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飲食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傣族的食物特點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的飲食習慣

一般吃兩餐,主食一般是大米和糯米

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贊助廣告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溼,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裡,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淨晒乾,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贊助廣告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脣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製。

傣族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傣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醃、烤、炸、生吃—這是傣家菜烹製方法上較為突出的特點。

先說"醃"。最常見的是醃酸菜、醃竹筍、醃 魚、醃豬腳等。最有特色的是醃牛腳筋:以滾開水燙泡、用火燎燒、冷水浸泡等方法,刮乾淨牛角上的毛,然後切之為條狀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數小時後,清洗、晾乾,與姜、蒜、辣子、花椒、鹽等調料拌勻人甕,密封甕口,半個來月即熟。其色乳黃,人口既有韌性感而又(火巴)綿,其味甜中帶酸,辣鹹適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說"烤"。香茅草烤雞是一道風味菜。用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特產的大楓茅,捆於褪洗乾淨、肚內填以各種調味料的嫩雞上,抹上動物油以中火均勻烤之,溫度使調料味由內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內滲人,肉質酥脆沙嫩,香氣氤氳充盈,別的地方無法仿製,是真正的地方風味.烤魚、烤肉、烤繕……在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等地,真正是無烤不成宴。

再說"炸"。最習見的傣家炸食要數炸牛皮,將剖洗得乾乾淨淨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為條狀晒乾,可以較長時間儲存。食用時,先以冷油炸之,撈出鍋後再以熱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黃、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謂五味俱備。用以煮湯,類似內地的"肉葉子",到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的遊人,沒有不嘗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開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餡:將知了(鳴蟬)去翅去腳,用刀將其背部劃開,嵌迸肉"末與調料,再將知了的背合攏,捆以細蔑繩,放入油鍋中煎炸成深黃,色潤油亮,肉鬆皮脆,酌一盞米酒,慢掇細品,既有味道又有營養,爽口怡神。傣家人說,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的水略帶鹼性,故於該地吃油炸的食品,體內不會生"燥熱之火"。這話或許不無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給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區稱為"帕宋"的酸脯菜當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熱帶竹樓上吃,那是適逢其需。此外,難以計數的大量野·菜如葉子上有細細絨毛的茶葉菜,可以人藥的荊芥、水香菜、香辣蘿、緬蕪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細的蛙肉與切細的蔥、姜、蕪要、花椒、辣椒麵、鹽等拌勻,再放人少量檸檬水攪勻,將生豬皮刮洗乾淨,置於火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略帶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與青蛙肉拌和,鮮甜清脆,酸辣開胃。其他如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於講究肉的新鮮。動物不同,"剁生"味道各異。肉食生吃,內地在古代辦風行,如秦末在項羽的鴻門宴上,樊啥"髮指毗裂"食"生貴"即生的小豬腿,體現一種粗豪勇武之風。傣族將肉剁而食之,就細緻且考究得多了,這大約與傣族的溫婉平和有關。日本人也食生魚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學者尋文化之根,在習俗對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風俗。看來,吭生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製作方法,而同時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某種痕跡。西雙版納和德巨集一帶,還吃一種令內地人膛目結舌的食物----"撒撇",是將牛小腸中業已經過胃的消化、與腸液和膽汁攪和過的積存物取出,壓擠出其深綠色液體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伐、辣椒等各種調料均勻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涼,卻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特殊滋味,在當地亦屬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將"撒撇"同米線......餘下全文>>

傣族菜的飲食特點

傣族菜可說是一種非常符合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調方法,幾乎不使用任何的鹽、味精,而且少油。只是添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物香野草野菜、青檸檬汁及魚露,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避免膽固醇過高,經常享用傣族菜不但可以調整體重,對健康也有很大的益處。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無提問者:LQB09追問:補充: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香茅草烤魚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餈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餈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麵,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淨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傣族有哪些習俗或美食?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裡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餘下全文>>

傣族的聚居特點、著裝特色、主要節日、飲食習慣

村寨多在平壩近水的地方。幹欄式建築和竹樓別具風格。飲食以大米為主,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檳榔。

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色長筒裙,結髮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德巨集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著對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髮於頂。

重大節日有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在傣歷六月(公曆4月)舉行,傳說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殺死了霸佔她們的魔王,但遭魔火燒身,眾人見此情景,皆潑水滅火相救,人們為了永遠懷念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潑,洗塵去汙,祝福在新的一年裡消災祛禍,身體健康。

禮節:老人受尊敬,村中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係和睦,很少吵架;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以示對長者的尊敬;熱情好客,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還備有專門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還漂亮。

傣族有什麼特點?

傣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萬人(1998年統計數),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35%。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傣族有1142139萬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邊疆,主要聚居區有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臨滄、瀾滄、新平、元江、元陽、金平、華坪、大姚、祿勸、景東、景谷、普洱、思茅、騰衝、龍陵、滄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個縣也有傣族散居或雜居。

傣族村寨多分佈在肥沃的河谷平壩。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勐籠、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隴川、幹崖、勐卯、遮放等。這些壩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間,地勢較低,灌溉便利,宜於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土壤多紅壤土、棕壤土、黃壤土;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1℃左右;終年不下雪,僅有輕霜期30余天;雨量充釘。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無四季之分,只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傣族聚居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蓋率佔全州面積的57.14%,德巨集州森林覆差率佔全州面積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黃慄、恍榔、鬆、杉、柏、檜等名貴木材,隨處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樹、貝葉樹、菩提樹、擯榔樹、椰子樹、芒果樹、牛心果、緬桂花、竹和黑心樹(薪柴)於庭園四周,使傣族村寨成為名符其實的花果園。此外,荔枝、龍眼、柑、橘、楊梅、橄欖、檸檬、西瓜、香蕉、菠蘿等水果種類繁多;天冬、乳香、紅花、砂仁、野三七、龍膽草等名貴藥材享譽中外。西雙版納還是亞洲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產地。銅、鐵、金、銀、鎳、鉛、錫、水銀等礦藏資源很早以來就被傣族人民發現利用。德巨集還盛產寶石、玉石、綠柱石和水晶等特種工業原料。

西雙版納是我國境內有野象出沒的地區,有250餘種動物生活在這裡,珍貴的有虎、豹、熊、麂、飛龍、穿山甲、長臂猿、金絲猴、獨角犀牛、白鷳鳥、長嘴犀鳥、雙角犀鳥、孔雀等等。

傣族屬於古代越人族屬,秦漢時期,傣族先民被稱為“滇越”和“撣”,並建立了已知的第一個政治組織“撣國”,公元1世紀撣人進入階級社會,撣國首領被漢王朝封為“漢大都尉”。唐宋時期,傣族先民因有飾齒文身習俗,被稱為“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茫蠻”、“白衣”等等。明清時期,傣族被稱為“百夷”、 “佰夷”、“焚夷”、“擺夷”、“擺衣”。隨著元朝雲南行中書省的建立,傣族區域繼續納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統。元代將德巨集及其鄰近地區立為金齒宣撫司,分置六路總管府;西雙版納境建徹裡總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區都分別建置土司,任命傣族頭領為世襲土司。確立了傣族封建領主制的地方統治政權,傣族社會普遍向封建領主制發展。

1949年以前,西雙版納地區傣族一直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主制經濟形態;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特別是清代推行“改土歸流”後,他們較快地進入了地主經濟階段;而德巨集及孟連、耿馬等大部分傣族地區則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過渡階段。1950年,傣族地區獲得解放。1951年雲南省內地傣族地區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先後建立。1955年、1956年德巨集、西雙版納完成和平協商土地改革,至60年代初,整個傣族地區平穩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954年—1985年,雲南省先後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實行區......餘下全文>>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傣族的特色飲食

1、如酸肉、燒雞、喃咪、青苔鬆、幹鱔魚、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鍋便可製作,佐餐十分方便。

2、傣族人食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魚、鱔魚、螺、青苔、牛肉)

3、有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

4、烤菜有雞、牛肉丸子和牛肉鬆、豬肉、鯉魚和鱔魚,全用一種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內加各種香料蔬菜烤熟,味鮮,肉嫩,易嚼,營養成分基本上保留下來。

5、特別是鱔魚劃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不知何物,忘記了血腥,愉快地品嚐。

6、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冷盤、酸芭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

7、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將油膩包藏在肥碩青蔥的辣椒肚裡,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質,

8、炒的是臭蒸雞蛋,名臭實香,香中微有苦涼氣,令人回味再三。

9、煮的是酸筍雞。版納滿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將嫩竹筍漚酸後用來煮雞,

10、還有白斬雞。沒有鹹、麻、辣的濃烈氣息,有的是清淡鮮香的傣家特色

相關問題答案
傣族的飲食特點?
漢族的飲食特點?
苗族的飲食特點?
高山族的飲食特點?
藏族的飲食特點?
滿族的飲食特點?
傣族的飲食風俗?
傣族的服飾特點?
傣族的民俗特點?
傣族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