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冬至節又稱什麼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執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贊助廣告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冬至是中國的節日嗎?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藝術中國 www.artx.cn/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www.artx.cn/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

贊助廣告

冬至習俗是什麼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蹟。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俱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供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q......餘下全文>>

冬至有什麼講究嗎?

據說公元前,我們祖先剛開始確定節氣時,冬至是第一個被確定的節氣。後來它還逐漸演變成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有不少地方在過“冬至節”,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可見這個節氣的分量之重。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弗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故應作為一個吉日。後來,冬至也就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舉行的祝賀儀式稱為“賀冬”。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冬至圓(吃湯糰)、吃長線面,冬至夜飯喝冬釀酒。按照老規矩,還要向過新年一樣向長輩拜年。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參考資料:www.ddlnw.com/....shtml

冬至為什麼不是法定節日?

雖然冬至也有掃墓的,但是比起清明來說還是認知度低的。所以國家沒有設立冬至為法定節日。

冬至節是不是全國傳統節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東至是什麼節日

應該是問冬至吧?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習慣上,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

中國冬天有什麼傳統節日

中國冬天的傳統節日有:冬至、元旦、臘八、春節、除夕

節日,不僅只是一個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的縮影,已經深深植入人們的文化觀念中。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俗稱數九,也就是九九的開始。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南方則是吃湯圓,古諺道:冬節丸,一食就過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其中尤以潮汕湯圓最出名。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中國古代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只是隨著封建時代的覆滅,為了跟隨時代的潮流,把陽曆的一月一號稱為元旦,陰曆年的正月初一成為春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此外還有些地方還會在立冬對祖先進行祭拜,不同地區所謂風俗習慣也是不同的。

冬至節什麼好的慶祝方式呢?

冬至是中國傳統中很重要的節日,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令,和我們現代社會的一些節日的意義稍有不同。古人稱冬至為“一陽生”,“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這是一年中最適合養陽氣的時候。

最好的慶祝方式就是循自然之道,怡養身心,恬淡虛無。在現在這個嘈雜快速的時代,這個時間段令讓自己靜一靜,豈不美哉!

相關問題答案
冬至是什麼節日?
冬至是什麼節?
苗族是什麼節日?
吃火雞是什麼節日?
陽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藏族是什麼節日?
火把節是什麼節日?
九月十二是什麼節日?
陰曆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復活節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