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表示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09日

立春代表什麼?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贊助廣告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贊助廣告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孃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立春代表什麼意思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雞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立春的含義是什麼 立春的寓意有什麼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寅月的第一天,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夏曆以寅月為歲首,漢代行夏曆,規定寅月為歲首,故立春為歲首,是干支歷的第一天,又稱“歲節”、“歲旦”、“春節”,代表一歲(迴歸年)的第一天,相當於現在的公曆“元旦”。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中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反映太陽的執行週期。初一、十五等反映月亮的週期。辛亥革命之前,農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節”;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宣佈廢除農曆改用新曆(即公曆),從1912年開始,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1914年1月,民國政府又頒佈法令改稱農曆大年初一為“春節”,並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老黃曆仍然是以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做為歲首,“立春”代表春天的開始,也代表一年的開始,傳統命理學的八字也是以“立春”開始計算,立春才是生肖屬相年的開始。

立春與春分的到來分別代表著什麼?

簡單地說,

立春,就是代表看春開的開始,(而四個立分別代表春、夏、秋、冬的開始。)

春分,太陽在天球上從南向北移動,執行到天球赤道和黃道的交點,此時稱為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中點(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約發生在 3 月 21日,這一天時晝夜等長,所以稱為“分”。

詳細的說,可就多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訂、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餘下全文>>

立春和春分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人按照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 ,總結出最形象的 “二十四節氣” ,這是人類文明程序中的大智慧 。因為中國是一個最古老的農業大帝國 ,氣候對靠天吃飯的中國人太重要太重要了。

二十四節氣 ,是按照陽曆確定的,和農曆一點關係都沒有 。

二十四節氣裡面 ,最重要的是 “二分” 、“二至” 、其次是 “四立” 。

一 ,春分

二分 ,指春分 、秋分 。先民們發現在春天的某一天 ,白天和夜間的時間一樣長短 ,把晝夜平分了 ,所以把這一天叫做 春分 。同樣 ,先民也發現了 , 在秋天的某一天也是晝夜平分 ,就把這一天叫做秋分 。“分” ,在這裡是 “平分” 的意思 。

二,立春

四立 ,指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立” 是 “確立” 、“將要” 的意思 ,在時間上是 “模糊概念” ,不是很準確 ,但是差不多 。

以立春為例 ,中國幅員遼闊 ,各地氣候千差萬別 ,不可能在同一天進入春天 。立春時節 ,天氣明顯轉暖 。

立春後是什麼節氣

1 二十四節氣表 編輯本段

春季 日 期 夏季 日 期 秋季 日 期 冬季 日 期

立春 2月3-5日 立夏 5月5-7日 立秋 8月7-9日 立冬 11月7-8日

雨水 2月18-20日 小滿 5月20-22日 處暑 8月22-24日 小雪 11月22-23日

驚蟄 3月5-7日 芒種 6月5-7日 白露 9月7-9日 大雪 12月6-8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至 12月21-23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暑 7月6-8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寒 1月5-7日

穀雨 4月19-21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寒 1月20-21日

2 二十四節氣歌 編輯本段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我國節氣中的立春,驚蟄,穀雨分別是什麼意思

立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穀雨

穀雨,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春是什麼意思 立春是怎麼來的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節氣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望採納我的回答。

立春是什麼季節?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分別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

相關問題答案
立春表示什麼?
垰表示什麼生肖?
星座表示什麼?
祿倉有痣表示什麼?
祥字表示什麼生肖?
兩條婚姻線表示什麼?
菊花表示什麼生肖?
雙魚男吻你表示什麼?
坤為表示什麼生肖?
巨蟹男親你表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