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節慶活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蒙古族的節慶活動是什麼?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豔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讚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贊助廣告

蒙古人的節慶活動是什麼

祭灶神,祭敖包,過年,那達慕大會(夏季那達慕和冬季那達慕)。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

住蒙古包,吃奶製品(奶豆腐 奶皮 乳酪),蒙古烤全羊,當然也有蒙古包子餃子餡餅(和內地的不一樣),還有用奶和麵做出來的餅或饅頭,還有搐羊肉,自己也做酸奶,還有馬奶酒(見風倒,喝時沒什麼事吹到風就不醒人事了)百度百科一下就都有了,你是哪裡人?

蒙古族的節慶活動是什麼?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贊助廣告

每年農曆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專案,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專案。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不但譯為"娛樂、遊戲",還可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羊肥馬壯的陽曆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曆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曆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曆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迴一次。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節日

白節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奶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閤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蒙古族人民把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稱作“白節”,這是為什麼呢? 農曆正月在蒙語中稱為“查幹薩日”(意為白月)。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這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很詳細的描繪。

現代蒙古人也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依次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

端午節

每年陰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蒙古族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就是打大圍,它的規模之大,常超過其他獵日,因此在東部區,個別地方甚至把它作為蒙古族的“獵節”。

打大圍,是蒙古族圍獵中相當壯觀的一項活動,一般在一年中要進行兩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採取約定的辦法。但五月端午打大圍,卻是一次固定不變的圍獵活動。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次蒙古族部落遭到異族的侵襲,由於部落成員都出去打大圍,從而使一場報復性的仇殺得以倖免。這一天正好是陰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從那以後,五月初五都要打大圍的習慣就傳承下來了。還有一種傳說是:成吉思汗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圍獵受驚致死的,後來,就把五月初五作為獵日,以射殺群獸,保聖主的寵愛之恩。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表明蒙古族人民對自己部族的熱愛,所以這個傳統獵日,代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

打大圍開始的前幾天,部族人員聚集在一起,大體約定了圍獵的路線、範圍,並推舉打大圍的總指揮“阿賓達”。擔任這一職務的一般是這一帶既善於打獵,又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的人。

打大圍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門獵。主要是在山區,獵人把獵物從山口往一個山溝裡圍。另一種是“圍獵”。是在平原地區。因沒有山溝,地勢平坦,打獵時就在幾十裡的方圓內,從四面八方往中間圍。

圍獵開始,獵人們騎著最好的獵馬,揹著槍(或弓箭),腰間挎著獵刀,彆著布魯,帶著成群的獵狗,農業區還趕著大車,從不同的地點進入圍場。

打大圍到了中午,獵人們三五聚,點起篝火,就地野餐。餐後,繼續圍獵,下午黃昏十分,圍獵進入高潮。而這時的獵物也是非常的豐厚了。黃羊、野兔、老虎、豹子都是獵人們一展身手的好物件。圍獵中,最能表現出一些神勇無敵的英雄,有些藝人也從此取材,創作出一些......餘下全文>>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節日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閤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裡,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曆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蒙古族有什麼節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節慶活動?
蒙古族的節慶活動?
白族的節慶活動?
蒙古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節日風俗?
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活動?
蒙古族人的三大節日?
蒙古族的代表性的節日?
蒙古族有哪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