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與星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星座與星系的關係~~~

星座只是從視角上人為劃分的區域。星系則是實際存在的天體結構。

作個比方就一切清楚了,把你的房間當作地球,你坐在房中,那房間的窗戶就是整個天空。於是你所在這個小鎮(假設此房子在小鎮上)就是銀河系了,不妨就叫銀河鎮。

若這個窗戶的玻璃分為四格,你用主人的權力命名為仙女、人馬、大熊、獵戶,那麼你看到的天空就分為了四個星座,叫做仙女座、人馬座、大熊座、獵戶座。透過每格玻璃看到的風景一定是不一定的,所以每個星座的形象不同。假設透過第一格玻璃(就是仙女)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裡的一隻睡貓,一條凳子,遠方的一座古塔,則我們可以說“仙女座”這個星座包含了貓星、凳星和塔星這三顆主星,透過此窗格看到的其它風景細節也屬於此星座,比如勉強看得到的很遠那另一個小鎮。那個隔壁小鎮叫什麼你可能不清楚(剛搬來銀河鎮^_^),不過既然是透過那塊命名為仙女的玻璃看到的,乾脆就叫仙女鎮好了(我們的仙女星系出來了!)。

贊助廣告

你身在銀河鎮中,只能看到鎮子裡的區域性風景(如睡貓,凳子,古塔都是在這個鎮子裡的東西),從窗戶看出去看不到整個鎮子的全貌,所以銀河系不是星座,而是個星系(鎮子)。

實際天空的88星座,你就可以理解為把窗戶分為了88格子而已,所以每個星座中既有銀河系中的天體也有河外的其他星系(大部分河外星系只能用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相當於通過窗格子既可以看到本鎮的風景也可以看到附近的其他小鎮。

最後,你問星座,星雲,星系哪個大。首先,由於星座表示的是從窗格子中看到的內容的總稱,而星雲、星系是具體存在的風景。所以拿星座和星雲,星系去比大小是沒有意義的。

贊助廣告

星雲是星際塵埃團,有大有小,可以看作鎮子裡的空地、水池、街道什麼的,所以它必然比整個鎮子要小,即星雲小於星系。

勉強要說的話,每個星座中一定包含了數不清個星系(絕大多數只有用極為強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類比一下就是從每個窗玻璃中看出去,可以看到無數個鎮子(你手裡有極為強大的透視望遠鏡,可以看到地平線以下的極遠方的其他小鎮)。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星座的概念比星系要大。

星雲,星座和星系有什麼關係

按照大小可以這樣排列:恆星系(例如太陽系)<星系(例如銀河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總星系<宇宙。

星雲——星雲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幾乎所有延展型天體。它們的主要成份是氫,其次是氦,還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1990年哈勃望遠鏡升空以來的研究還發現含有有機分子等物質。星雲看上去像雲霧狀的天體,是非恆星狀的氣體塵埃雲。

星座——只是天空中某個區域裡幾顆星星的連線,在三維的宇宙中,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在天球的球殼面上雖位置相近,但其實它們之間可能距離很遠。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絡起來組成星座。

星系——源自於希臘語,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恆星系(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等)組成的執行系統。參考銀河系,它是一個包含恆星、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星系。

星系和星座哪個大?

星系是天體系統,不同星系大小相差懸殊。例如地月系,半徑不過384401千米,而銀河系半徑有5萬光年。星系有實際大小,也有看起來的大小(視大小,用視半徑表示),星系的視半徑與線半徑和距離有關。 星座只是為了觀測方便,把地球的天空人為劃分的區域。一個星座只是從地球上看一定方向的集合。只有視大小,並沒有實際大小。一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那怕是最近的,也因為實際距離特別遙遠而不同部位在地球上看的方向差異不大,因此只佔據地球的很小一部分天空,比一個星座的天空範圍小的多。而你抬起頭,把一片樹葉放在眼前。這片樹葉則能佔據一大片天空,佔很多星座! 你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你不知道星座的含義。

星雲,星系,星座有什麼關係

星團,星雲,星座,星系說的不是同一系列的概念。星座是古人劃分天空區域的方法,有可能星座裡的一個星星本身就是一個星系,只是因為太遙遠,看起來就像一顆星。星雲又分為氣體星雲,星系星雲,都是不同的概念。關於宇宙結構層次,按照大小可以這樣排列:恆星系(例如太陽系)<星系(例如銀河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總星系<宇宙。

eve星域,星座,星系怎麼區別

星系就相當於一個最基本的地圖,星座包含了許多星系,星域有包含了許多星座。就比如 伏爾戈 星域,裡面有木本呂 星座和好多別的星座,木本呂 星座裡又包含 吉他 星系,而吉他 星系就算是一個地方,像魔獸裡的暴風城一樣。介面左上角小太陽圖示從左到右按順序分別是星系名,星座名和星域名。

星座和星系的起源是什麼

宇宙之起源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淮南子·原道訓》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建立的。 關於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援。現在,大爆炸理論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 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裡,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丰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餘下全文>>

每一個星座都是一個星系嗎?

星座是某一片天區的恆星在天球上的投影。組成星座的恆星當中有單個的恆星,也有雙星或者聚星。全部肉眼可見的恆星都是銀河系的成員,在每個星座的投影區域內都有很多象銀河系一樣的河外星系,但絕大部分河外星系是肉眼看不見的。能看見的幾個也都是模糊的亮斑,和恆星是明顯不同的。因為是投影關係,不存在星座大還是星系大的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
星座與星系?
星座與星座的配對指數?
星座與星座?
星座與星座的配對?
星座與星座最不配?
星座與星座之間的關係?
星座與星座匹配查詢?
星座與星座的故事?
星座與塔羅牌?
十二星座與五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