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舒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姓舒的名人有哪些?
舒 邵:(生卒年待考),陳留人,東漢末年名士。
其兄伯膺的親友被人所殺,邵為復仇事發,兄弟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
舒 雅:(生卒年待考),旌德人(今安徽旌德),著名宋朝官吏、畫家。
南唐時舉進士,歸宋為將作監,真宗時充祕閣校理。善屬文,工繪事,有《山海經圖》。
舒 璘 :(生卒年待考),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今浙江奉化),著名南宋官吏、學者。
舒 芬:(生卒年待考),字國裳,號梓溪先生,進賢人。著名明朝大臣。
舒 亶:(生卒年待考),字通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人(今浙江慈溪),著名北宋官吏、詞人。
舒 清:(生卒年待考),字本直,德興人。江西德興人,著名明朝廉吏。
舒 芬:(生卒年待考),江西進賢人,紶名明朝官吏。
明正德年間進士第一,官修撰。後母喪歸裡,哀毀致死。為官負氣峻厲,多次直諫遭貶,以至下獄,可稱忠孝狀元。
舒明安:(生卒年待考),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
清乾隆年間歷理藩部侍郎、綏遠城將軍兼領歸化城都統等官。先後駐烏里雅蘇臺、綏遠城,撫輯蒙古部落,安置降人,鎮壓叛眾。
舒 燾:(生卒年待考),湖南漵浦人,著名清朝官吏、詩人。
舒赫德:(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正白旗人,舒穆祿氏,著名清朝大臣。
歷任監察御史、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參贊大臣等職,平定準回二部,厥功甚偉。官至大學士。
舒慶春:(公元l899~1966年),滿族,原名舒慶春,自拆本姓“舒”為其字“舍予”,筆名老舍、絮青、鴻來、非我等;北京人。著名中國當代文學巨匠、作家、語言學家,人民藝術家。
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舒繡文:(公元1915~1969年),女,安徽安慶人。著名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
中國第二代影人,曾參加了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的配音工作。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舒 榮:(生卒年待考),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二軍軍長。
舒貴綸:(生卒年待考),著名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臺灣省空軍第四十一聯隊副聯隊長
姓舒的名人有哪些?
舒慶春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 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舒行
舒行(1913-2001),中國人民解放軍舒姓開國將軍,江西省吉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特務連排長、教導營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4師10團總支書記,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抗大7大隊3隊隊長,第二分校2大隊大隊長,冀中軍區遊擊第五總隊總隊長,冀東軍區13團團長。在冀東西部、長城南北及熱河地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建立了山區和平原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14軍分割槽司令員,率領所屬13團、北進支隊約2000多人,向承德、圍場方向進發。後任熱河軍區參謀長、冀熱察軍區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50軍參謀長。參加了遼瀋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參謀長。回國後,任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年1月3日因病在江西省吉安市逝世,終年88歲。
舒繡文
現代戲劇、電影女表演藝術家。參加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戰後參加拍攝了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餘下全文>>
歷史上有沒有姓 舒 的名人
舒 邵:陳留人,東漢末年名士。其兄伯膺的親友被人所殺,邵為復仇事發,兄弟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
舒 雅:旌德(今屬安徽省)人,宋代官吏、畫家。南唐時舉進士,歸宋為將作監,真宗時充祕閣校理。善屬文,工繪事,有《山海經圖》。
舒 璘 :奉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學者。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官終宜州通判。諡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 亶:字通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官吏、詞人。治平二年(1065年)舉進士,試禮部第一。累官知制誥,試御史中丞,權直學士院。以罪斥。後直龍圖閣進待制。工小詞,思致妍密。後人輯有《舒學士詞》。曾與李定劾蘇軾作詩譏訕時事。
舒 清:江西省德興人,明代廉吏。成化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營繕郎中,後擢河南參議,再遷四川布政使。曾創立遞減法,大大減輕百姓負擔。又抗疏切諫朝廷對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愛戴,是當時有名的廉吏。
舒 芬:江西進賢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間進士第一,官修撰。後母喪歸裡,哀毀致死。為官負氣峻厲,多次直諫遭貶,以至下獄,可稱忠孝狀元。
舒 明:蒙古自治區正黃旗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歷理藩部侍郎、綏遠城將軍兼領歸化城都統等官。先後駐烏里雅蘇臺、綏遠城,撫輯蒙古部落,安置降人,鎮壓叛眾。
舒 燾:湖南省漵浦人,清代官吏、詩人。官戶部郎中,工詩文,有《綠綺軒文鈔》等。
舒元輿:東陽(今屬浙江省)人,唐代大臣。出身寒微,元和年間舉進士。任過監察御史,敢於彈劾奸惡。太和中歷遷刑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後為謀除專權的宦臣,事敗被殺。其文檄豪健,工書。有《玉筋篆志》。
舒邦佐:隆興府靖安(今屬江西省)人,南宋官吏、學者。淳熙八年(1182年)進士,歷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錄事參軍。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雙峰猥稿》。
舒赫德:滿洲正白旗人,舒穆祿氏,清朝大臣。歷任監察御史、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參贊大臣等職,平定準回二部,厥功甚偉。官至大學士。
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傑出語言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文聯主席等職。文革中受迫害自殺。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茶館》等。
百家姓中姓舒的來歷及代表人物是什麼
舒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47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6。[舒氏屬地]
鉅鹿郡,今河北平鄉縣。 [舒氏來歷]
舒姓來源有三:
> 源出於任姓,據說是黃帝之後,但具體得姓年月已不可考,大致推斷在春秋時期。 > 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據傳都是皋陶後代的封國,號稱“群舒”。後來,這些小國陸續被楚國、徐國滅掉,國亡後,“群舒”國的後世子孫就以舒為姓,稱為舒氏。 > 以國為氏,出自「偃姓」.據《左傳》所載,周朝, 皋陶的後代被封於舒國(安徽省廬江縣西).
公元前657年, 舒子平被徐國所滅. 後又復國, 稱為舒鳩國。
公元前552年, 又被楚國所滅. 子孫以"舒"為氏。[得姓始祖]
> 皋陶。一作咎繇,傳說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活動據點在奄(今山東曲阜)。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禹繼舜位後,繼續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並將皋陶的後代封於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舒子平時,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最後又被楚國滅亡。失國後的舒國子孫為了不忘故國,遂以國名為氏,稱舒姓。他們尊皋陶為其得姓始祖。[郡望堂號]
> 舒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廬江郡,治所在舒城(今安徽廬江西南);2、鉅鹿郡,治所在鉅鹿(今屬河北);3、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 堂號 “京兆”、“紫陽”、“蘭藻”、“厚德”等。據史料記載,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國滅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復國後的舒國再次被楚國滅亡。此後之舒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均以安徽廬江為其繁衍的中心,後逐漸昌盛為舒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廬江。並有舒姓子孫逐漸播遷於當時楚國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帶。 始皇統一六國,不久又為高祖劉邦所滅,秦漢均為統一的國家,時長安(今陝西西安)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孫遷居該地,並逐漸興旺昌盛起來,因該地長期屬京兆郡,故後世舒姓子孫有以京兆為其郡望堂號的。以後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後來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 東漢時,舒姓才有人散見於史冊,其中的東漢義士舒邵兄弟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三國時,陳留人舒燮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避居江南之舒姓漸多,並與原居於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開始成為南方大姓之一。此際,北方舒姓的鉅鹿郡望也已形成。 隋唐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漸多。 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更促進了北方舒姓的南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日盛,從這些歷史名人的籍貫來分析,可以知曉舒姓已播遷繁衍於今浙江之蘭溪、東陽、慈溪、奉化、寧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 元時,今福建、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動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地。之後到清中葉,舒姓分佈之地更廣,並有渡海赴臺,遠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約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歷史上的舒姓名人
舒慶春 就是老舍
姓舒的祖先是誰?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後代於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不久又亡於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舒姓另有兩支,一是出自任姓,相傳為黃帝的後代;另一個是出自清代,為滿族舒穆魯氏所改。舒姓望居鉅鹿郡(今河北平鄉)。現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老舍原名舒慶春,話劇《茶館》為其經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
舒姓最早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據說舒姓是黃帝的直系後代。在周代,周武王攻滅商朝後,大封諸侯國,他封古帝皋陶的後代於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這個諸侯國,爵位為子爵。春秋時,舒國被楚國攻滅,舒國的公族後代子孫就以國名“舒”為姓。由於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於偃姓。舒姓後來在河北鉅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鉅鹿望。少數民族滿族也有後來改姓“舒”的。我國二十世紀最著名作家舒慶春(老舍)先生就是滿族。
歷史上有舒姓名人嗎?而且是叫舒展的,有嗎?
叫舒展的人有,但是不是很有名氣,只是一個平庸的科學老師
從夏朝到今代姓舒的名人
舒 邵:(生卒年待考),陳留人,東漢末年名士。
其兄伯膺的親友被人所殺,邵為復仇事發,兄弟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
舒 雅:(生卒年待考),旌德人(今安徽旌德),著名宋朝官吏、畫家。
南唐時舉進士,歸宋為將作監,真宗時充祕閣校理。善屬文,工繪事,有《山海經圖》。
舒 璘 :(生卒年待考),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今浙江奉化),著名南宋官吏、學者。
舒 芬:(生卒年待考),字國裳,號梓溪先生,進賢人。著名明朝大臣。
舒 亶:(生卒年待考),字通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人(今浙江慈溪),著名北宋官吏、詞人。
舒 清:(生卒年待考),字本直,德興人。江西德興人,著名明朝廉吏。
舒 芬:(生卒年待考),江西進賢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正德年間進士第一,官修撰。後母喪歸裡,哀毀致死。為官負氣峻厲,多次直諫遭貶,以至下獄,可稱忠孝狀元。
舒明安:(生卒年待考),滿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
清乾隆年間歷理藩部侍郎、綏遠城將軍兼領歸化城都統等官。先後駐烏里雅蘇臺、綏遠城,撫輯蒙古部落,安置降人,鎮壓叛眾。
舒 燾:(生卒年待考),湖南漵浦人,著名清朝官吏、詩人。
舒赫德:(生卒年待考),滿族,滿洲正白旗人,舒穆祿氏,著名清朝大臣。
歷任監察御史、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參贊大臣等職,平定準回二部,厥功甚偉。官至大學士。
舒慶春:(公元l899~1966年),滿族,原名舒慶春,自拆本姓“舒”為其字“舍予”,筆名老舍、絮青、鴻來、非我等;北京人。著名中國當代文學巨匠、作家、語言學家,人民藝術家。
舒繡文:(公元1915~1969年),女,安徽安慶人。著名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
舒 榮:(生卒年待考),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二軍軍長。
舒貴綸:(生卒年待考),著名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臺灣省空軍第四十一聯隊副聯隊長。
有誰知道姓氏“舒”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舒(Sh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偃姓,乃皋陶之後。據《姓氏考略》、《世本》等所載,周武王封皋陶之後於舒(今安徽省廬江西)。春秋時,舒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任姓,乃黃帝之後。據《潛夫論》及《左傳正義》等所載,謝、章、薛、舒、呂、祝、佟、泉、畢、過,此十國乃任姓後裔小國,春秋時舒國子孫以國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據《中國姓氏大全》所載,清滿洲八旗姓舒穆祿氏、舒覺羅氏、舒佳氏、他塔喇氏等後均改為舒姓;今滿、土家、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皋陶。一作咎繇,傳說中的少〓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活動據點在奄(今山東曲阜)。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禹繼舜位後,繼續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並將皋陶的後代封於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舒子平時,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最後又被楚國滅亡。失國後的舒國子孫為了不忘故國,遂以國名為氏,稱舒姓。他們尊皋陶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國滅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復國後的舒國再次被楚國滅亡。此後之舒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均以安徽廬江為其繁衍的中心,後逐漸昌盛為舒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廬江。並有舒姓子孫逐漸播遷於當時楚國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帶。始皇統一六國,不久又為高祖劉邦所滅,秦漢均為統一的國家,時長安(今陝西西安)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孫遷居該地,並逐漸興旺昌盛起來,因該地長期屬京兆郡,故後世舒姓子孫有以京兆為其郡望堂號的。以後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後來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東漢時,舒姓才有人散見於史冊,其中的東漢義士舒邵兄弟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三國時,陳留人舒燮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避居江南之舒姓漸多,並與原居於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開始成為南方大姓之一。此際,北方舒姓的鉅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漸多。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更促進了北方舒姓的南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日盛,從這些歷史名人的籍貫來分析,可以知曉舒姓已播遷繁衍於今浙江之東陽、慈溪、奉化、寧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時,今福建、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動的身影。明初,山西舒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地。之後到清中葉,舒姓分佈之地更廣,並有渡海赴臺,遠播海外者。如今,舒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約佔全國漢鄲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六。
三、歷史名人
舒 邵:陳留人,東漢末年名士。其兄伯膺的親友被人所殺,邵為復仇事發,兄弟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
舒 雅:旌德(今屬安徽省)人,宋代官吏、畫家。南唐時舉進士,歸宋為將作監,真宗時充祕閣校理。善屬文,工繪事,有《山海經圖》。
舒 璘 :奉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學者。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官終宜州通判。諡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 亶:字通道,號懶堂,明州慈溪(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官吏、詞人。治平二年(1065年)舉進士,試禮部第一。累官知制誥,試御史中丞,權直學士院。以罪斥。後直龍圖閣進待制。工小詞,思致妍密。後人輯有《舒學士詞》。曾與李定劾蘇軾作詩譏訕時事。
舒 清:江西省......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日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 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 伊恆: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 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 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為: 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陟: 商帝太戊時為相。伊尹子。與臣扈、巫咸共輔太戊治國。相傳毫(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太戊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帝之政豈有闕歟。”太戊從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時,諸侯歸殷。 伊籍: 三國蜀漢臣。字機伯,荊州南陽人。年少時便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託請劉備照顧。劉表病死,伊籍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隨劉備入蜀,劉備定益州,伊籍任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為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將領。代(今山西代縣)人。少勇健,走及奔馬,善馳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為侍郎。太武討涼州,馛參與決策,從徵至姑藏。以功拜祕書監,賜爵河南公。後官至平尚書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將領。馛孫。初為統軍,累有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 :(?-811),唐將領。字寡悔,兗州(今山東滋陽)人。以善射補折衝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僕射,兼右衛上將軍。諡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廣: 唐臣。中和年間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亂,乃歸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參與謀劃軍略,交接諸藩,號為稱職。累遷至檢校司徒。乾寧年間從徵劉仁恭,陣亡於成安寨。 伊桑阿 :(1638-1703),清臣。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順治進士,授禮部主事,累擢內閣學士。康熙十四年(1675),遷禮部侍郎,擢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時三藩叛亂,因吳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後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戰艦,為平叛作準備。後俄羅斯犯邊,又奉往寧古塔造船。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三朝國史總裁,《平定朔漠方略》總裁。黃河決,又奉令勘視河工。因淮揚水災,疏請蠲免次年田賦。入閣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諡文端。 伊秉綬 :(1751-1815),清書法家。字組似、墨卿,號默庵。福建寧化人。曾任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工詩文,善書法,長於隸、楷、行、草,隸書初學桂馥,後專宗漢隸,並融篆書筆意於隸書,其書間架博大,筆法質樸渾厚,氣勢雄強。行草書取法王羲之、李東陽、顏真卿,筆致凝鍊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伊寶文: 1944年6月生,內蒙古杭錦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內蒙古杭錦旗教育局工會主席。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從基層到領導機構任職,積極探索新時期教育方面的工作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教學經驗理論。他的論文經常在全國性的報刊刊登。任現職以來,使全旗各教育系統的工會組織得到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工會應有的作用,為杭錦旗的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貢獻。曾多次該系統或旗交、政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伊林學 1956年3月生,內蒙古準格爾旗人,......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