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起名字的學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中國人既然把科學說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學者每提及學問時老是將“文化”與“科學”並列提出.

推薦圖書《 中國人為什麼創新不起來》。

中國文化的特質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人在生活中表現其生命者為禮。禮在外,屬人文。仁在內,屬天性,亦即屬自然。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禮。社會結構,政治組織,皆本於仁而立於禮。

生活維持為手段,生命成長為目的。知為手段,行為目的。中國人則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難",或言"知難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贊助廣告

孔子仁禮並言,又仁智並言。仁屬行,智屬知,違於仁為不智。離於行為無知。故中國人言德行。又言學問,學與問皆屬行。行有常,在外為道,在內成德。

生活可分別的,生命則是共同和合的。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別的小生命中可湊合為大生命。大生命是天,是自然。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則多情。欲必向外爭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中國人生大道有五倫,皆本於情,非本於欲。中國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慾。欲當知足,情無止境。道由情來,不由欲來。日新又新,日進無疆,乃指德言。德亦主情不主欲。多欲即缺德。近代科學進步,乃供人慾,非養人情。情愈薄而世愈亂,中國古人早以為戒。

贊助廣告

道見於群,德本於己。中國人尚德,為己即以為人。西方人尚欲,欲必求於外,取於外,於是乃為人而失己。雖主個人主義,而成唯物史觀,物為主,人為奴。其實人已物化,更傾聽已之有。今人又好分言物質人生與精神人生,其實此心多欲,亦是一種精神狀態。惟中國古人言精神,則此心之物慾減之又減,達於至精,乃得通神。此乃中國文化一最高境界,亦非今人所謂之精神。

中國人重德不重業,尊品不尊位。盡在抽象虛無處著想,不在具體實有處用力。遂建其道義共通之大,而避免了功利分割之小。中國乃成為五千年廣土?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而此即為中國文化一特質。

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道是生命程序。在其程序中,演化出人類小生命。在人類生命中,又演化出中國人。所以說:中國一人,天下一家"。在中國人中,又演化出各別小我個人來。在各別之生命中,明道、行道、傳道,即由其小生命來明得此大生命而行之傳之,使每一小生命各得其大生命。

宋儒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此義。

中國文化特質亦此義無他旨。

中國人理當有世界之最的學問,因為中國在世界上是人口最多之國家,所以,中國人不能亞於世界各國。

中國人飯桶多,自私自利的多,現在的中國人只是倒退了

中國人為何好為人師

殊不知,子女的成長猶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其實,青少年的學業進步、身心成長均有自身的規律,相應的教育自然也必須按規律進行。父母固然在子女成長的早期階段比其懂得多,甚至長期在某些知識、技能方面處於優勢地位,但懂得多並不意味著就懂得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更不意味著掌握了教育規律,或具備教育能力。然而,正是在上述背離教育規律的家庭教育情境下,為人父母者的“好為人師”特質得到錘鍊。相應地,為人子女者的“好為人師”傾向也得以啟蒙,即受到父母動輒以教導者自居態度的薰陶。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說得不好聽一些,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僵化的知識傳授方式是中國人“好為人師”的第二煉爐 中國人的知識體系歷來被稱為“學問”。按說,不“問”哪來“學”?可實際上,我們中國人的學問傳播方式卻主要是直接灌輸式,即傳播者根本不管傳播物件“問”不“問”,只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對方不懂且必須得“學”,而自己理所當然是這種“學問”的教導者。 顯然,如果沒有“問”的基礎,那麼所謂的學問就可能對應不上“問”,這種學問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而“一家之言”的灌輸,對於全面增長受教者的學識或徹底解決其實際問題,則遠遠不夠。事實上,正是這種“一家之言”的學問傳播情境構成了我們中國人錘鍊“好為人師”特質的第二煉爐。 我們知道,孟子號稱“亞聖”,也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可他自己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個關於“師者”的詮釋確實夠得上經典,恐怕至今無人出其右。 然而自孔孟以降,中國的教書先生大都難以做到真正的“傳道、受業、解惑”,更多的是以直接灌輸的方式來傳播所謂的經書學問。不管你有沒有什麼問題,先將四書五經死記硬背下來再說,你不理解,那就聽教書先生的解釋,質疑、反駁、溝通遠遠不夠。直至當代中國的應試教育,儘管內容已經改變,落後方式卻依然頑固、延續。 在這種方式的影響之下,很多人常常沉浸在對自身知識體系的盲目自信中,喜歡超出自身專業,在並不擅長的領域,仍然以教導者自居並採取直接灌輸的方式來說三道四,廣泛傳播自以為是的所謂學問,那不就是好為人師嗎? 更重要的是,在直接灌輸式學問傳播情境下成長起來的學者恐怕也只能學會乃師、前輩及學兄們的灌輸風格,儘管他不一定從事教育工作。於是乎,一代又一代的“好為人師”者前赴後繼。

文化衝突有哪些

中西文化衝突

.2時間觀方面的衝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絡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衝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讚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讚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讚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衝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菸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裡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裡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儘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儘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人起名字的學問?
中國人起名字的講究?
中國人起名字?
起名字的學問?
古代人取名字的學問?
外國人起名字?
木命人起名字的禁忌?
給外國人起名字網站?
韓國人取名字的意思?
古文中適合起名字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