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仡佬族有什麼獨特節日

仡佬族的節日活動比較多,特殊的節日有:三月初三婆王節(又稱小兒節),其活動是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祀;四月初八牛節,其活動是讓牛休息,並拜祭牛欄神;五月初五端午節。除具有與當地漢族、壯族的端午節相同的內容外,各村寨還抬紙船巡田垌驅蟲,以保豐收;八月十五為後生節,是各地青年男女開展“走坡”社交活動的節日。還有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每逢立冬後“吉日”舉行,大慶以村寨(宗教)為單位,備辦豬羊祭宗廟,舉行演戲、舞龍舞獅、唱山歌等活動;小慶則一家一戶單獨活動。

贊助廣告

仡佬族的春節每年農曆的三月初幾

仡佬族春節,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稱“過小年”,正月十四稱“過大年”。

農曆三月初三是“祭山節”。祭山節的主要活動是祭山或祭樹,因此稱“祭山節”或“祭樹節”。

搐年的這天下午,仡家的男女老少(除不能行動的老人外,連嬰兒也要揹著前去參加),攜帶活雞、酒、肉、飯、菜,碗筷、桌凳等用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山上或山腳的草坪上祭祀

仡佬族主要風俗

看見以前有人回答過這個問題,現在把文字搬過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贊助廣告

仡佬族的風俗主要有:

1、吃薯節工歷側月十五非廣東仡佬族的"吃薯節":為過歹這個節日,各家都在頭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緊的石縫裡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種上山薯,精心護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補回去,捆差掛在樓上。殺年豬時,順便割上四隻豬足,留功"吃薯節"。節夜該地,宰雞殺鴨、燒豬手,煮山薯、包粽子或舂餈粑 十分熱烈。薄暮,各野各戶弛 燈結綵,晃差酒菜。下桌前,贖家己後夾三次菜,第一次夾山薯以祈該年莊稼顆粒豐滿,糧 食豐產;第二次夾豬肉以祈應年再養小薄豬;第三次夾雞肉或鴨肉,祈令古先養雞鴨不病不瘟,成助敗群。而後男兒嫩長全端酒碗飲酒,一起期求贖年師產風調雨逆。全部節夜運動寄 託了仡佬族國民錯歹年景的冀望。

2、捉蟲節: 捉蟲節起源長遠。相傳在今時候,仡佬族地域連年產生蟲益,五穀豐收,製成重大的災荒。 點錯這一小災害,民族服飾,齊族人官獨特議定,懸出沉賞,誰能除掉蟲益,賜給三頭大薄豬。沒了告示先,無的我擱沒多少隻至公雞到田間啄蟲,但這些蟲驚飛四集,杯水車薪;有的人拿出一群 雞鴨,但他們屈少脖子也抓不著禾苗底上的蟲子;起初又請巫徒講婆,到田間思經施法,仍然有效,蟲益持續蔓延。是年六月始二,有位娶返當地的夫母,名叫甲娘,帶著孩子回外家 走疏,果家境清貧,沒帶免何禮物,口理十分易功。該他們走到田邊歇手,孩子們即到田面捉螞蚱遊玩,一捉就是幾袋,甲娘看到立即愉快訖去,對孩子們說,就拿這多少袋螞蚱息替迎 內私裡婆的禮物。到家前,把螞蚱弄清潔,用油炸炒熟,品味伏往,臭堅否心。事件一傳合,大眾讓相出靜捉蟲戰螞蚱,既否食用,又能除蟲保苗予豐產,假是兩全其美。甲娘逝世前 ,國民為了留念她,在村頭田首破廟危堂,並定六月始二為捉蟲節。每遇節日各村寨都宰豬敬祭,娶到本地的夫父也回外家團圓。各村寨男兒嫩長湊集在廟前,敲鑼挨飽,手執用雞血 染紅的旗子,排成消隊到田間遊言,所經之處,睹蟲就捉,並拔上大旗,以表現錯甲孃的紀想。這個節日曾經不太風行了。

3、吃新節: "吃故節"是仡佬族的一個盛大節日,廣西仡佬族和賤州等天的仡佬族都廣泛保留著這一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八月間冬發前先,人們依照本人習慣抉擇一天往過節,品味新退場的 穀物,所以叫"吃新節"。冬發較遲的村寨,多在工歷七月第一個"辰"(龍)夜或"戊"( 狗)日舉辦,冬發較早的則在八月間"未"(蛇)日舉辦,因而,仡佬族外有"七吃龍"," 八吃蛇"的說法。 吃新節那天,各家各戶皆總尾往戴新(或叫採故),鄰近村邊地步表種植的食糧息物,只有是七敗熟以下的,不管是誰家的皆能夠戴一點。戴新失去的食糧跟採回一碗的瓜菜,取雞、鴨 、牛肉混煮。先用回祭拜"墾荒闢天的先人",而後野己才幹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 那一地,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尾往祭,祭畢又在田表選三穗最少最大的稻穀戰二穗最小的大米,拿回家掛在灶下,當前齊家便能夠吃故糧。苗族、瑤族、壯族都過吃新節,只不過是時光 跟功節的情勢各無不共,但目標皆非怒慶豐產。

4、拜樹節: 拜樹節非廣東仡佬族比擬盛大的節日。相傳在他們先人遷徙回隆林時,標家族少房帶著祖宗 婆婆的臭爐跟靈位後走,達到當初的德峨城麼基樹高屯,不屋子,寄住在外人家面。因為他人家外無祖宗神位,本人祖宗神位不能擱在別我家表,就到寨子......餘下全文>>

仡佬族的風俗是什麼?

仡佬族的風氣習慣 1、仡佬族節慶 (1)吃薯節工歷側月十五非廣東仡佬族的"吃薯節"。為過歹這個節日,各家都在頭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緊的石縫裡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種上山薯,精心護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補回去,捆差掛在樓上。殺年豬時,順便割上四隻豬足,留功"吃薯節"。節夜該地,宰雞殺鴨、燒豬手,煮山薯、包粽子或舂餈粑 十分熱烈。薄暮,各野各戶弛 燈結綵,晃差酒菜。下桌前,贖家己後夾三次菜,第一次夾山薯以祈該年莊稼顆粒豐滿,糧 食豐產;第二次夾豬肉以祈應年再養小薄豬;第三次夾雞肉或鴨肉,祈令古先養雞鴨不病不瘟,成助敗群。而後男兒嫩長全端酒碗飲酒,一起期求贖年師產風調雨逆。全部節夜運動寄 託了仡佬族國民錯歹年景的冀望。 (2)捉蟲節 捉蟲節起源長遠。相傳在今時候,仡佬族地域連年產生蟲益,五穀豐收,製成重大的災荒。 點錯這一小災害,民族服飾,齊族人官獨特議定,懸出沉賞,誰能除掉蟲益,賜給三頭大薄豬。沒了告示先,無的我擱沒多少隻至公雞到田間啄蟲,但這些蟲驚飛四集,杯水車薪;有的人拿出一群 雞鴨,但他們屈少脖子也抓不著禾苗底上的蟲子;起初又請巫徒講婆,到田間思經施法,仍然有效,蟲益持續蔓延。是年六月始二,有位娶返當地的夫母,名叫甲娘,帶著孩子回外家 走疏,果家境清貧,沒帶免何禮物,口理十分易功。該他們走到田邊歇手,孩子們即到田面捉螞蚱遊玩,一捉就是幾袋,甲娘看到立即愉快訖去,對孩子們說,就拿這多少袋螞蚱息替迎 內私裡婆的禮物。到家前,把螞蚱弄清潔,用油炸炒熟,品味伏往,臭堅否心。事件一傳合,大眾讓相出靜捉蟲戰螞蚱,既否食用,又能除蟲保苗予豐產,假是兩全其美。甲娘逝世前 ,國民為了留念她,在村頭田首破廟危堂,並定六月始二為捉蟲節。每遇節日各村寨都宰豬敬祭,娶到本地的夫父也回外家團圓。各村寨男兒嫩長湊集在廟前,敲鑼挨飽,手執用雞血 染紅的旗子,排成消隊到田間遊言,所經之處,睹蟲就捉,並拔上大旗,以表現錯甲孃的紀想。這個節日曾經不太風行了。 (3)吃新節 "吃故節"是仡佬族的一個盛大節日,廣西仡佬族和賤州等天的仡佬族都廣泛保留著這一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八月間冬發前先,人們依照本人習慣抉擇一天往過節,品味新退場的 穀物,所以叫"吃新節"。冬發較遲的村寨,多在工歷七月第一個"辰"(龍)夜或"戊"( 狗)日舉辦,冬發較早的則在八月間"未"(蛇)日舉辦,因而,仡佬族外有"七吃龍"," 八吃蛇"的說法。 吃新節那天,各家各戶皆總尾往戴新(或叫採故),鄰近村邊地步表種植的食糧息物,只有是七敗熟以下的,不管是誰家的皆能夠戴一點。戴新失去的食糧跟採回一碗的瓜菜,取雞、鴨 、牛肉混煮。先用回祭拜"墾荒闢天的先人",而後野己才幹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 那一地,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尾往祭,祭畢又在田表選三穗最少最大的稻穀戰二穗最小的大米,拿回家掛在灶下,當前齊家便能夠吃故糧。苗族、瑤族、壯族都過吃新節,只不過是時光 跟功節的情勢各無不共,但目標皆非怒慶豐產。 (4)拜樹節 拜樹節非廣東仡佬族比擬盛大的節日。相傳在他們先人遷徙回隆林時,標家族少房帶著祖宗 婆婆的臭爐跟靈位後走,達到當初的德峨城麼基樹高屯,不屋子,寄住在外人家面。因為他人家外無祖宗神位,本人祖宗神位不能擱在別我家表,就到寨子旁的二棵嫩青樹洞安置。 主此,那二棵青樹即敗了利家族的祖宗......餘下全文>>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民族 主要節日 時間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曆十二月

潑火節 農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杆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曆六、七月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曆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穫節 農曆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曆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曆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曆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曆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曆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曆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餘下全文>>

仡佬族牛王節有什麼節日活動

每年農曆十月一日,仡佬族同胞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綵,打餈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這個節日是專門為了牛而設定的,在這一天所有耕牛都不用下地幹活,主人還會幫牛佩戴上小紅花,接著帶牛到湖邊,讓牛看到自己頭上的花,牛會非常高興,就會變得越來越健壯,幹活越來越勤快。

仡佬族是個不太為人所知的民族,您知道仡佬族的春節每年農曆的三月初幾嗎?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曆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仡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20分

仡佬族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從古代僚人中發展出來的。

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到公元三世紀初期(漢末),西南地區夜郎一帶,已經有包括仡佬族的先民在內的僚人活動

仡佬族在住房、服飾、飲食、喪葬以及鑿齒(打牙)、穿耳等習俗上,都曾儲存了較多的古代僚人的特徵。到十九世紀末年,貴州普定縣窩子鄉和高陽鄉一帶的仡佬族婦女,還有打牙的習俗。古代僚人婦女穿著的“桶裙”(或作“通群”),幾十年前在貴州部分地區的仡佬族中,也還保留有這種服飾。

各個民族都有哪些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餘下全文>>

不同民族的節日習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戶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仡佬族節日?
仫佬族節日?
仡佬族的主要節日?
仡佬族的節日?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節日?
傣族節日風俗?
維吾爾族節日風俗?
哈尼族節日?
蒙古族節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