名”,這都是說,給孩子起名字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則的,這原則不是什麼專家學者硬性規定的,而是人民群眾大家在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不過,這些要求和原則都是很有一些說法的,你若是不遵循這些原則,也就會在給孩子所起的名字上產生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們覺得不妥當的問題,比如說,因同名重名產生誤會,因諧音不當而被居心不良之人取笑,因用字太生僻難寫難認等等,諸如此類不能一一而述,這類名字一旦選取,一般常常會給孩子將來的社會生活帶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

孩子是末來的希望,是國家和民族的花朵,是我們成年人生命的延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們對孩子的事情都是重視的。在為孩子起名字的問題上也不例外,最典型的是我國 封建王朝時代,給孩子起名字有許多講究,清規戒律極多,有走極端化的傾向,那些時代的人名用字,這也不能選,那也不能取,人為地製造了一些起名的框框。比如說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名叫申糹需的人,他總結了六條當時人們人名用字的規範:一是國君的子孫不以國為名,以國為名會敗壞國家的長治久安;二是做官之人不以官為名,以官為名則廢官;三是不以山川為名,以山川為名則廢主;四是不以隱諱 為名,以隱諱為名則不吉祥;五是不以畜牲為名,以畜牲為名則有辱祖先;六是不以祭祀器物為名,以祭祀器物為名則廢禮。魯國申大夫的這六條人名用字原則,是從當時人們的思想道德規範上講的,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或許十分可笑,但是,當時因受時代的限制,士大夫們都認定這些原則很有道理,並且嚴格按照這些原則來給孩子起名字。人們遵循這些原則,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統治階級也做了許多推波助瀾的事;比方說,封建時代的臣民起名字首先要講究避諱,若有觸犯皇家忌諱的,輕者坐牢,重者殺腦殼。宋朝太祖趙匡胤登基

當了皇帝后,他要辦的重大事情之一就是給他的弟弟趙匡義賜名為“光義”,他和他......餘下全文>>

取名,從古代文獻比如詩經裡取兩個字

先說男孩的。

1、實獲,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2、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薪。《詩經·邶風·凱風》

3、嘉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4、甲兵,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5、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女孩:

1、舒窈。《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舒:舒緩輕盈貌;窈糾(jiǎo)其實是連在一起的,體態窈窕貌。

2.楚楚。《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鮮明貌。蜉蝣是一種短命的小蟲,故而此篇的基調是消沉的。

3、.美淑。《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采苓。《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詩經》中,“採~”形式的詞語多次出現,除此之外,還有“采蘩”、“采薇”、“採菲”、“采芑”、“采菽”等。

4、如英。《魏風·汾沮洳》:“美如英”,下文還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5、.菁菁。《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取名的原則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則和方法?
取名的原則?
古代取名的方法?
公司起名原則和方法?
古代取名寓意好的字?
古代起名的禁忌?
古人取名的學問?
古代取名?
英文品牌命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