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高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贊助廣告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贊助廣告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佈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餘下全文>>

關於高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佈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餘下全文>>

高姓氏的歷史由來。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五大姓,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臺灣。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高適,唐朝詩人,德州(今河北景縣)人。他年輕時貧寒潦倒,後來從軍邊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於他熟悉軍事生活,因此他的詩多反映當時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與岑參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參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現在古黃帝時期。據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黃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這說明上古時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於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為姓,叫高傒,其後代就姓高。清朝張澍《姓氏尋源》雲:魏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貞碑銘雲:其先蓋炎帝之苗裔,昔在黃唐,是為四嶽。爰逮伯夷,受命於虞舜,暨呂尚佐周克殷。俾侯齊國,世世勿絕,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還有一部分屬其他姓氏改姓。《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遂為高姓。”《魏書》又載:“後燕皇帝慕容之,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名高雲(亦在河南)。”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是樓氏改為高氏。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姓,其後成為望族(見《中國姓氏起源》)。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縣(河北景縣),為當時望族,於孫傳衍甚多,於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號。高洪的四世孫高褒為太子太傅。高褒的孫子高承為國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大族。後來,高洪的後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日本長崎。壽覺的兒子高超方於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屬渤海高觀之後,故改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衛,成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號稱“日本才子”。(見《炎黃源流史》)

揚州廣陵郡三姓有高氏(後來十一姓也有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戰國時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廣州),自稱齊園高氏之後,此後在廣東發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校去福建開闢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參加;唐僖宗時,又有高氏入閩,傳六世至高鑌、高鎰、遷居安平(福建晉江安海鎮),其後裔再遷至南安埕邊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還有高氏一支,早在漢末時由隴西南遷至滇中,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高升太奪取大理國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於高太明,於紹聖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被封為中國公,自立年號,世為大理國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餘下全文>>

高的姓氏的來源是什麼?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瞻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 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後為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百家姓“高”排第幾位,高姓如何由來?

按現代新百家姓的順序,高是排在第19位的。但是按原先百家姓的排列,高是排在第153位的。關於高姓起源有4種說法: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雞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後亦為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齊太公十三世孫。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姓氏“高”的來源

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尋根溯源

1、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2、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高姓。另有徐姓人,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婁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 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 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繁衍播遷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此時縣(今河北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

郡望堂號

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高姓形成許多郡望,據 《廣韻》所載,主要有五個:1、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2、漁陽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3、廣陵郡,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4、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5、遼東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堂號:

“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有繼”、“供侯”、“厚餘”、“雙玉”、“後餘”、“報本”、“守愚”等。

宗族特徵

1、各地高姓家族的字行輩份在形式上多種多樣,有的家族數百年一直延續不斷,五六十代人共用一種字行,如四川高氏一支字行為:“伏堡志恩廷,應明尚仁義,昌榮振啟文,光承宗國治。”有的家族隨子孫的繁衍,分出各自成一體的分支,各分支有其字行。如溫州盤谷一支(高瓊後裔)字行為:“濟美毓奇,知源慎敏,存誠秉正,靖迪先猷,遜志景從,慶集雲礻乃。”有的家族在傳遞全族總字行的同時,各字輩分支又派生出各自字行。如侯潭高氏“之”字輩下的字行是:“珂冠裳金殿開,荀龍寶桂接千春,騰驤騏驥能繩祖,會見勳猷自炳麟。”2、各高姓家族家規家訓大同小異,一般都以強調忠孝綱常的倫理觀為重點。如安徽樑安高氏家規有:“孝父母”、“敬祖宗”、“正婚姻”、“睦宗族”、“守正業”、“興文教”、“嚴......餘下全文>>

姓高的來歷

姓高的來歷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彌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一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一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後,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於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後來改稱成皋,戰國時屬韓國。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皋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彌是春秋初鄭莊公大臣。莊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莊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彌為卿。莊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彌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彌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藉機殺了他,高渠彌也一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彌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一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龐雜的高氏主源高後裔,是後世多源合流而成的龐大高姓群體的主源。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孫。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的孫子,開始以“高”為氏,稱高。公子高是姜姓後代,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所以取“姜”字為姓。炎帝有個後裔叫伯夷,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呂國,子孫就以呂為氏。呂氏有個後裔叫呂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謀,但機遇不佳,到70歲時,還只能天天在渭河邊釣魚為生。有一天周文王來渭河邊打獵。出獵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辭說:“今天出獵有大收穫。不是龍,不是螭(古代傳說中無角龍),不是虎,不是羆(一種野獸,現代稱為棕熊,也叫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幫你成就霸業的輔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邊碰到了呂尚,交談之後,文王大喜,對呂尚說:“我祖父太公早有預言,將有聖人來幫我們周族振興,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現在是我們太公盼望的聖人。”於是命眾人尊稱呂尚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師禮奉之。在呂尚的幫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擴大,文王死後,呂尚又幫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呂尚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建立齊國。呂尚被後人尊稱為齊太公。齊太公第六代孫子是齊文公。齊文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個孫子叫。按當時的宗法制度,諸侯家族只包括近親三代,即諸侯、公子(諸侯之子)、公孫(諸侯之孫)。公孫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須另外立氏。當時的制度,公孫之子立氏可採多種辦法,其中一種是用祖公之名為氏。 是公子高之孫,於是以公子高之名為氏,稱“高 ”。後世龐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誕生。

其他來源說法: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餘下全文>>

高姓的來歷以及高姓的歷史名人

高氏來歷

史書形容高姓“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其中子孫最多、繁衍最廣的則是源出於姜姓以封地為氏的那一支。齊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有一兒子受封於高地(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是齊桓公的好朋友,因擁立齊桓公為君立了大功,而被賜以祖父名為姓,稱為高氏。漢魏以後,高姓雖然不在山東四大姓、江南六大姓之中,但它一直居於我國大姓行列,特別是在北方,基本上處在30大姓以內的位置上。近現代,高姓的發展、尤為迅速。中國社會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於1992年對我國姓氏調查結果顯示,高姓在我國各大姓氏中排第15位,約佔我國總人口的1.068%。目前高姓在我國約有1300萬人。

高姓族人的分佈古今大體相同,以北方居多,南方較少。高姓發源于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其播遷為三向形,西沿黃河向中上游的陝西、山西發展,東沿海向南北發展,南至江蘇、上海,北至遼寧、吉林。所以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北京、天津遼寧、吉林、江蘇、上海是高姓族人分佈術對集中的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對我國1982年人口普查進行隨機抽查,高姓在7個地區的排列名次為:陝西第7位、北京第10位、遼寧第11位、上海第15位、福建第34位、四川第50位、廣東第62位。這一結果更準確地說明了高姓的分佈情況。

另外,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亦有高姓,除前面已述及的朝鮮族外,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高姓。其得姓原因,大多為沿襲漢族姓氏的結果。

先秦時期,多以君主賜姓為主。姓氏命名來源有很多類,《通志·氏族略》載:“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類”、三個基本來源是“以國、邑為氏,以字、諡為氏,以官、職為氏”。姓氏隨著漫長的社會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考證,今天的高姓主要有五個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統計資料,高姓人口數居全國第15位。

一、出自姜姓 炎帝之後

源於春秋時的齊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之子被封於高(有稱今山東鄒平東北部、也有稱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單人旁的xi)與齊襄公的弟弟小白是好友。齊襄公後來被公孫無知所殺,於是溪聯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恆公。桓公繼位後,為表彰溪的功勞,便允許他以祖父的字為姓,自此得姓高。此得姓之記載,亦可見《廣韻》。

高姓在齊國得姓後,世世代代相繼擔任齊國的上卿之職,是齊國著名的官族之一。至東漢時,其裔孫高洪出任渤海郡太守,任滿後舉家留居渤海郡 (tiao)縣(今河北景縣),子孫中名賢相繼,進一步光大了先祖的基業。以致後人在論及高姓郡望時,無不首推渤海 縣。

二、出自姬姓 黃帝之後

高姓來源之一相傳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後,出自姬姓。史稱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數傳至魯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稱公子祁或公子高。其後代遂以公子祁的字高為姓。

三、源於上古 高元后人

《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相傳高元是為黃帝造高樓的建築工匠。據某些譜書記載,高姓的來源之一是高元的後人。古代建築以高為尊貴,高元築高樓技藝高超,子孫引以為榮,遂以高為姓。

四、出自鮮卑 改姓為高

相傳出自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部,據《魏書》記載:十六國之一的後燕國王慕容雲祖父慕容和,稱其是上古時期華夏族部落首領顓頊高陽氏之後。因此以遠祖的名號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高雲,在位三年。此後,其後人中便有一支以高為姓。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餘下全文>>

王姓氏的來歷

【源流來歷】

1、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陽,已是東洲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②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③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的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

8、出自少數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丸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姓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闊褥蔭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高姓的來歷?
宋姓的來歷?
劉姓的來歷?
徐姓的來歷?
姓李的這個姓的來歷?
閆姓的來歷?
楊姓的來歷?
袁姓的來歷?
鄭姓的來歷?
龍姓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