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徐字的由來是什麼?

起源源流:

1、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曆夏、商、週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

2、源於子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贊助廣告

3、源於改姓而來:

①氐族改徐姓:東晉時期氐族,分佈於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進入南北朝後,基本都同化為漢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③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 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④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漢族。

贊助廣告

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後代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徐字的來歷

<動>

(形聲。從彳(chì),餘聲。雙人旁與行走有關。本義:慢步走)

同本義 [walk slowly]

徐,安行也。——《說文》

乃徐有說。——《易·困》。虞注:“坤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戰國策·宋策》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孫子·軍爭》

攝提運衡,徐至於射宮。——《文選·張衡·東京賦》

散開 [spread]

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

緩慢 [gently;slowly]

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莊子·天道》

入而徐趨。——《戰國策·趙策》

此事當徐議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蘇軾《石鐘山記》

餘韻徐歇。

徐以杓酌油瀝之。——宋·歐陽修《歸田錄》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前赤壁賦》

又如:徐議(從容商議);清風徐來;徐回(緩慢地迴旋運轉);徐行(緩慢前行);徐步(緩慢步行);徐呼(發聲舒緩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安閒的樣子 [leisurely]

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國語》

又如:徐言(緩言;低聲細語);徐婉(舒緩委婉);徐詳(舒緩安詳)

全,都。通“俱” [all]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公羊傳·成公十五年》

<名>

古州名。古徐州的簡稱 [Xuzhou],古九州之一。古徐州約在今江蘇、山東、安徽的部分地區。漢以後各代皆置徐州,轄地常有變更,大致都在今淮北一帶。多以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或下邳(今江蘇邳縣)為治所

古國名 [Xu state]

仁義而徐亡。——《韓非子·五蠹》

循徐魯之力。

徐族為古代九夷之一,分佈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周初建立徐國,後為吳國所滅。如:徐方(指古徐國);徐宅(古代徐戎所居之地,指徐國)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個收藏匕首的人)

——《戰國策·燕策》

徐步

xúbù

[walk slowly;stroll leisurely] 緩慢地步行

徐步而死。——《左傳》

徐步

xúbù

[with slow steps] 以緩慢的步伐

徐步走向前

徐緩

xúhuǎn

[slow] 延緩;緩慢

水流徐緩

徐來

xúlái

[gently blows] [風] 輕緩吹來

清風徐來

徐娘

xúniáng

[an elderly woman whose beauty is fading] 指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南史》:“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因用以稱尚有風韻的中、老年婦女

徐圖

xútú

[plan to do sth.slowly] 從容地設法謀取

徐圖殲擊

徐徐

xúxú

[slowly]∶速度或節奏緩慢地

紅旗徐徐升起

徐徐更謂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with slow and dignified steps] ∶以緩慢而尊嚴的步伐

徐徐而來

徐偃王

Xúyǎnwáng

[Emperor of the country Xu in Western Zhou] 西周時徐國國君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百里。——《韓非子·五蠹》

徐州

Xúzhōu

[Xuzhou] 江蘇西北部城市,津浦和隴海兩鐵路的交點......餘下全文>>

姓氏徐的由來

徐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國大陸列第十一位(在中國臺灣列第二十位)。大陸人口近20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3%

第一源流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曆夏、商、週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

徐氏家族的來歷 40分

徐姓起源參考之一

徐源出於嬴姓。夏朝時,嬴姓祖先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曆經夏、商、周,傳至西周穆王時,有國君叫偃。徐君偃以仁義著稱,深得百姓擁戴。有一次在疏導河道時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紅色的弓箭,他認為這是天賜的祥瑞,就起了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一些諸侯聽說此事後,也紛紛趕來歸附徐君偃。徐君偃於是改稱徐偃王,率領擁護他的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此時周穆王正在崑崙山西王母那兒做客,得到訊息後,立即讓造父駕車返回鎬京(參見趙姓),發兵討伐徐偃王。眼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徐偃王不忍讓生靈塗炭,於是立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之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打敗。

後來周穆王瞭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兒子宗為徐子,由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宗傳位至十一世孫章禹時,徐國被吳國滅掉,徐國國君的子孫稱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東膠南南)人。他為迎合秦始皇迷信長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希望能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應了。徐福便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乘船入海,結果一去不返。相傳徐福後來成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參考之二

在浙江省蘭溪市生活著很多徐姓後人,僅在蘭溪市章林村一個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這個村的徐姓人家還儲存著自己的家譜。

在蘭溪市的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天涯共此時》攝製組來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壽泉家看到了他們世代儲存下來的徐氏宗譜。蘭溪當地的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先生對這些家譜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蘭溪市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說:“徐姓呢,它是春秋時有一個徐國。這個徐國的一個國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孫呢,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浙江應該是徐土,就是徐國的土地。這裡呢都是徐偃王的後代。那麼徐偃王是怎麼能夠到了這裡呢?因為那個時候,另一個國家(楚國)要消滅它。徐偃王他心裡不願讓老百姓犧牲,所以把許多人首先遷移到龍遊,然後繁衍到這裡的。那麼作為整個浙江來說呢,在之江旁邊,就是我們錢塘江,徐偃王的廟有30多個,來紀念他們的先祖。”

徐國被楚國滅亡之後,原來的徐國百姓便以徐為姓,這就是徐姓的開始。以後徐姓子孫四處遷移,逐漸遍及海內外。歷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時的徐福,據說他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神仙,請得數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國時的徐庶,他因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及孝順母親而著稱。明朝開國大將徐達。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臺灣,有1895年率領檯灣義軍抗日的徐驤。徐姓的現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鴻等等。在蘭溪章林村儲存的徐氏家譜中,還記載著一位與臺灣有著密切關係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蘭溪市姓氏研究專家胡汝明說:“徐林呢,他是當初臺灣府,屬於福建省管轄的,他是在臺灣府當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爺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樣的。那麼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盜。雍正十三年,因為他的工作對臺灣人民有很多貢獻,(朝廷)給他一個表彰,獎勵中間有幾句話很關鍵的。躬恪慎,蒞事精勤。分雙旌五馬之榮,襄六典九條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為人民服務。所以這樣呢為臺灣的人民作出貢獻。”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還有不少徐姓人家從福建、廣東一帶遷入臺灣。因此,徐姓也成了臺灣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說:“根據家譜來看呢,徐林到那裡以後就再沒回來,沒有回來。從這一點上看呢,他的後人現在還在臺灣。”

胡汝明還介紹說:“徐姓應該說在臺灣也是個大姓。我認為恐怕總數在20萬以內。徐氏也有徐氏大......餘下全文>>

徐姓的由來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徐國曆經了夏、商、週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遊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訊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于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也有另種說法的是:

相傳夏禹封伯益的兒子若木于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曆夏、商、週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有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搐力日強。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幾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後來徐君偃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他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諸侯聽說他得了神弓神箭,紛紛前來歸附,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崑崙山上的西王母那裡作客,得到訊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麼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由於他很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稱徐氏,這便是徐姓的由來。

徐氏的起源是什麼

徐姓起源有三:

源出嬴姓

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國說。據《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徐姓大祠堂

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國(今山東南部郯城一帶),“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 以國為氏。”(語見《通志·氏族略》)。[1]

源出殷民六族

據《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百家姓礎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為宋朝秦檜後代,因不恥於秦檜所為,均改為徐姓。

徐氏的起源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徐國曆經了夏、商、週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遊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訊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于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後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於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誌,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係。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於曲阜,並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鶓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並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係,比如他就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並決定自己去世後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後葬於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餘下全文>>

許與徐姓氏來歷?

許姓和徐姓都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許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及少數民族改姓,徐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

一、許姓源出有:

(1)出自姬姓,為顓頊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即古帝丘顓頊之虛,為昆吾氏,堯舜時期昆吾氏首領許由為當世大賢,死後葬於箕山,後人多以許由為許氏始祖。夏之昆吾為商湯所伐滅,後人遷徙至河南許昌。

(2)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周成王時,其始祖文叔被周分封在許國。戰國初期被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文公之子姬其許。衛國君主文公姬毀生有公子姬其滸,亦作姬其許,在姬其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春秋戰國時期,“滸”與“許”二字通假,故而亦稱許氏,但讀音作hǔ。

(4)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①順布魯氏多冠漢姓為許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許氏。

(5)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以後,在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凌雲)土司、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區的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許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許氏。

二、徐姓源出有:

(1)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戰國時,吳國滅徐,徐國的子孫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

(2)源於子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於改姓而來:

①氐族改徐姓:東晉時期氐族,分佈於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進入南北朝後,基本都同化為漢族徐姓。

②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③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④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漢族。

徐姓氏的由來簡介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1、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曆夏、商、週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2]

徐若木

2、源於嬴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於改姓而來:

①氐族改徐姓:東晉時期氐族,分佈於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進入南北朝後,基本都同化為漢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③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 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④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漢族。

徐氏的起源,發展,歷史名人

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66 %。徐姓起源有三: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國說。據《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 以國為氏。”(語見《通志·氏族略》)。

2、據《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為宋朝秦燴後代,因不恥於秦燴所為,均改為徐姓。

徐姓人最早繁衍於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後擴至鳳陽,以 古代徐國為源地,世 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為吳所滅,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東,並在山東繁衍昌 盛起來,這是由徐姓郡望多為山東古地而來證明的。秦時有山東人徐福去東海為秦始皇尋求 長生不老之藥,帶三千童男童女,這六千多人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視作日本的開基 始祖。除山東外,在靠近徐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在秦漢時亦有徐姓人在活動 。東漢以前,已有徐姓人西遷至今甘肅境內。東漢桓帝時,“南州高士”徐稚遷居今江西南 昌,徐稚被後人尊為“東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遷至浙江衢州府、龍遊 ,孫輩中有遷居今浙江紹興、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蘇的蘇州、吳縣一帶。此期徐姓亦有遷 居河南者,三國時走馬薦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傑出代表。徐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之際 。南北朝五胡亂華,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宋 末時,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遷居福建汀州(今長汀縣)上杭、連城二縣。元時,有徐姓人 從江西、福建遷居今廣東的豐順、海豐、梅縣、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時,徐姓已廣佈於 我國的大江南北。? 總之,徐姓在秦漢時期,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的黃河下游地區,尤以山東徐姓繁衍得最為旺 盛。徐姓的向南播遷,自唐代以後,幾乎是絡繹不絕於道的,此期廣佈江南各地,這正是南 方各地徐姓眾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人數最多, 上述七省的徐姓約佔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1、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馬功勞,因此在 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後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2、徐偃王:若木之後的三十二代是徐偃王,由於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適逢當時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於遊玩打獵,徐偃王起了代周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車適時趕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見,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犧牲 ,於是棄國出走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深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 萬計。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於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治理徐國。

3、徐尚:戰國時人,以蘇秦為首的合縱連橫謀士。

4、徐福:秦朝方士,相傳他因到東海為秦始皇採長生不死藥一去不返,留居今日的日本而成為日本人的祖先。

5、徐伯:西漢水利家,於武帝元光年間主持漕渠開鑿工程,修成全長300餘里的水渠,使關東至長安的漕運時間省去一半,沿渠萬餘頃農田得到灌溉。

6、徐淑: 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南)人,東漢著名女詩人。

7、徐擀(171-217)......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姓徐的來歷?
徐的來歷?
徐姓的來歷?
復活節兔子的來歷?
狗年的來歷?
芒種節氣的來歷?
布依族三月三的來歷?
閏月的來歷?
十二生肖雞的來歷傳說?
十二生肖鼠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