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節氣的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贊助廣告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還不到最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後,緊跟著後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麼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後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個“至”字。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可見這就表明,在這裡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麼到頭了?不要當作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並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贊助廣告

通常把這八個節氣稱為四季八節。實際是四始八中。它們是界定四季的。

24節氣分別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廠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揣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24節氣每個節氣的意義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掏復甦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蟄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

清明:清潔明淨的意思。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農作物漸將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也為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夭日影短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

大暑: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後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是天氣轉涼開始的意思。

秋分: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氣溫繼續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

大雪: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骸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

大寒: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30分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4節氣各有什麼含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亥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餘下全文>>

一年中有哪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是什麼時間?有什麼意義?

二十四節氣

相關問題答案
十二節氣的含義?
夏至節氣的含義?
十二生肖的含義?
春分節氣的含義?
驚蟄節氣的含義?
清明這一節氣的含義?
十二星座的含義?
霜降節氣的含義?
每個節氣的含義和諺語?
極字與十二生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