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主要的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苗族主要有哪些傳統節日、和民族風情?

民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儲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招郎   招郎主要流行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和湘桂交界等地區,以城步苗族最為盛行。大山區苗族婦女享有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討丈夫”,無兒無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個女兒,長大後,“招郎上門”,延續家族,而讓男子出嫁,稱為“招郎”。“招郎”入門後,女家長輩稱其為子、為侄,忌稱女婿、侄郎;同輩稱兄道弟,忌稱姐夫、妹夫;小輩稱伯伯、叔叔,忌稱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貴州一帶苗族現今儲存有完好的懸棺葬和洞棺葬,據說此舉是為了方便苗家後人打回中原時將已故祖先帶回故土入土為安。 服飾特色   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苗族的重大節日

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贊助廣告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線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餘下全文>>

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40分

苗年

春節

龍船節

四月八節

吃新節

蘆笙節

花山節 趕秋節

踩鼓節

其他節日 過苗年

吃新節

鬧衝節

爬坡節

遊方節

姊妹節

牯藏節

舟溪蘆笙節

捕魚節

吃信節

砍火星節

客家年

晾橋節

爬山節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來自: wenxue.cccen.com/...9.html

苗族人的節日有哪些?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釘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節日名稱:苗族龍船節 節日時段: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中國的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苗族人口數為894.01萬人。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 農曆五月初五是漢民族的端午節,人們劃龍船以紀念詩人屈原。苗族在農曆五月間也有龍船節(龍舟節),在節日中划著龍船競渡。 苗家龍船 苗族龍船節是有其特殊來歷的。相傳,在陡水河一帶,有一條凶殘的大黑龍,殘害老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極為痛恨,千方百計要除掉它。河畔住著一家漁民,老漁夫和兒子相依為命,以漁獵為生。有一年的農曆五月間,小夥子在打魚時被黑龍搶走了。老漁夫聽到訊息十分悲憤,決心要除掉這個害人的惡魔,拯救兒子。於是,他毅然帶著鋼刀和火種,深入龍穴與黑龍進行殊死的搏鬥,鏖戰了整整九個晝夜,把黑龍斬成三截,救出了自己的兒子,並把龍穴燒掉,以防後患。不料,陡水河上濃煙滾滾,龍屍順流而下,把河兩岸變得天昏地暗。幸虧有位苗家姑娘到河邊挑水,不慎將舀水用的木勺掉進河中。她用扁擔去撈木勺,扁擔一碰上木浮,頓時發出嘩啦的聲響,天空頓時明亮起來,黑暗逐漸消失,大地重現光明。 為紀念老漁夫除惡揚善的義舉和苗家姑娘驅逐黑暗的功德,苗民把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這幾天作為在陡水河上劃龍船競渡的傳統節日。 不過,苗家的龍船與漢族端午節劃的龍船不甚相同。漢族的龍船是一條整體的長形的船,而苗家龍船節劃的龍船是由母船和子船相併而成的。它們分別是用三根粗細不一的杉樹挖空而成的獨木舟。中間的叫母船,又稱主船,比較長;兩邊的叫子船,又叫附船,比較短。在母船的船首裝飾著一人多高的大龍頭,龍頭是用柳木精心雕刻而成的,上面作了非常精美的彩繪,還有栩栩如生的龍眼和龍鬚。因此,整條龍船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藝品。到了比賽的那一天,參賽的龍船都裝扮得煥然一新。船上插著各色彩旗,水手們身著青色對襟衣、藍布褲,頭戴上插銀片斗笠,持槳分立兩邊。指揮的鼓師屹立於船頭,顯得格外威風。一聲令下,鼓師擂起節奏極強的鼓點,水手們唱起龍船歌,在河中穿波破浪、奮力爭先。這時,江面上出現的場面頗為壯觀迷人。一條條龍船活似真龍一樣,在江面上飛速前進。兩岸觀眾的歡呼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振奮人心。 身著盛裝的苗家漢子奮力划槳。 苗家在歡度龍船節的時刻,還儲存一些獨特的、優良的傳統習俗。一是在賽龍船之前,一定要把秧插完,幹好農活,不然參賽時會被人瞧不起;二是平日發生過一些矛盾的人,一上龍船必須握手言歡,團結一致;三是比賽的組織者在終點地方放出一隻肥大活鴨,讓抵達終點的水手追逐捕捉,形成一幅十分有趣的畫面。 龍船節,苗家家家戶戶都十分重視。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龍船,製作精美,還為保護龍船而建船房。在陡水河畔,往往可以見到一幢幢長長的瓦頂木架房,那就是船房。比賽一結束,龍船進庫,以免雨淋日晒。因此,苗家的龍船可以用十幾年或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苗族主要有什麼風俗,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線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餘下全文>>

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年春節龍船節四月八節吃新節蘆笙節花山節趕秋節踩鼓節其他節日過苗年吃新節鬧衝節爬坡節遊方節姊妹節牯藏節舟溪蘆笙節捕魚節吃信節砍火星節客家年晾橋節爬山節

苗族和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苗族在服飾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裝多以青黑色亮布為主——一種以天然燃料靛藍染色的布料,裹包頭,褲腿裹綁腿,偏北的侗族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侗族女式的髮型是偏髻,偏於左側——這是與苗族很大的區別,苗族的髮髻是盤於頭頂腦後

侗族某些的銀飾與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銀帽,但是沒有銀角,侗族銀物中有類似漢族婦女的步搖等裝飾

侗族女裝有裙裝和褲裝之分,裙裝是百褶裙,與苗族類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飾有唐代遺風,是開襟露出抹胸,不過一些支系也與苗族服裝類似,在交通發達的地區,侗族的服飾就是漢服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由於自然因素、社會和宗族差異的影響,苗族傳統節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其中最有名的是龍舟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划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臺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臺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niangxvongx)。在這裡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划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

相關問題答案
苗族主要的傳統節日?
侗族重大的傳統節日?
土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苗族主要有哪些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