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潘姓氏的由來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史傳商朝時,舜的後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因舜姓姚,故稱姚姓潘國。至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將潘地封與其弟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他們也以潘地為姓,是為姬姓潘國。兩姓潘國由於勢弱國小,均不見於經傳。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楚國佔領潘國,封為邑,子孫以潘為姓,即羋姓潘氏。楚國公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羋姓潘氏組成。

除此之外,賜姓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改為潘姓,也是潘姓由來的重要途徑。

一、潘姓遷變

歷史上潘姓並無大的變遷,先秦時期,潘姓最初活躍於陝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區。唐朝以後,潘姓向甘肅、河北及山東等地發展。潘姓在南方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兩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時。

贊助廣告

潘姓自立姓以來,名人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古代有東漢尚書左丞潘勖,三國時代東吳名將潘、潘璋,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將潘美,明文學家潘之恆,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現代歷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輩出,如:著名心理學家潘菽、畫家兼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京劇演員潘心源、著名女畫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學家潘梓年、社會和人口學家潘光旦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潘漢年等。

二、潘姓名人

風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晉文學家,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長於詩賦,尤善哀誄之文,辭藻華麗,與陸機齊名,並有“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讚語。在晉代文學史上,他與潘尼並稱“兩潘”。潘岳的詩賦和誄作主要收集在《潘黃門集》中,其中詩歌有《悼亡詩三首》、《河陽縣作詩》二首等,賦有《秋興賦》、《閒居賦》等。

贊助廣告

潘岳的仕途並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賦》而招致忌恨,滯官不遷達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後,回到洛陽。在這一時間,他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潘姓來歷和名人!

歷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潘璋:幹(今山東省冠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關公父子敗走麥城後,被潘璋所擒。(與下明代潘璋有別)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稱,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詞華靡,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其《悼亡詩》為世傳誦,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護,被砍四刀。一人曰:“殺孝子不祥。”於是父子俱得免。後官遂昌長。南朝宋元嘉間改其里名曰純孝,免其家三世稅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省)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字慄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曾往荊湖管理竹木證賦,政不苛而課入甚豐。提督學政,力崇正學,造就甚眾。著意培養之合州士人鄒知。後以剛直敢言馳名於世督修宋濂墓,並撰寫墓誌銘。卒於官,蜀士聞之,相率哭於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字時乂。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四任總理河道,先後達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成績顯著。著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雲林逸緻。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賜壽恩賞舉人。咸豐進士,光緒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禮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補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調戶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轉戶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調刑部尚書。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詩無專集,《晚晴簃詩匯》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錄存二十餘首。輯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幹部,隨部投入建立和鞏固右江革命......餘下全文>>

潘姓起源和字輩

古代文字——潘 潘姓是一個華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採於潘,而後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潘(Pān)姓源出有四:一、出自羋姓,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二、出自姬姓, 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三、出自姚姓, 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四、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潘姓-字輩 江蘇溧陽潘氏字輩: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輩: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某支潘氏字輩:舊序:添萬汝和鸞,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長大。派行:忠厚傳家人,存心啟裔昌,經營多秀實,績治載元黃,博學詩書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篤恭芳,燕翼貽謀遠,周基德澤良,季孫分衍派,世代與天長。

滎陽堂潘氏字輩:力昭詒訓,芳遠澤深,美彥振起,宣述儒林,際逢景連,為國家琛。

湖南寧鄉潘氏字輩:德力昭先訓,培植在心誠,美彥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輩:庭芳應朝向,仕國文啟昌,仁......餘下全文>>

河北潘姓的由來

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尋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羋姓,以字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七四零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今陝西西安、咸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3、出自姚姓。舜之後有潘國,以國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B.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繁衍播遷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氵睿,為漢壽(今湖南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祕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潘’姓的由來、祖先?

潘姓 舊百家姓排名:43 新百家姓排名:37 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mǐ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濬,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祕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歷史......餘下全文>>

潘姓的由來作文600字

你自個修改

起源始祖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後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佈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後裔。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潘這個姓氏有什麼來歷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起源始祖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後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佈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後裔。

(二)以國為姓

潘姓始祖季孫公之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 。又,番,邾國也 。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9] 。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

分佈

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

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

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

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祕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韓國潘氏的祖先都是從福建莆田遷過去的。由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作序的《莆陽潘氏族譜》記載,潘源於唐儀鳳二年入閩平亂,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敘自莆田遷北燕,承敘子潘處常遷江陵;處常子潘佑為南唐端明殿學士,因諫被南唐李後主處死,其四子文煥、文振、綬(文壯)、文亮入宋後,文煥官金紫光祿......餘下全文>>

潘氏的來歷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史傳商朝時,舜的後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因舜姓姚,故稱姚姓潘國。至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將潘地封與其弟畢公高之幼子季孫,他們也以潘地為姓,是為姬姓潘國。兩姓潘國由於勢弱國小,均不見於經傳。據史料記載,年齡時楚國佔領潘國,封為邑,子孫以潘為姓,即羋姓潘氏。楚國公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羋姓潘氏組成。除此之外,賜姓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改為潘姓,也是潘姓由來的重要途徑。 具體如下:

1、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併,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江蘇潘姓的由來?

江蘇潘氏出自華姓。根據《姓氏尋源》上記載,潘氏是楚國公族華姓的後代,是以字為氏的姓氏,祖宗是潘崇。潘氏家族在楚國較有權勢,楚成王時,潘崇任太子商臣的師傅。商臣繼位為穆王,就封潘崇為太師。潘崇的子孫就“以父王字為氏”,而稱潘氏。這支潘氏的姓源可追溯到上古的顓頊帝高陽氏,發源於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相關問題答案
潘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
譚姓的由來?
謝姓的由來?
聞姓的由來?
毛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肖姓的由來?
蔡姓的由來?
郎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