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寒食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寒食節是什麼意思百度知道,

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

古每逢清明節的前一天,晉中一帶的老百姓家家戶戶不生火,不做飯,這一天吃冷食,當地人把這一天稱作“寒食節”。寒食節,已經延傳了二千多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成了晉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時,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給遺忘了。當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親躲到當時的鄔縣綿山上隱居起來。重耳於是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願違,介子推至死不出山,與其老母抱著一棵樹死於林中。晉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綿山改為介山,鄔縣改為介休縣,而且把放火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贊助廣告

寒食節的寒食指的是什麼

您好,通常來講“寒食節”的“寒食”指任何不經加熱的食物,因為寒食節傳統不可以開火。但是在我國某些地區,比如浙江和福建,“寒食”也指一種具體的食物,這種食物以糯米粉為皮,包入青色和白色餡料,所以又叫“清明餜”。望採納,謝謝!

寒食的意思是什麼?

寒食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2.吃冷的食物。

3.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

寒食是是什麼季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贊助廣告

所以是春天

寒食節吃什麼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常、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北京呃: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其實寒食節各地習俗都差不多,沒必要分這麼細,要北京人說也說不上來。所以,別地的習俗拿來用就行了……

寒食節有什麼習俗?

1、禁菸冷食: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qu鼎t;.《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寒食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

5、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寒食是什麼意思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於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 樑 宗懍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簷牙。” 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臺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御覽》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2.吃冷的食物。《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晉 陸翽 《鄴中記》:“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書鈔》卷一四三引 晉 孫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鹹奉 介君 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後一月。”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煑豚肉並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姜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姜豉,故名焉。”《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以糯米合採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於其下者。”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寒食節有什麼來歷和故事?

寒食節來歷和故事:

"寒食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幾天,說法不一。寒食,顧名恩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傳說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為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為了避免後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斷夥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穆公的幫助下,興戎起釁,打敗了已當上晉國國君的公子圍(重耳的異母兄弟),得立為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國外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忘記了對他獎賞,心裡大力不安。接著,重耳趕緊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稟報:介子推已進綿山隱居了。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然而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他根據別人的建議,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後,介於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的。可是,一連燒了三夭三夜,數十里森林被火燒為焦土,仍未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他母子雙雙抱莊一棵大樹燒死了。晉文公對此內疚於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修建子推祠堂。後人又把界休縣改為介休縣。介子推死的時候,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火饒死的,晉國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舉煙火,進冷食,後來,人們又幹脆把它定為"寒食節"。到了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

寒食節來源其實非常古老,與古中國的農業傳統有關。

寒食節也開始在農曆三月。當天上的龍星出現之後,上巳節之後就進入了寒食節。寒食節期間舉國禁火。禁火,正是為了祭祀雨神——請求雷雨之神的降臨。

周代封國,各國最重要的宗教場所是神社。東亞的神社文化,最早起源是在古代的中國。周代天子國都有大社,各個封國中也都建立有國社。神社中立有長年不滅之火壇,此即本義的“社火”(社火變為社戲之名,是在後來)。

為了祈禱龍星的降臨,為了祈雨,要熄滅神社祭壇上已經燃燒經年的舊火。直到寒食節的祭祀完成後,才能新增薪柴,重新點燃新火。這種滅舊迎新的祭祀儀式,古代叫“改火”。

關於改火寒食的日期,是在上巳節之後。宋司馬光 有《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記述宋代的寒食及清明節改火事雲:“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詩句中所謂“元巳”就是指上巳節。

[《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馬融 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劉寶楠《正義》引 徐頲《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漢 ,廢於 魏 晉 以後,復於 隋 而仍廢。”

唐史延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 宋司馬光 《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在改火和禁火期間,舉國不能火食,只能吃事前備好的熟食(即寒食),所以這段停火期間也叫寒食節。

[《周禮·司烜氏》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所謂“修火禁”,便是禁火。唐李涪《刊誤》曰:“《論語》曰:鑽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漢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鑽遂。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為寒食節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待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又《禮記·郊特牲》雲: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則禁火之義昭然可徵,俗傳禁火之因,皆以介推為據,是不知古,以鑽燧證之。”(鄒福保《日知錄之餘》 引)]

秦漢以前禁火寒食的時間很長,不同記載表明可以有十天乃至一月之久。

東漢時期的《月令》則確定寒食節為清明節氣前的三天。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的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節都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到唐宋時,寒食節仍然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元代以後才逐漸式微。

古代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氣本來時間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就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節與寒食節自然相接而融為一體。明清後,寒食節一名乃為清明節所替代。

若按時間先後排序,古代迎春的三個節日是: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

唐宋以後,上巳節廢,明清以後寒食節廢,只有清明節集三節於一身,成為中國人迎接春天到來的代表性節日。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寒食節?
什麼是女兒節?
什麼是復活節兔子?
什麼是感恩節?
每年農曆什麼是端午節?
清明節是寒食節嗎?
什麼是復活節?
什麼是愚人節?
什麼是中元節?
什麼是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