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要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重陽節一般要吃什麼東西啊?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重陽節要吃什麼食物?

第一,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鬥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嚐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贊助廣告

第三,是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麵,“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要吃什麼,還是做什麼?還是??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說到了重陽節的來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和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的習俗。健康資訊上說,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天長地久、健康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下面這些:  1、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情舒暢、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和長壽麵一樣象徵著長壽。  4、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從這個意義來說,菊花也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食物。梁簡文帝的文章中就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福建省:健康飲食小常識上的文章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人們將優質米用清水淘洗,浸泡兩個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後置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熟出籠,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健康食物。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所以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在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  山東省:在健康小常識小編的老家——昌邑北部,有重陽節和辣蘿蔔湯的習俗,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封建迷信說法。  廣東省:健康養生專家介紹說,過去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眾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臺灣省:臺灣的氣候變化大,自九月開始就颳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當地有俗語:“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吼。”說的也是重陽節風箏滿天飛的盛況。臺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據說祭祖時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山西省:九月九日,山西的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餘下全文>>

重陽節需要吃什麼做什麼?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重陽節吃什麼玩什麼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還有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要吃什麼食物

吃餈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

重陽節吃什麼養生

金秋季節,結伴郊遊,登高飲酒賞菊有利於老人健身體、舒情志。在這老年人的節日裡,咱們來聊聊老年養生的有關問題。 登高 重陽節中養生保健的“法寶” 登高是古代重陽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名中醫工作室主任杜發斌指出,傳說古人登高的目的是避禍消災,其實秋日登高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登高體現了養生中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理念。 重陽節是在深秋接近初冬的時節,其氣候特點是:光照減少,日短夜長,氣溫下降,溫差增大,空氣乾燥,溼度偏低。大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自然界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產生抑鬱之感。從中醫角度而言,秋風一起,人體的氣血會跟著季節開始由體表行往內臟。秋與肺氣相通,肺是主閉藏的,因此秋季容易乾燥,易患咳嗽等肺系疾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講,秋季由於氣溫下降及空氣乾燥,會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增加細小支氣管阻力,減少粘膜纖毛運動,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增多;另外,氣溫下降,四肢,尤其足部遠端毛細血管收縮,使得面板溫度下降;還有,由於血壓升高,血粘度增高,人體代謝增加,心臟耗氧增多,易促發心腦血管疾病;腹部及背部受寒也會誘使胃炎、潰瘍發作等。 在這樣的氣候變化以及人體生理變化中,登高充分地發揮其不可多得的作用。 通過登高,首先能夠讓人主動適應氣候的變化,增強人的適應性,因為秋季高山的空氣溫度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加之山體溫度受小氣候影響也難以預料,所以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頻繁的變化能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積極的應對狀態,從而提高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幫助人體的氣血執行,同時,山林中的負氧離子含量多,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利。 其次,作為一種體育鍛煉,登高的作用包括了:能使肺通氣量、肺活量增加,血液迴圈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從而減少和防止肺部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還有,秋日登高可以調節人的心情,減少抑鬱。在登高的過程中,由於有陽光的撫慰,有自然的薰陶,自然能驅散人們心中的陰霾。杜主任建議,老人們登高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緩慢,要充分地享受陽光,享受自然。 飲食調理 飲菊花酒能養生防病 杜發斌主任指出,重陽節飲菊花酒是一種養生、防病的好方法,因為菊花酒可以增加血液迴圈,防止疾病的發生。另外,秋季多燥,易於傷肺,所以這個季節可以食用一些秋梨膏。秋梨膏具有生津、降火、養陰、潤肺等功效。 此外,有條件登高採茱萸者,還可用鮮萸肉加以糖、蜜、酒浸汁,做成健身飲料。

誰知道重陽節要吃什麼?

閩南有這習俗,吃什麼就補什麼~花生,地瓜,芋頭,柚子,甘蔗,柿子...

重陽節這天一定要吃什麼食物嗎?

重陽節 習俗 1 賞菊 2 登高 3 佩茱萸·簪菊花 4 放紙鷂 5 吃重陽糕 6 飲菊酒

相關問題答案
重陽節要吃什麼?
重陽節要做什麼?
重陽節要幹什麼?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復活節要吃什麼?
重陽節又稱什麼節?
重陽節是幹什麼的?
重陽節代表什麼生肖?
重陽節又叫什麼?
南方過年主要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