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姓名?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古人的名、字、號的區別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贊助廣告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贊助廣告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嶽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古代人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憨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乙......餘下全文>>

古人為什麼有了名字還要有字?那有什麼意義?

你看過京劇諸葛亮出場時的自報姓名嗎?他是這樣報的:

山人複姓諸葛 名亮 字孔明 道號臥龍。(你可能會吃驚的說 啊 這麼長!其實不長,按說他還沒有報完,沒有報他的小名)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這麼長?聽我一一道來:

小時候我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和父親都有名,也有字。爺爺回答說:“名是祖輩給取的(留的)也是祖輩叫的,你長大成人以後(用現在的話來說,等於說我們參加工作以後)一般人那能亂呼你自己的名諱。所以說人就得有個字”。當時我看到爺爺和父親的名片正中三個大字就是姓和字。名只是用小點的字後贅在下邊所在地名的前邊。(據我所知“字”都是自己長大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

名和小名是兩碼事(不是一回事)名是按家譜取的,非常鄭重其事的。而小名是孩子剛出生後隨意給取的。為了表示親切,小名可以用“貓娃”“狗娃”……這些很俗的字眼。名就絕對不能這樣亂取亂叫了。

因而一個人的名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小名(也可叫乳名)。可以隨意取個親切的、順口的名字;有的按屬象取叫“虎娃”“龍兒”……等;有的人講迷信、覺得小名越難聽,孩子的生命就越旺盛,還有取“瘸子”“尿罐”的……等。

(二)名,是要登入家譜的,是最尊貴的,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叫的。為了顯示其尊貴,在一般公眾場合是不能使用的。

(三)字,是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也有請名人或博學的人給取的)字是在公眾場合用的,也是成人後用途最廣的。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階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父輩的身份。(電影上經常能看到)你看過《三國演義》上的那些人物都是“字”。如劉備(名玄德)關雲長(名羽)張飛(名翼德)趙雲(名子龍)……等。

(四)號,是外界(或皇帝)依其才能、智慧、成就等加給的封號,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號稱其為“臥龍”先生。《水滸》上的“智多星”吳用,“拼命三郎”石秀。這智多星、拼命三郎都是號。

(五)筆名。如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仁。魯迅就是他的筆名。

(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人的名字又有所變化:封建社會姓劉的姑娘嫁給了姓趙的人家,出嫁後。她的姓名就成了“趙劉氏”。現代人也有用這種辦法取名的,所不同的只是把那個“氏”字換成了她自己的名字,如“張鳳英”嫁給了一個姓陳的丈夫後名字就改成了“陳張鳳英”了。(香港婦女結婚後這樣取名的人很多)

古人姓名與別名的區別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

唯美古代女子名字

柳瑟舞 楚螢萱 蘇櫻雪 曲華裳 魏蒹葭 魯瑤依

古雯菲 古靈兒 古逸雯 古蘊飛 古翰(翰林學士之意) 古悅~~ 古董兒 古雪喬

古美馨 馨:香氣

古碧琪 琦:美玉

古穎萱 穎:聰穎 萱:一種忘憂的草

古璟妍 璟:玉的光彩 妍:美玉

古若菲 菲:形容花草香氣很濃

古婧琳 婧:女子有才 琳:美玉

古涵逸 涵:包容

古瀅萱 瀅:清澈 萱:一種忘憂的草

女名:

若雨 (像雨一樣,詩意唯美)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晟涵( 涵:包容 )

夢舒 (舒:舒暢 )

秀影 (秀麗身影 )

海瓊 (瓊:美玉 )

雪嫻 (嫻:嫻淑 )

夢梵 (梵:清淨 )

笑薇 (微笑)

瑾梅 (瑾:美玉 )

晟楠( 晟:光耀,熾熱 楠:堅固 (諧音勝男) )

歆婷( 歆:心悅,歡愉 婷:美好 )

思穎 (穎:聰穎 )

欣然 (欣:高興)

可嵐 (嵐:早上山中的霧氣 )

天瑜( 瑜:美玉 )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

媛馨 (媛:美好 )

玥婷 (玥:傳說中一種神珠 婷:美好 )

瀅心 (瀅:清澈 )

雪馨 (馨:香氣 )

姝瑗 (姝:美麗,美好 瑗:璧玉 )

穎娟( 穎:聰穎 娟:娟秀,秀美 )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鈺琪 (鈺:寶物,珍寶 琪:美玉 )

婧宸( 婧:女子有才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嫿禕 (嫿: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禕: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 )

若翾 (翾:飛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雲彩)

語嫣 (嫣:美好鮮豔 )

妍洋 (妍:美麗 洋:如海洋一般胸襟開闊 )

瀅瑋 (瀅:清澈 瑋:玉名 )

沐卉 (卉:草的總稱 沐:如雨般溼潤 )

琪涵(有美玉一般內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的意思是祝願寶寶猶如上好美玉一樣白璧無暇!)

伶韻 (靈氣逼人,韻味十足!)

思睿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清菡 (菡即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清菡”就是“清水芙蓉”的意思)

欣溶 (出自詩人晏殊的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菲絮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運》:“菲菲紅素輕,肅肅花絮晚”)

詩涵 (有文采且有內涵的女孩)

璇瀅(一個很有古典韻味的名字)

靜馨(寧靜而溫馨)

妙菱(讓人覺得活潑聰穎的名字)

心琪(琪是玉的意思。“心琪”就是形容心靈象玉一樣美好)

雅媛 (端莊高雅有才華的女孩)

晨芙(早晨的荷花)

婧詩(如詩畫一般的美麗女孩)

露雪(如露珠潔白剔透非常適合單純的女孩)

蕊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舒雅(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

婉玗(婉寓意“和順、溫和”“玗“寓意“美好”)

怡悅 (文靜宜人)

詩茵(詩:寓意文雅、浪漫)

靜璇 (聰明文靜)

婕珍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雲薇(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餘下全文>>

為什麼古代人除了姓名還有字什麼?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古代名和字的區別

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 。

名,本義:(用作名詞時)新生兒稱呼。名,人的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輩所取。當然,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字,人的別名,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因為“名”是父親取的)。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三國時,不一定遵循,曹衝未冠死去而皆有字)。

古人名字後的“字”是什麼意思?

是名字以外的名字,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加在名字後面的外號,但是它比外號來得高雅。 因為只有讀書人才會有字,古人讀書時,老師會負責以你名字的寓意為基調幫你起一個字。 例如諸葛亮的名字叫亮,他的字就是孔明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後面帶字什麼意思、

我們今天常說的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其:“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骸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姓名字?
古人姓名?
古人姓名中名字大全?
古人好名字大全?
古人取名的學問?
姓唐的名人姓名大全?
姓何名人姓名大全?
古氏姓名男孩名字大全?
十二星座測古代姓名?
男人姓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