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住所的名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鄂倫春族的名稱

元朝時,鄂倫春人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佈極為廣闊,在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中。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倫春人。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為“樹中人” 。鄂倫春這一族稱,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醜)是以“俄爾吞”出現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後,文獻中多次出現“俄羅春”、“鄂羅春”、“鄂倫春”等不同寫法。從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倫春”才作為統一的族稱固定下來。“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即“使用馴鹿的人們”。另外,“鄂倫”的發音與馴鹿的發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兩者合起來為(oroncho),即“鄂倫春”,漢語就是“打鹿人”之意 。根據居住區域的不同,鄂倫春人內部還有不同的名稱。如居住於呼瑪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庫瑪爾千;居住在遜克縣、嘉蔭縣河邊的鄂倫春人自稱畢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甘千;居住在託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託千等。比如,庫瑪爾千的“庫瑪爾”表示地點,“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 。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的習俗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 。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晒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 。 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也稱樹葬)、土葬和火葬,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人死後,穿好衣服頭北腳南置於原來居住的“斜仁柱”內,用紙(過去還曾用樺樹皮、獸皮等)蒙臉,其意是靈魂貼著紙儘快到閻羅王處。舉行一系列的弔喪儀式後才能出殯。出殯前選一個有山有水的山坡下為墓地。出殯時由親屬和好友抬著棺材護送。如果死者的子女較多,出殯時請薩滿送魂,以阻止死者靈魂危及子女。由死者家人扎一個草人,在草人上系很多線,子女各牽一條線,由薩滿祈禱,最後薩滿用神棒把線打斷,將草人扔出,就認為死者的靈魂遠去了。鄂倫春人有用死者坐騎殉葬的習俗,也可以將死者的衣物、馬具馱於馬上,繞葬地幾圈以示殉馬。鄂倫春人還要舉行隆重的週年祭 。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有那些風土人情

禮儀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1] 。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1] 。

婚俗

鄂倫春人傳統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還實行間接的交錯從表婚,經過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過程,彩禮以馬匹為主。嚴禁氏族內婚或性行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託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為關鍵。求成後,商定認親、過彩禮的日期。在認親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時間20天至1個月不等。女方要給未來的新郎換上用黑皮子鑲邊的新衣服和紅布坎肩(背面和肩頭繡有云紋),未來的新娘要把頭髮梳成兩個辮子纏在頭上,這是訂婚的標誌。在結婚那天,新郎和夥伴們以賽馬的形式進入女方住地,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新郎當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帶貂尾和4個繡花飄帶,新娘頭上戴著飾品,男女都佩帶獵刀,新娘在拜天地時頭上蒙著花布。現在的婚姻形式與漢族基本相同[1] 。

節日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6] 。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6] 。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6] 。

飲食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晒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1] 。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1] 。

葬俗

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也稱樹葬)、土葬和火葬,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人死後,穿好衣服頭北腳南置於原來居住的“斜仁柱”內,用紙(過去還曾用樺......餘下全文>>

鄂倫春族的歷史

1640年,清政府將“索倫部”分編為八牛錄(佐領),鄂倫春人為索倫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在寧古塔將軍之下設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佈在黑龍江上、中游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從原來統轄吉林、黑龍江的寧古塔將軍析出黑龍江將軍。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八城,分設副都統、總管等官員管轄。對於鄂倫春族的管理,將其分為“摩凌阿鄂倫春”(騎馬的鄂倫春人)和“雅發罕鄂倫春”(步行的鄂倫春人)兩部分。被編入布特哈(打牲)八旗“充官兵者”,稱作“摩凌阿鄂倫春”,沒有編入布特哈八旗,“戈獵山藪僅供納貂役者”,稱作“雅發罕鄂倫春”。後者分設五路八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一人,每年派名為“諳達”的人到當地去徵收貂皮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犯中國黑龍江流域。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侵佔了黑龍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薩城,燒殺搶掠當地居民。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軍第二次收復雅克薩城的戰役中,有565名鄂倫春族士兵參戰,對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732年(雍正十年),清政府抽調鄂倫春族兵259名,連同達斡爾等族兵共3000人編為八旗,在呼倫貝爾的濟拉嘛泰河口設城駐防,巡邏邊境,保衛邊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入侵,將我江東64屯各族人民趕至江邊射殺。庫瑪爾路協領壽廉帶領鄂倫春族馬隊官兵500人痛擊了入侵者 。 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鄂倫春旗,鄂倫春族獲得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自主地管理區域內本民族內部事務。1952年5月31日“鄂倫春旗”改為鄂倫春自治旗 。1957年,黑龍江省成立了呼瑪縣十八站、愛輝縣新生、遜克縣新鄂3個民族鄉,1958年由新鄂鄉劃出新興村成立新興鄂倫春族鄉。1958年,4個民族鄉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民族鄉建制,新成立白銀納民族鄉 。

鄂倫春是什麼意思?

“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他們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內蒙古地區。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餘。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 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鄂倫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為他們建造新居,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裡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這裡是鄂倫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這裡來參觀、考察、探祕、採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遊,省市旅遊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遊的重點線路。

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有什麼區別

“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他們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內蒙古地區。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餘。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 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鄂倫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為他們建造新居,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裡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這裡是鄂倫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這裡來參觀、考察、探祕、採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遊,省市旅遊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遊的重點線路。歷史上異地而住的鄂溫克族居民,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布特哈旗、阿榮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及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人口少而分佈廣,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區,地屬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使用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個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牧區學校通用蒙古語、蒙古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語、漢文。  鄂溫克民族根據馴鹿命名,他們的生活與馴鹿分不開。  據考古學和人類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銅石器並用時代,鄂溫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在黑龍江,七遊,石勒喀河洞穴中發現了具備鄂溫克族體質特徵的頭蓋骨,與頭蓋骨一起還發現了貝加爾湖地方特有文化與裝飾。符合鄂溫克人的傳說。傳說中鄂溫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瑪”湖(即貝加爾湖)。另一傳說,他們的故鄉在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總之,鄂溫克人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槍,從事打獵和捕魚。食物用火燒著吃,或把石頭燒熱,放入盛水的皮樺桶中煮肉吃。取火用兩塊石頭打擊出火星,用樺皮纖維引火。住樺樹皮蓋的“撮羅子”。當時正處在母權制氏族社會階段。他們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與隋唐時期室韋各部中的某些地理、習俗與鄂溫克族有淵源關係的部落,特別是其中的‘‘北室韋”、“缽室韋”、“深未沮室韋”,以及唐代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區使鹿的“鞠”部落等。後來,他們向東發展,其中一支來到黑龍江中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一帶,明代文獻中記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認為即鄂溫克與鄂倫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獻中的“索倫部”,廣義包括達......餘下全文>>

請寫出我國3個少數民族的居住習俗

鄂倫春族的住所“仙人住”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風雨橋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城市塔塔爾族居民多住平頂土房,牆一般都很厚,裡面粉刷石灰,有的還掛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種花木,佈置成小花園。牧區的塔塔爾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帳篷。

在房舍佈局和室內陳設方面,獨門獨院。庭院內種植著各種果樹和花草,環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園。房子的牆都比較厚,以便安裝火牆或鐵皮壁爐,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廚房和儲藏室等。父母與子女另居。住房比較寬敞、明亮,並設有客廳。牆壁粉刷著素雅的顏色,掛有壁毯,地上鋪地毯。室內擺設著各種歐式傢俱,顯得古雅而豪華。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都住帳篷。

鄂倫春族生活習慣的大概內容

朋友你好!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0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相關問題答案
鄂倫春族住所的名稱?
鄂倫春族的節日有哪些?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
鄂倫春族的風俗?
鄂倫春族的飲食?
鄂倫春族的節日?
鄂倫春族姓氏?
鄂倫春族節日?
鄂倫春族服飾特點介紹?
鄂倫春族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