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哈薩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哈薩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納吾魯孜節、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哈薩克族節日,哈薩克的節日)

1.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曆“春分”。關於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係。人們以為,白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兒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贊助廣告

哈薩克人把從這一天開始的新月叫做納吾魯孜月。納吾魯孜節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濃郁,哈薩克人將它作為新春佳節隆重地慶祝是有道理的。古時候,哈薩克人在納吾魯孜節這一天要舉行“納吾魯孜節儀式”,開展娛樂活動,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繞口令、猜謎、合唱《納吾魯孜歌》。

《納吾魯孜歌》的產生與納吾魯孜節有關,是哈薩克人習俗歌的組成部分,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為了送舊迎新,希望豐收,納吾魯孜節這天,哈薩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 koje)。年粥是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酸奶疙瘩7種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為7對哈薩克人來說是吉數,所以用7種),叫“納吾魯孜飯”(Nawrz koje)(naweriz koje dep jazilgane jon !) bul men jagian tuzetilde 。做罷年粥,人們還要效用過冬的馬肋腸、馬肥腸、馬碎肉腸、馬脖肉、馬做骨肉。這天,人們還成群結對地從一個牧村到另一個牧村,走家串戶,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頭一直存放至納吾魯孜節獻給老人,老人就會祝福說:“願你牲畜滿園,奶香滿園”(哈薩克語原文Oriseng malga tolsen,dastarhan dange tolsen)。納吾魯孜節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誰不想得到老人的祝福,誰不想得到最好的祈禱。

贊助廣告

2.肉孜節 (開齋節)

肉孜節,這個名稱是波斯語音譯,是阿拉伯語音譯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所以,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此節雖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在齋月裡,伊斯蘭教徒們要履行的義務之一就是封齋。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封齋30天。在摘月裡,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陽落山,做禮拜後才進食。

30天封齋結束,就是為期3天的肉孜節。肉孜節的第一天,舉行完了群眾性禮拜活動,節日就開始了。這天,哈薩克人就像過納吾魯孜節一樣,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門。過節時,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輩定要給長輩拜節,且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說離開齋節剩下幾天的時候開始做的。以油炸食品為主。這一天人們除了走家串戶拜節之外,還舉行節日儀式,進行哈薩克族的傳統娛樂活動。由於這個節日的時間是安伊斯蘭教曆法進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這個節日曾是3天逐漸變成一天。

3.古爾邦節

與肉孜節一樣,這也是按伊斯蘭教曆法進行的節日,與肉孜節70天之後來臨。“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獻牲”,也成“宰牲節”。這個節日源於伊斯蘭教,相傳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的忠誠,當他的兒子伊斯瑪儀俯首聽命,易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又令他宰羊代替。所以,就有了教徒們這個“虔誠”的節日。

古爾邦節到來時,哈薩克族民間首先舉行隆重的節日......餘下全文>>

哈薩克族節日簡介 哈薩克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那吾魯孜節 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在回曆十二月舉行,這是一個送舊迎新的節日.過節時家家戶戶要用七種食物做成粥 (由水,鹽,塔爾米,燻肉塊,酸奶子、葡萄乾、玉米等混合而成的),然後互相宴請親朋好友品嚐,以示對節日祝賀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古爾邦節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據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安拉,並受到安拉的啟示,要他到山谷宰掉自己的兒子為安拉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兒子伊司瑪義殺死時,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對他的虔誠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隻羊,代替了伊司瑪義的犧牲。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成立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的公曆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們在節日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誦經、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淨淨,趕製各種糕點,炸饊子、烤饢、做新衣裳,進行節日的充分準備。穆斯林們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開始殺牛宰羊、煮肉做飯,對窮人進行施捨,對來賓進行招待。身著節日盛裝的哈薩克族人要相互拜節,互相問候,過去有成見的人,在節日裡見面時也要互相問候,並消除隔閡,從此言歸於好。青年男女又說又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使整個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肉孜節 :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塔塔爾、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的盛大節日之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每年必須封一個月的齋,也是教徒們所要履行的一項重要“功修”。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喝,甚至連咽口水也不允許。到了太陽落山之後,才能進行吃喝。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宗教上沿襲下來的習俗。

齋戒日期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這一月稱為“齋月”。“齋月”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曆,以月亮出現的那天為月首,單月 30天,雙月29天,全年12個月,不置閏月,計354或 355天,這樣就比太陽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係,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中輪流出現。九月份封齋滿一個月,到了十月一日改為正常生活, 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其實“肉孜”在阿拉伯語中,也是“齋戒”的意思。

關於“肉孜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傳說,古時候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統治者的侵犯,白天躲進深山裡不生火、不做飯,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才開始做飯。其實,這個節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動,爾後成為民族習俗。齋戒被伊斯蘭教稱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說過:“齋戒,一半是忍耐。”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齋戒不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為了杜絕一切不良行為。宗教上說人是汙穢的,如今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已不封齋,而是將開齋節作為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進行慶祝。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就進行各種各樣的準備,把房子院落打掃整修一新,並要趕製節日盛裝。婦女們還要炸饊子、做點心、熬果醬,購買各種水果和乾果,準備招待賀節的客人。節日的清晨,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做禮拜,然後開始慶祝活動。這天人們將不......餘下全文>>

回族和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齋月裡,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麵、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裡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裡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054976.html

wan.cncn.com/guide_2961.htm

www.azg168.com/...9.html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有什麼節日風俗?

都信伊斯蘭教的,什麼古爾邦節,開齋節的

中國的少數民族的各種傳統節日 10分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餘下全文>>

12月16日的節日風俗

哈薩克獨立日簡介哈薩克自古就是哈薩克和突厥民族的神聖之地,“哈薩克”這個名字是斯拉夫語KAZAKH 遊牧戰神的意思。從天山到裡海的中亞草原是這遊牧戰士的地盤。公元前794年到公元1840年代,哈薩克民族及其祖先就一直生活在這裡,19世紀的哈薩克王國也建立在這裡。後來被俄羅斯沙皇佔領並統治。1925年4月19日改稱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改稱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加入蘇聯。1991年12月16日哈薩克宣佈獨立。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相關問題答案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傳統?
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