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服飾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景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著短而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景頗族女子多穿著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著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著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璫作響,別有一番韻味。 許多景頗女子還將藤圈塗上紅色或黑色的漆,圍在腰間,來裝扮自己,她們認為誰的藤圈越多誰就越美,這可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

贊助廣告

景頗族服飾的簡介

景頗族居住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海撥1500-2000米的亞熱帶山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時期.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元明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蓄牧業、採集和家庭手工業。本世紀四十年代,已發展到農村公社解體和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因生產力水平低下,景頗族人民生活貧苦,衣著簡陋。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景頗族人民的穿著也越來越好了。

贊助廣告

景頗族服飾的女性服飾

未婚婦女留長髮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系繡花飄帶黑布裙。已婚婦女梳髮髻,包黑布包頭,下著長筒裙,系黑布圍裙。景頗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髮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據調查,它在我國具有包(戴)頭飾習俗的眾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的高度名列首位。關於它的禁忌甚多,包戴儀式神聖莊重,第一次包戴必須在婚禮後,由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在新房內幫包。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關於這種頭飾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候,沒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共同創造了人類,然而惡魔臘訇造了太陽亂世,遮帕麻幾經“鬥法、鬥夢”,終於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陽,世界又重獲新生。據說,阿昌族婦女的高包頭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陽的神箭箭頭的標誌。另—種傳說:在遙遠的古代,阿昌族家園備受外敵侵擾。在一次血戰中,男子彈盡糧絕,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婦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男子都用布帶包成高包頭,後方婦女便向“高包頭”射箭支援。這樣,男人既從包頭上獲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敵方,敵方也將箭誤射向高包頭。高包頭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衛了阿昌族家園。為了紀念這次戰鬥和那位婦人的機智勇敢,阿昌族婦女從此就包起了高包頭。景頗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釦相襯,銀光閃亮,其佈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徵將士的戰袍。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釦,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繡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裡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梁河地區景頗族新婚婦女要繫條花帶子,景頗語稱為“獨其薩萊”,手工摳織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穀穗、蚯蚓、雞爪等多種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動植物花紋案。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狗牙能消災避邪,是狗圖騰崇拜的反映,長刀象徵開闢新生活,瓜籽象徵子孫興旺;穀穗表示五穀豐登。花帶子做工精細,豔麗奪目,是新婚婦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為新娘的特殊標誌繫於腰間,婚禮後,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後,作為“靈帶”(靈魂象徵物),接回孃家,祭滿七日人再歸還,由後代妥善儲存。

景頗族服飾的男性服飾

景頗族的小夥子的民族服裝也很漂亮,特別是他們的頭上裹著潔白的包頭,在包頭布的一端裝飾著紅色的繡球,掛在耳邊格外的醒目。每個小夥子都佩戴著兩件引人注目的東西:一隻編織細緻、裝飾著小銀泡、小銀鏈的挎包,盛裝酒筒、沙桔、菸草、檳榔等物,人們相見,必互遞菸草,以示友好。另外就是一把掛在腰間的長刀。一般景頗族小夥子都有兩把長刀,一把是平時勞動用的,一把是在喜慶節日時作為裝飾的禮刀。禮刀很貴重,銀製的刀把,刀鞘上面還刻著各種花紋。佩戴長刀可以顯示景頗族人英勇頑強、剛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壯美的標誌。

我國景頗族的特點的什麼?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詳細材料,生活習性啊,建築特色啊,服飾啊

自己找唄”

“民居”東邊,是一間“綠葉宴餐廳”。其實,要想吃到“綠葉宴”,還有一番隆重的歡迎儀式。

在縣委宣傳部和縣旅遊局的邀請下,在採訪的最後一天,我們品嚐了“綠葉宴”。

快到“風情園”的時候,遠遠地看見四五個盛裝的景頗族少女端著酒站在那裡。按規矩,進景頗山寨是要喝她們所敬上的“迎賓酒”的。酒都是米酒,大約有四五十度,酒勁氣衝。如果酒量不勝,在沒有喝時可以倒回敬酒者的杯裡或者壺裡;而一旦開喝,就必須自己喝完。景頗人是不壓酒的(所謂“壓酒”,指的是強要別人喝酒)。

當然,迎賓的不可能只有幾個女孩,因為耳邊有音樂在響。四五個男青年,有吹笛子的,有吹薩克斯的(像他們的文字一樣,景頗人的樂器也透著“洋”勁兒),有敲鼓的。一個48歲的女人是他們隊長,叫木邊,有3個孩子,其中小兒子就在身後的樂隊裡。木邊說,本來他們在迎完賓後還要到綠葉宴餐廳去為來賓們跳舞的,由於景頗人從小就是唱著歌跳著舞長大的,一聲招呼,在這個70來戶、200多人的拱山村,找個30人不成問題。但現在旅遊局從別處挑了6個男女青年專門表演歌舞,所以他們也只能“精簡”了,一般也就是10人左右,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0元錢。

景頗族(通常這樣叫,但在嚴格意義上應該加上“景頗支系”,因為該族共分5個支系,各支系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服裝)穿的衣服叫“銀泡服”。但現在少女們穿的“銀泡服”已經不是從前意義上的“銀泡服”了。木邊說,因為她們那些根本不是銀打的。她身上穿的是正宗的“銀泡服”,已經穿了四十多年了。景頗婦女與少女在服飾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戴的項鍊上:少女只能戴一串,而婦女可以戴兩串、三串、四串甚至更多,只要自己願意。但就連木邊,戴的也不再是真正的項鍊,是從街上買上的便宜貨,而傳統意義上的項鍊都是瑪瑙連成的。

進入“風情園”以後,木邊帶領她的隊員們迅速地在綠葉宴餐廳門前列成兩隊,奏樂、唱歌,並伴隨著身體的擺動(後來我才注意到,在多數情況下,包括跳“目瑙縱歌”舞時,景頗族的舞蹈不像怒、僳僳等族的舞蹈那樣身體大幅運動,而只是將身體各部分非常和諧地扭動著,頗有些“陰柔”的色彩)。我們就從他們的中間穿過,在餐廳門口的一個熱水盆裡洗手,然後才能進入。

綠葉宴,每人的費用是25元。坐定了,兼做服務員的舞蹈演員們就開始上飯菜——之所以把飯菜在一起說,是因為這時候每位客人除了酒水外只能得到一樣東西:一個大綠葉包。開啟綠葉包,裡面是七八個小綠葉包。一一開啟,包較大的一個包的是米飯,小的則是乾肉粑粑、燒魚等。然後,倒酒。酒有兩種:水酒,米酒。水酒其實就是做得比較簡單的米酒,但味道卻清香、微甜,與米酒的辛辣、剛烈截然不同。據說,這裡面大有學問——景頗族向來認為人分男女、物分陰陽,酒也如此:水酒陰柔,象徵女性;米酒陽剛,喻之男性。景頗人有自己的哲學觀念。

接著,一些鹹菜、花生米、小饅頭(如北方餃子大小,味略甜)都接著擺上桌,但不再是每人一份,而是每桌一份或兩份。

少數民族的共有服裝特點是什麼?

1、傣族服飾: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建國前,男子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年人多著長衫。近來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是目前儲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飾的地區,婦女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只有老年人為了莊重,才用赫紅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蠟染花布。每位婦女通常有十幾套衣裙,多則幾十套。節日裡都習慣於穿6件上衣,9條裙子,系1條青色或藍色繡花腰帶,顯得更加嬌姿豔態。同時非常講究頭飾,婚前頭盤髮辮,戴繡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和繡花布鞋。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譁口少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繡花邊。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系各色繡花圍腰,樸實無華,典雅大方。同時還喜戴銀、玉手鐲、髮簪和戒指、項圈,樣式別具一格,頗有特色

3、白族服飾:白族女子穿淺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絲絨大襟坎肩,下著鑲花邊長褲,系繡花圍腰,腰帶刺繡精美,腳穿翹頭繡鞋。頭上頂一塊花帕,未婚女子梳獨辮子盤於頭頂,壓在花帕上,飾彩色絨球,耳側垂長線穗。已婚婦女將長辮藏在花帕裡。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和琺琅飾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男子的包頭帕、上衣、褲子、綁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著立領對襟衣,寬大中式長褲,鹿皮對襟坎肩,繡花肚兜,包頭帕、打綁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紋樣,這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白族女子善於繡染,其服飾上多有精美的刺繡、挑花、鑲滾、扎染等手工藝。 白族服飾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餘下全文>>

請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頗族服飾的特點,不要太長,簡單一些就好,急用,謝謝大家了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飾。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

傣族人一般都喜歡穿緋色的緊身小背心(胸前縫有各種色的花邊),外面穿的矗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 ,也有對襟,有淡紅色、淡黃色、青綠色和天藍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確良、錦 綸等料子縫製。腰間繫一根工藝精細的銀腰帶 ,寬一寸多。婦女的衣服、

筒裙都緊緊地裹住身子,將人體的線條勾勒得更加流暢。

德昂族分"繞買"、"樑"、"別列"支系,不同支系男子裝束無明顯區別,均裹黑、白包頭,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

雲南服飾的特點?

1.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德昂族女子上身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豔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喪命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3.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豔美麗。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4.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近似,只是衣服喜歡用白色和粉紅色,上穿緊身、細袖管無領短衣,用布帶代替鈕釦,下穿花紋圖案長裙,用長白毛巾纏頭,顏色多為黑色,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的短衣,下穿寬褲腳的長褲,普遍使用包頭巾。布朗族男子都以紋身多而美為榮。

5.景頗族的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6.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鍊等飾物

7.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8.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婦女的慣常穿著。青蘭色短衫和長褲,結布圍腰。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結了婚的婦女用揹帶揹著她的小寶寶。揹帶繡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9.傈僳族婦女的服飾古樸多彩。按服飾顏色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種。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頭上用料珠、貝殼、珊瑚為飾物,有的胸前佩瑪瑙、海貝或銀幣等胸飾。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上衣及長裙鑲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顯得婀娜多姿。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寬大褲子,褲長及膝。有的腰繫羊毛綵帶,穿長褲,扎綁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為貼身之寶,有的還是世代相傳的。

10.阿昌族喜著黑色的服飾,已婚婦女上身穿對襟衣,袖長,下身著筒裙,用黑布或藍布包頭,裹腿;未婚女子穿寬襠褲子,將髮辮盤在頭頂,用布圍辮子裹成圈。臘撒壩子的婦女喜歡在服飾上佈滿銀飾,戶撒的婦女則......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

1、傣族服飾: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建國前,男子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年人多著長衫。近來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是目前儲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飾的地區,婦女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只有老年人為了莊重,才用赫紅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蠟染花布。每位婦女通常有十幾套衣裙,多則幾十套。節日裡都習慣於穿6件上衣,9條裙子,系1條青色或藍色繡花腰帶,顯得更加嬌姿豔態。同時非常講究頭飾,婚前頭盤髮辮,戴繡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和繡花布鞋。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領口少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繡花邊。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系各色繡花圍腰,樸實無華,典雅大方。同時還喜戴銀、玉手鐲、髮簪和戒指、項圈,樣式別具一格,頗有特色 3、白族服飾:白族女子穿淺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絲絨大襟坎肩,下著鑲花邊長褲,系繡花圍腰,腰帶刺繡精美,腳穿翹頭繡鞋。頭上頂一塊花帕,未婚女子梳獨辮子盤於頭頂,壓在花帕上,飾彩色絨球,耳側垂長線穗。已婚婦女將長辮藏在花帕裡。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和琺琅飾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男子的包頭帕、上衣、褲子、綁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著立領對襟衣,寬大中式長褲,鹿皮對襟坎肩,繡花肚兜,包頭帕、打綁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紋樣,這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白族女子善於繡染,其服飾上多有精美的刺繡、挑花、鑲滾、扎染等手工藝。 白族服飾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景頗族服飾特點?
普米族服飾特點?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傣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
壯族服飾特點?
錫伯族服飾特點?
藏族服飾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