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簡介

納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其中納西淨地最為有名風靡古城。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贊助廣告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贊助廣告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祕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臥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幹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裡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彙集到三朵廟裡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遊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產,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裡犁耙、鋤頭、鐮刀、竹筐、揹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傢俱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 現有人口為30883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風俗習慣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餘下全文>>

納西族有哪些習俗?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髮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繫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色棉布縫製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揹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釐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納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孃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納西婚俗 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一般二十歲左右結婚,早婚現象較少。舊時,婚......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過年習俗

納西人的過年祭祀習俗

楊福泉 文/圖署名村村民在祭天時進香祈福。

農曆正月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納西人的過年習俗很有意思,筆者的家鄉在雲南麗江古城大研鎮,春節之前一段時間,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熱鬧,人山人海,民間有“達瓦納西努”之說,意思是“臘月間,納西人發了瘋”,反映出納西人過春節的盛況。

春節期間,麗江古城納西人家家戶戶都喜歡在自家的花瓶裡插上幾束山茶花。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和門神,還在家裡的每個花盆上貼上一個紅紙上書寫的“春”字。

祭天和祭祖是納西人最典型的新年習俗,迄今在納西族城鄉還普遍保持著。

祭祖

除夕吃年夜飯前,納西人首先要祭祖。麗江古城的年夜飯習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個完整的醃製豬頭,煮熟後,要在豬嘴上插幾朵野山茶花,抬到家裡的神龕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頭。

從大年初一到初三,麗江古城的納西人家都要帶上各種祭品去上墳祭祖。這幾天,麗江古城附近的金虹山、蛇山等各家墓地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是絡繹不絕的掃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後,首先要祭山神,每個家庭的墓地上都豎有一個象徵山神的石頭,究其實,這既是山神,也是一個管轄著一家人墓地、有些類似“土地神”的角色。在祭祀山神和掃墓時,要祭獻香燭、紙錢,還祭獻野山茶花,每個墳頭都要插上幾枝。另外一定要祭獻酒和茶水,納西語稱之為“日少類少”。然後,大家一一向祖墳磕頭祈禱。

祭天

祭天是納西人春節期間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內容。祭天是納西人最大的節日,也是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祭天在納西語中叫“美本”,“美”是天的意思,“本”意為祭。按傳統習俗,每年一般舉行兩次祭天儀式。第一次是在農曆新年,稱為大祭天;第二次是在農曆七月,稱為小祭天。過去,納西族把祭天與否作為是否納西人的重要標誌,納西人自稱“納西美本若”,意為“納西是祭天的人”,以祭天作為本民族的主要特徵,可見祭天在納西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古老的東巴象形文經典《創世紀》中說,納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兄弟姐妹們互相婚配,導致洪水劫難。只有崇仁利恩幸免於難,他與下凡洗澡的天神之女襯紅褒白命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崇仁利恩隨襯紅褒白命去天上求婚,在她的幫助下,戰勝了天神的種種刁難,終於結為夫妻。但夫婦定居人間後久不生育,他們便派蝙蝠和狗到天上求天神賜教,天神指出要舉行祭天之禮才能生兒育女。崇仁利恩夫婦照神諭祭天,生下三子,三子成為納西、白、藏三個民族的祖先。從此,納西人祭天的習俗便延續不絕。

納西每個村寨中的祭天團體都會在附近風景優美之處設有專門的祭天場,並視為神聖之所。很多村子會選擇在長有大片古老櫟樹叢的地方,因為櫟樹是納西人象徵天神的神樹。

農曆正月大祭天的程式是:立祭樹,量神米,搬祭米籮,佈置祭場,安置神石,準備祭酒,燒杜鵑葉、青松葉除穢,祭村寨神,燒火試灶。當夜,各戶留一男子在祭天場守夜。不過,在筆者參加過的玉龍縣塔城鄉署明村現在的祭天儀式中,已沒有了祭天場守夜的習俗。  祭天之日的早晨,參與祭天的村民在主持祭天的和貴華東巴家集合,然後女子身背神米簍,男子手持弓箭和象徵勝利之神的長矛,扛著祭天豬,一男子手持松明火把在前引導,眾人列隊去神聖的祭天場。

祭天既是祭自然之天,也是祭天神之子勞阿普及天神之妻襯恆阿祖。筆者在玉龍縣塔城鄉的署明村和玉龍縣魯甸鄉阿時主村祭天場看到,祭壇上以黃櫟樹象徵上述二神,分植祭壇正中兩邊,在這兩棵樹下還插兩根櫟樹枝象徵崇仁利恩夫婦。此外,還祭天之舅,用柏樹象徵,在祭壇上立於兩棵黃櫟樹的中間,以示納西族傳統的“舅父為大”。據東巴古籍的記載和民間傳說,古代祭......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民族習俗,所在地,禁忌,特色

納西族的民族習俗,所在地,禁忌,特色:

宗教信仰

舊時多信“東巴教”,是納西族原有的一種巫教,宣言“萬物有靈,靈魂不滅”。部分信仰喇嘛教,麗江地區還信奉紅教,永寧地區信奉黃教。13-14世紀佛教、道教傳入,但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傳入,信者也不多。

納西族對東巴文的研究尤為突出,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的珍貴資料。有古老的長篇敘事詩《創世紀》,還有本民族醫藥、音樂、舞蹈、建築、繪畫、雕刻等。

生活習俗

納西族的建築古樸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麗江縣的大研鎮,古城的建築群都是土木結構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築,也有四合院,這些建築的門窗,牌樓上有精工細雕的圖案,題材豐富,有雙鳳朝陽。降龍伏虎。二雲搶日、暗八仙等。這些圖案清秀明麗,線條生動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納西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主要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部份地區還存在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餘。50年代,母系家庭在該地區還佔40-50%,80年代,母系家庭佔35%。

行土葬,永寧等地區行傳統火葬。

服裝特色

納西族的服飾古"今變化較大,現在的男於服裝已基本上與漢族相同,婦女的服裝仍然保留著獨特的民族風格,其特點是寬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為藍、白、黑三色,腰繫百褶圍腰,下穿長褲,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各色圖案,稱為"披星戴月",象徵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

節日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期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晚輩給長輩拜年時,要送一圈豬膘肉、兩筒茶、一瓶酒、一盒糖,長輩則以酒、茶招待客人。至初五,全村寨男女老幼帶活雞、活鴨、豬膘肉和炯酒到溫泉洗浴和野炊。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砌灶安鍋,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酒一幾,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一般要做12個菜(冷葷、小碗、大碗各四個稱為三疊水)。菜餚之中要有涼藕(表示聰明伶俐)、粉絲(表示長命百歲)、百合(表示百年合好)、丸子(表示團圓吉利),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餘下全文>>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

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每當農曆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製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麵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節日裡,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農具會:

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高潮,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

北嶽廟會: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

龍王廟會:

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闢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係,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

騾馬會:

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餘下全文>>

納西族有什麼傳統風俗人情

納西族部分文化、習俗簡介。

社會結構

納西族族組織普遍存在於納西族中。家族由幾戶至若干戶共尊一個始祖的血緣親屬組成。在麗江、維西、中甸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納西族地區,家族依照父系血統而組成。麗江納西族的家族關係有這樣的稱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窩”。納西人把父系親族視為“骨”,母系親族視為“肉”。“崇窩”之“窩”即來自父系親族“窩闊”之“窩”,即父系親族的根骨,“崇窩”即由一個男性遠祖後裔組成的有血緣親屬關係的家族組織。

麗江納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個氏族,“梅”與“禾”東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梅” “禾”兩支後裔,西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束”“尤”兩支後裔。新中國成立後,在麗江、維西等地的納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組織早已消失。

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時起封授的世襲“土官知府”,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世代佔有當地土地和民眾,有很多莊園。民眾則分為百姓和莊奴兩種。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種勞役、兵役;莊奴則直接在木氏莊園中勞動。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來區分貴族和平民。土司府設“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職,有稱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頭人。

1949年以前,永寧納人(摩梭人)社會中存在著“司沛”(漢稱貴族)、“責卡”(漢稱百姓)、“俄”(漢稱俾子,即奴婢)三個等級。

“司沛”等級是從土司家族分裂出來的貴族集團。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給斯沛等級佔有,並允許他們佔有水源、草場和山林,以及數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級對其佔有的土地和牧場有穩固的佔有權,可以世襲、轉贈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級內部買賣,不得賣出斯沛等級之外,最高所有權仍屬於土司。斯沛可以擔任土司政權中的各種官職,享有很多特權,不論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如何變化,其貴族身份是世代不變的。當權的斯沛,有審理案件、調解糾紛、進行超經濟剝削的特權。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綢緞和黃、紅、藍色衣服,不服勞役,不交錢糧雜派等優待。

“責卡”等級是由氏族公社成員演變而來的封建農奴。他們被束縛在封建份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於封建領主,向領主服勞役和交納實物貢賦。責卡有內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稱內責卡,由各個管人管理的稱外責卡。內責卡以服勞役為主,外責卡以交納實物貢賦為主。內責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營地中的八至十二塊土地上服役的,稱黑責卡;在二至七塊地上服役的,稱花責卡;在一塊土地上服役的,稱白責卡。外責卡除交納實物外,一般服勞役數天,內外責卡的這份勞役,土司不準用錢贖取,只能僱人代役。

“俄”等級是由家庭奴隸、罪犯、外來民族和等級下降的責卡構成的。他們大部分屬於土司、總管、堪布等當權斯沛佔有,少數屬於責卡等級中的頭人和個別富裕的俄。俄等級的身份是世襲的。根據服役情況的不同,又分為白、花、黑三種。擔任土司的基層官職的,稱白俾子,一家之內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稱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稱黑俾子。俄是按性別世襲的;即男子為俄的家庭,其後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為俄的家庭,後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則後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實際上還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時,仍可抽調他們去短期服役。個別俄經主子允許,可用錢贖免自身的勞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變整個家庭的等級地位,其子女成年後,必須承襲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

除少數單身俄外,俄等級有自己的家庭和少量的財產,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權利。他們佔有主子給予的一架左右耕食地(架,是寧蒗、鹽源一帶納西族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實際......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本地的一些傳統節日和風俗

兒童水彩畫國民傳統節日 舞龍獅 舞龍俗稱 玩龍燈 ,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案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尤其是在元宵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下面就讓我們一

納西族的民族風俗30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
納西族的風俗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節日風俗?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