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中元節禁忌中元節禁忌1: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在鬼節的時候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中元節禁忌2: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那個會以為是你在招他來分享食物。中元節禁忌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中元節禁忌4:不可撿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中元節禁忌5:不可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那個。中元節禁忌6:不要熬夜,人陽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陰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洩氣入侵。中元節禁忌7:不要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那個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中元節禁忌8: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 檢視原帖>>

贊助廣告

中元節 來歷 ?

我國舊俗以陰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贊助廣告

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各地習俗.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霑化縣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餘下全文>>

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嗎?

鬼月與中元節

農曆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鬼月時,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而在陽間的人們則會舉辦一些祭拜的活動來款待他們,讓他們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尤其是農曆 7/15日,也就是「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的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好兄弟。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一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迴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曆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裡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裡的食物,為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一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一)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簷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稜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鬼節的來歷?為什麼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弗。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節為什麼叫中元節?

中國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雖然在他們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還有天神和地只的存在,但是卻以「人鬼」作為中心信仰。

中元節,即是和人鬼有密切關係的節慶。因此我們將從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的傳說、中元節的意義,以及中元節有關的活動等方面來探究這個屬於鬼月的大日子—七月月十五日中元節。

(一)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三)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四)與中元有關的活動

中元節的藝文活動最主要的有—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醴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迴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除了善渡拜拜、孟蘭法會外,還有「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這些雖然並非各地年年舉辦,但仍是中元節頗受重視的藝文活動。

七月間節門、中元普渡,可說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一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宜利用此一節日宣揚「博愛」、闡揚「追遠」、發揚「好施」的情懷,如此才具有實質的教育意義。

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但最著名、流傳最廣者要算是「目蓮救母」的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目蓮」,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他的母親郤因歐打和尚、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知道這個訊息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的懲罰,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是食物一到母親的嘴邊,便化成火焰;目蓮無計可施,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佛祖說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如果要讓她吃東西,則要在七月十五日......餘下全文>>

壯族中元節的來歷

壯族中元節的來歷:

在廣西桂林的壯族,與柳州賀州河池地區的壯族人一般統稱為“北壯”,他們的中元節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農曆七月十四過,又叫“七月半”。這源於一個陽朔壯族人民的傳說,相傳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曆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壯族英雄儂智高因不滿朝廷苛捐雜稅和強力欺壓而率領族人起義,桂林陽朔的壯族首領莫一大王也揭竿而起配合儂智高起義,相傳莫一大王法力高強,德高仁重,當地壯族人紛紛投奔聚集,宋朝當局害怕至極,派重兵來陽朔鎮壓莫一大王起義軍,莫一大王為了補充兵員,便施法在後山的竹林裡,給每一株竹子的每一節裡都孕育一個士兵,需要做法81天,到期便有千軍萬馬奔騰人間,為了保密他沒有告訴任何人。當做法中期的一天,莫一大王的妻子因為到後山砍柴,不小心砍到一株竹子,發現裡面居然有一個個尚未睜開眼的小人,大驚失色之下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鄰居,隨後逐漸傳到了官兵耳裡,於是宋兵提前到農曆7月14這天大舉進攻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因準備不夠而兵敗被俘就義,起義失敗,莫一大王被壯族人葬在陽朔縣高田鎮沙子溪村旁的白虎山下,為了紀念莫一大王,壯族人把中元節定在了7月14這一天,每年清明時節漫山紅彤彤的杜娟花似乎在訴說著壯族人民不屈不饒的民族精神。

中元節依舊。不過,人們已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逝者的緬懷,求的大多是親人團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圓。壯族人民在中元節這一天,晚餐家家都要吃螺螄釀和煮鴨子,晚上戶戶都在野外給先人燒香燒紙錢,撇除迷信觀點,倒也煞是壯觀!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

習俗:要備下酒菜、紙錢 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節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來歷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其實這些東西百度上有很多,,你要想知道更詳細的,可以查一查。

相關問題答案
中元節的來歷和禁忌?
中元節的來歷?
下元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傳說?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元節的由來?
關於中元節的古詩?
上巳節的來歷?
希臘神話中星座的來歷?
中元節的陽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