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除夕的傳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9日

春節的傳說

關於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贊助廣告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贊助廣告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晒著件大紅衣裳錠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餘下全文>>

“除夕”的傳說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餘下全文>>

關於除夕的傳說100字

除夕的故事(1)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禍害鄉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裡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除夕的故事(2)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凶惡的動物,非常厲害,人們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現一次。“年”這東西一出來,就會危害人類,給人來造成很大的災難。“年”在晚上出來活動,因此人們到時都熄滅燈火,整夜不眠,躲避災害。後來發現穿紅衣,燃炮竹發出的聲響,可以把“年”趕跑。於是,每到年末時,覺著“年”快要出現的時候,人們就燃放爆竹來避邪,祈求來年好運。所以過年大放鞭炮習俗,流傳到今天。

除夕的來歷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餘下全文>>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關於年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除夕夜的傳說是什麼

除夕節的來歷: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 除夕的來歷 除夕的由來 除夕之夜的傳說習俗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除夕——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夜的傳說故事100字

除夕夜的傳說故事:

除夕的傳說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除夕的傳說?
關於除夕的傳說故事?
關於除夕的詩句古詩?
關於除夕的古詩?
關於酒窩的傳說?
關於鬼節的傳說?
關於星座的傳說?
關於雞年的傳說簡短?
關於雞年的傳說?
除夕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