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苗族的服飾特色是什麼

咋都是複製的啊,其實苗族服飾最主要的特點一個就是銀飾,二個就功蠟染錦織。其實我之前去湘西,專門有導遊介紹,而且還放肆推薦我買,當時說的很系統,很全面,我建議你有機會去那邊,你一定能全面瞭解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贊助廣告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製,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髮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伐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製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製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贊助廣告

苗族的服飾,飲食,民居有什麼特點

一 苗族的服飾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繡,以寬約五寸,長達丈餘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3.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穀穗。

二 苗族的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有些地方少數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儲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酸湯魚是苗族獨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鮮美,辣勁十足,實在令人胃口大開。

三 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體上是三開間一幢,較富裕者則五開間為一幢。大門開在中間一間的二柱之間,成“凹”字形。大門之內為堂屋,左右兩開間又各隔成兩間。右邊裡邊的小間,是主人夫婦臥室,外間安火塘,左邊一間的房間為兒女住房。廁所、豬牛圈設在正房之側。有條件的人家還在正房前側左右兩邊設偏廈。偏廈之上住人,其下一邊安穀倉,一邊安廁所及豬牛圈。黔東南和鬆桃地區,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牆圍護,俗稱“窨之屋”。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金碧交輝,很有氣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區,還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不分間,無傢俱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是苗族中的最貧困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生活有所改善,這一帶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減少,出現了許多新式的磚瓦房。

3.在黔東南雷公山和黔北務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餘下全文>>

苗族的服裝特點少點話

苗族服飾分為童裝,大花苗族男裝和女裝。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豔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豔。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誌,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裡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苗繡已同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大花苗服飾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祕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雷山巴拉河支系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人民的服裝特點及生活習性有那些?

苗族服飾最主要的特點一個就是銀飾,二個就是蠟染錦織.。苗族的服飾,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僅貴州就有一百零幾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大領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髮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裝飾物,類似雲髻為多。其中也有差異:如安順、鎮寧有的挽偏髻於頭右上方,黔東南挽髻於頭頂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於額頂,貴陽地區有的扎蓬髻類似盤邊帽,有的紮成狹長的船形髻,有的則在頭髻中紮上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包頭帕,大襟衣配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繡“花邊”,胸前再繫上繡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貴州境內的苗族服飾可分四型24式.住所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間平曠之地。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湖南的城步、靖縣和廣西龍勝等地區,一般住在山麓、河邊或田坎邊。

黔東南和廣西融縣等地區,多住在河邊、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側。貴州中部以西到雲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數住在山頂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樓房兩種。在坡度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腳樓。

貴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帶,瓦房、草房都有。安順、平壩、鎮寧一帶為薄石板蓋房。雲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條編織,抹上泥土,屋頂蓋草。

建築

苗族民居建築,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黔東地區多為木質結構的幹欄式樓房;湘西及貴州鬆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磚木構成平房。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結構房屋;黔西北和滇東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構成的平房。這些型別,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營造而成的特點。

苗族的公共建築頗具民族特色。如寨門,在黔東南地區,不少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門。在湘西、黔東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車。在苗、侗雜居的黔東南部分地區,也有風雨橋和鼓樓。

交通

苗族地區的交通可分為水陸兩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隻順自然河道運輸。湘西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東南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陽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盤江和黔南的蒙江、廣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區較為重要的水道。在河寬水深處設有渡船,渡船分為公渡、私渡兩種。

苗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苗族服飾的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棉為主,絲綢、麻布較少。不僅有性別、年齡的區別,而且有盛裝、中裝與平裝之分,更有地區性的差別,特別是婦女服飾,極為絢麗多姿,多達100多種。過去,有的著述根據苗族婦女服飾、頭飾將苗族劃分為白苗、紅苗、花苗、大花苗、青苗、長裙苗、短裙苗、歪梳苗等等,這種劃分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苗族服飾因年代、地區、支系等不同而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近代,苗族的基本服裝是:男子穿短衣褲或大襟長衫。青年是對襟或大襟上衣,大襠褲。節慶時穿無領無袖、前開襟的繡大花彩色“百鳥衣”或白色長衫。有的長衫是長袖,對襟無扣,下垂許多長方形寬頻,繡滿花紋圖案。有的還穿彩色、滿是花紋圖案的披肩。老人穿青色的長衫。苗族男子頭上多用長布包頭。小腿上扎綁腿。  女子的服裝共同點是頭上戴帽或用布包頭,足穿繡花鞋,都佩帶銀飾等。其他則因地而異,樣式基本上分為以下五種:  1、黔東南地區上穿交領右衽、長袖半體衣;或對襟無扣、長袖、大領短上衣。襟、袖都鑲花邊或全衣滿繡花紋。下穿百褶裙,長短有3類——長的至腳面;中的至膝下;短的只及大腿中部。貳物和合體圖案。多銀飾。  2、黔東北和湘西地區,上穿圓領、大襟、寬袖短衣,肩、襟、袖和下襬繡很寬的花邊。下穿寬腳長褲(原穿紅裙),長及腳跟,也加繡花紋。頭上包帕。花紋多折枝花鳥。  黔東南地區,上穿大領對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長百褶裙,上用挑花、鑲補、蠟染等工藝,加飾很多圖案,由裡到外呈現多個重圈形。  3、海南地區,上穿圓領、右偏襟、長及膝的單衣,黑色地,在領、袖、襟上鑲紅布窄邊。上穿蠟染短布裙,花飾較少。腰束紅色織帶。  4、黔西、川南、桂北和雲南地區,上穿圓領、長袖、對襟短衣或右衽大襟上衣,左襟下部斜裹至右邊,袖口鑲寬花布。下穿蠟染或青色褶裙。系圍腰,腰後垂挑花飄帶,帶上繡花。銀飾較少。  5、黔中南地區,上穿大領對襟衣,所配附件多。下穿中長百褶裙,上用挑花、鑲補、蠟染等工藝,加飾很多圖案,由裡到外呈現多個重圈形。

目前,苗族除衣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以外,漢族的中山裝、西方的西裝以及各種時髦的衣飾也在苗族地區流傳開來。

苗族小女孩服飾的特點

男子服飾為黑色無領,肥身對襟衣,鈕釦為金屬製品,下裝已改著漢族裝。剃光頭或以長頭巾纏頭

苗族的特色服飾

你也是六年級吧........是寫作文需要麼?我寫過了,幫你吧!   民居: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定“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被現代建築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的建築方式,木製杆欄式建築既解決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問題。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儲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服飾:苗族少女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製,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髮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苗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特點介紹?
苗族服飾特點簡介?
普米族服飾特點?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傣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
壯族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