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傳統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藏族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礎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贊助廣告

藏族的風俗是什麼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習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揹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贊助廣告

命名習慣

藏族給小孩命名有許多種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將自己名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旦增曲傑”活佛可為小孩命名“旦增多傑”或“羅桑旦增”等。請家中長者或鄉里有名望的長者命名,不帶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達鄲”(太陽)、“白瑪”(蓮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為小孩命名,如“米瑪”(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據父母的意願給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長壽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給女孩起名“布赤”(帶男孩來)等。藏族人的名字多為四個字,有些兩個字的名字為四個字的縮寫。如“單曲”為“單增曲扎”的簡縮。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瑪、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於女性。貢布、頓珠、旺傑、佔堆只用於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別用地名、處所、年齡、外貌、生理特徵、性別及職業來區分。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覆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語中“旁”是“汙濁”,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飾

牛皮衣

在西藏錯那地區,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直須預項,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在此地區,婦女是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幫典

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幫典編織繳密、色彩鮮明,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後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後縫合成裙。西藏織幫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貢嘎縣姐德秀區的“幫典”廠。

金定幅

流行於拉薩、日喀則等地。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製成的一種帽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藏曆

藏族傳統曆法。9世紀初即見於文字記載。基本上與夏曆相同,採用陰陽曆計年法。以五行、陰陽和12生肖配合計年,相當於干支。一年有12個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閏。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曆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開始,每60年稱為一個“饒回”......餘下全文>>

藏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多呢,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位

藏族風情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請保留此標記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要了解藏族的風土人情,還可以關注星期天晚上十點半四川衛視的中國藏歌會節目~~

藏族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經濟的發展

藏族傳統民居保護的根本目的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保護的過程中要堅持民居的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找尋民居的潛在文化內涵、經濟價值和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之間的契合點,最主要的是要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這樣對藏區城市化程序中的民居保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藏族傳統民居文化保護與更新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確定民居保護物件及範圍

儘快開展對藏區傳統民居建築的調查、研究、清理工作,完成對藏族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系統研考與鑑定,確定被保護的物件及範圍。對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物、建築群及周邊環境,要及早編制保護及利用規劃。

3.2 在城鄉規劃中積極突出民居保護觀念

在城市與鄉鎮規劃中應突出對歷史文化進行保護、繼承和發展的規劃思想,將藏族傳統民居保護的觀念體現在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著重突出“傳統民居是城市發展的財富、資本和動力”的理念,並將其滲透到城市設計之中。通過政府的引導,避免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其它工程產生矛盾,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整合資源、提升質量,在加快城市化程序的同時,切實做好藏族傳統民居的保護和更新,更好地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

3.3合理開展旅遊開發並有效保護傳統民居

充分認識傳統民居的功能和作用,開發利用,是保護民居的有效途徑之一。保護可以更好地促進發展,開發可以進行更好的保護。旅遊開發不存在物耗,與其他型別的資源開發不同,因此藏族傳統民居不會因為旅遊開發而減少或損耗,相反在開發的同時會因為有了經濟支援而得到更好地保護,真正實現對藏族民居的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例如可以將藏族傳統民居列入歷史文化保護區,因地制宜,打造成旅遊勝地,為人們展示當地城市的歷史和建築歷史,也可以將民居改造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度假村、度假旅館,讓遊客在民居感受其文化特色。

3.4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完善

制定和完善藏族傳統民居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加強對藏族傳統民居的管理,注重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動員人民大眾積極參與保護,將藏族傳統民居保護納入城鄉規劃中,嚴禁收購,拆除和改造。

藏族的傳統文化怎麼寫作文300字

揹著你愛上你

music.yisou.com/...search

藏族有趣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獻哈達

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釐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覆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語中“旁”是“汙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特殊的喪葬習俗

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採用哪種葬儀,同時也主要取決於喇嘛的占卜。

塔葬

賢能大德圓寂後的一種高貴葬儀。有名望的活佛圓寂後,除大規模地誦經作法以外,要用水銀和“色拉”香料水、樟腦水、藏紅花水等沖洗腸胃,用樟腦水、藏紅花水等擦拭屍體表面,然後用絲綢包紮,穿上袈裟,置於靈塔之中,將遺體保留下來。每天由侍守的喇嘛點上酥油燈晝夜供奉。靈塔種類很多,有金靈塔、銀靈塔、木靈塔、泥靈塔等。靈塔的不同等級,是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達賴、班禪圓寂後用金靈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銀、木或泥靈塔。

火葬

從藏族傳統意義上說,火葬也是一種較為高貴的葬儀方式。其具體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後將屍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淨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後。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以供人膜拜的這種塔一般名為靈塔或靈骨塔。

天葬

藏族較為普遍的一種穿俗,亦稱“鳥葬”。用於一般的農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天葬師)從事此業。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臺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臺,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處理屍體。然後,群鷲應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昇天。如未被食淨,要將剩餘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唸經超度。藏族人認為,天葬臺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去觀看。

水葬

經濟條件較差、僱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時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時,一般用水葬。水葬時,將屍體背到河邊支解後,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屍體裹捆,然後墜上大石棄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對於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種葬儀。一般患有麻瘋、天花、炭殖等傳染病的人以及強盜、殺人犯死後用土葬。土葬大概有兩個含義:一是,根絕瘟疫的流行,二是,懲其罪過,打入地獄之意。

藏族禁忌與......餘下全文>>

藏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這個月就是齋月

藏族有哪些風俗

一 藏族招待客人的習俗

藏族人民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迎接客人時主人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裡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在喝酒時,其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以示吉祥。

二.藏族飲食禮儀與禁忌

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樸,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記述吐蕃歷史上第一代贊普從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時這樣描繪了藏地和民風:“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以彎腰表致敬,以頂足為禮,對上等人用敬語說話……”。敦煌古藏文文獻中,有一份專門論述待上接物、處事修養的長篇倫理學文獻《禮儀問答寫卷》,提出了為人之道、為政之道、為友之道、為子之道的廣泛倫理關係。如在闡述為人之道時,《寫卷》雲:

“弟問:何為做人之道?何為非做人之道?

兄雲:做人之道為公證、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 、知恥、謹慎勤奮。

雖不聰慧機智,如有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親屬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輕浮、無恥、忘恩、無同情心、易怒、驕傲、懶惰。身上若有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會中意。”

松贊干布制定的《十六淨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長敬老、誠愛親友、正直無欺等作為重要內容,對藏族的倫理禮儀習俗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藏族的飲食禮儀深刻地反映著藏族的倫理精神。平時,家人和鄰里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誠信待人。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獻神靈後,首先由老人品嚐。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後全家圍聚火塘旁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飲茶和飲酒禮俗很多。平時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隨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時,碗中的茶不能隨便喝乾,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滿後再喝,最後結束喝茶時也不能全部喝乾,而要留下少許,表示茶永遠喝不完,財富充足,寓意頗深。若客人到來,女主人會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擺放於客人面前,端起茶壺輕輕搖晃數次(壺底須低於桌面),斟滿酥油茶後雙手端碗躬身獻給客人。客人接茶後不能急匆匆張口就飲,而是緩緩吹開浮油,飲啜數次後碗內留下約一半,將茶碗放於桌上,女主人會續滿,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飲,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請下邊同主人拉話邊慢慢啜飲。客人每次飲茶後主人會很快添滿,使茶碗保持盈滿狀態。客人至,一般需飲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諺道:“一碗成仇!”喝茶時不......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藏族的傳統文化?
漢族的傳統文化?
滿族的傳統文化?
壯族的傳統文化?
藏族的傳統節日?
藏族的傳統?
藏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藏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藏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藏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