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邵的來源簡單概括?
姓氏邵的由來
一、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遷徙分佈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佈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約有250萬人。
姓氏邵的起源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陝西省岐山西南)世稱召
公. 後又轉封於薊(在今北京一帶), 成為燕國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堯夫,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暢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
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地望分佈
河北蠡縣南
姓
“邵”姓的來源是什麼?
邵姓起源參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陝西省岐山西南)世稱召公. 後又轉封於薊(在今北京一帶), 成為燕國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堯夫,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地望分佈:河北蠡縣南。
邵姓起源參考之二
邵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臺灣的第一百大姓。遠祖起源於周代。邵姓,古代寫成召姓。據史書上記載,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後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滅商後,他被封於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國由他的長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與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權的權臣,後來因功別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職。歷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厲王朝廷中都擔任要職。召公虎在周厲王時還有著名的勸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秦國興起,召國遂被併吞。子孫為紀念故國,就以“召”或“邵”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世稱汝南望,安陽望,博陵望。姓源載:邵公□受封於燕之後。氏族博考: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又姓譜雲:文王之子季載之後。
邵姓起源,字輩排列
邵姓起源參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陝西省岐山西南)世稱召公. 後又轉封於薊(在今北京一帶), 成為燕國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堯夫,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精先天象數之學。寓洛四十年,稱所居為安樂窩,卒諡康節。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
地望分佈:河北蠡縣南。
邵姓起源參考之二
邵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臺灣的第一百大姓。遠祖起源於周代。邵姓,古代寫成召姓。據史書上記載,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後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滅商後,他被封於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國由他的長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與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權的權臣,後來因功別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職。歷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厲王朝廷中都擔任要職。召公虎在周厲王時還有著名的勸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秦國興起,召國遂被併吞。子孫為紀念故國,就以“召”或“邵”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於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世稱汝南望,安陽望,博陵望。姓源載:邵公□受封於燕之後。氏族博考: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又姓譜雲:文王之子季載之後。
姓邵的是什麼朝代?
春秋戰國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兩漢隋唐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三國時,魏有樂丞邵登;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世同居。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宋元明清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宋明時期,邵氏還分佈於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歷清朝至近現代,分佈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現代當代如今,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佈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邵姓由來是什麼?
一、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遷徙分佈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佈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約有250萬人。
姓邵有多少人
罕見有姓邵的
歷史上姓邵的名人有哪些?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墨客。
邵齊燾: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邵普涵:今浙江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它的祖先為河北范陽人。
邵伯益:著名學者。 邵稜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
邵林:青州刺史。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將領。
邵逸夫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將領。
姓邵的祖先有些什麼名人?
邵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2。周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氏族博考》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2006年邵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84。 邵雍:宋朝思想家邵邨人:中國電影製作者邵醉翁:中國電影製作者邵逸夫:中國企業家,電影製作者,因家中排行第六,有「六叔」之稱邵仁枚:中國企業家,電影製作者邵佳一:中國足球運動員邵力子:中國政治人物邵晉涵:清朝歷史學家邵漂萍:中國記者邵華澤:前人民日報社長邵友濂:清朝外交家邵式平:中國政治人物邵美琪:香港演員邵仲衡:香港演員邵正元:美籍華人天文學家
中國有多少人口是姓邵的?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
[邵氏屬地]
博陵郡,今河北定縣。
[邵氏來歷]
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奭的後代。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時被封於燕國,後又封於召地(今陝西岐山縣西南),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邵氏名望]
歷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東陵侯邵平,宋代書畫家邵誼、哲學家邵雍、抗金義軍首領邵興,明代畫家邵彌,清代詩人邵長蘅、書法家邵泰、學者邵晉涵、文學家邵齊燾、經學家邵懿辰、畫家邵雲,近現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較多,是中國第八十三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