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屬什麼生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2日

孟子和梁惠王關係

孟子和魏惠王並不是君臣關係。孟子游說諸侯,到了當時還算強大的魏國,和魏惠王見面。由於魏惠王把魏國的首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很多史書上也稱魏惠王為梁惠王。有的史書,也管後來的魏國叫樑國。大梁就是後來的汴梁,今天的開封。

當時,對於這種遊說的名士,各個國家的君主都比較重視和禮遇,以表示自己愛才,使得賢士更願意來自己的國家。所以,表面功夫還是要做足的,雖然魏惠王未必認為孟子說得是對的。

魏惠王是魏國由盛轉衰的君主,但是這個人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和胸襟的,算不上太差勁的君主。

贊助廣告

1.孟子見梁惠王中孟子和梁惠王各自提出了什麼主張?

孟子說儲義,梁惠王要利,孟子的觀點是:仁義比利益重要。

惠王的觀點是:利益更重要。

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先義後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然後王道行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譯文是什麼

【孟子】樑 惠 王 上①(共七章)

(一)孟子見梁惠王②。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有利於我的國家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⑤,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⑥。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贊助廣告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麼定要說到那利呢?只有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於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裡,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註釋】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②梁惠王:即戰國時魏惠王魏■,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因秦國的壓力,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也被稱為樑,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惠”是其死後的諡號。③仁義:“仁”是儒家的一種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是各種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義”,儒家學說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準則。④大夫:先秦時代職官等級名,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採(cǎi)地。⑤乘:音shèng,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當時戰爭的形式主要是車戰,一輛兵車由四匹馬拉,車上有三名武裝戰士,後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車的多少衡量諸侯國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⑥饜:滿足。

(二)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觀賞著鴻雁麋鹿,一面問道:“賢人對此也感受到快樂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①:‘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②,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③:‘時日害喪④,予及女偕亡⑤。’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答道:“只有賢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真正感受到)快樂的。《詩經》上說:‘文王規劃築靈臺,基址方位細安排,百姓踴躍來建造,靈臺很快就造好。文王勸說不要急,百姓幹活更積極。文王巡遊到靈囿,母鹿自在樂悠悠,母鹿肥美光澤好,白鳥熠熠振羽毛。文王遊觀到靈沼,魚兒滿池喜跳躍。’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臺深池,但人民卻高高興興,把他的臺叫做靈臺,把他的池沼叫做靈沼,為他能享有麋鹿魚鱉而高興。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享......餘下全文>>

孟子梁惠王上譯文

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

參考資料:孔子學院 www.kzxy.com.cn/

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與梁惠王的民各指什麼人

孟子的民,指的是平民,也就是一般的老百姓。梁惠王的民,指的是國民,泛指全國人民。

全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是戰國時期哪個國家的君主???

梁惠王就是戰國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

魏國原來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因受秦威脅,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稱梁惠王。

梁惠王與孟子

沒有聽取。孟子的仁政主張就沒有一個國君採納過

孟子梁惠王上全文翻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回頭看看大雁和馴鹿問:“賢能的君主也喜歡這個吧?”

孟子回答到:”賢能的君主並不把這種娛樂當成首要的追求,不賢明的君主即使有這些也沒有辦法欣賞。《詩經》裡面說到:打算建設靈臺,籌劃安排這件事,百姓動起手來,沒有規定做好的日期,本來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眾像子女一樣來幫忙。文王到靈囿,母鹿靜靜伏著,母鹿體型肥壯,白鳥浩浩潔白。文王來到靈臺,滿池魚兒跳。”周文王用民眾的力量修建靈臺、挖掘靈沼,但老百姓覺得很幸福,把他的臺叫做靈臺,把他的池塘叫做靈沼。他們高興這裡有麋鹿和魚鱉。古代聖君與民同樂,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賞享受園、池。《湯誓》上說:“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和你就什麼時候滅亡(夏桀曾將自己比作太陽),民眾想和夏桀一起滅亡,即使有高臺神馳和飛禽走獸,他難道能獨自享用嗎?”

梁惠王說:“我治理樑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裡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捱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揹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樑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開啟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餘下全文>>

孟子梁惠王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遊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頂,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相關問題答案
孟子梁惠王屬什麼生肖?
唐王屬什麼生肖?
梁朝偉屬什麼生肖?
楚霸王屬什麼生肖?
孫子兵法是屬什麼生肖?
秦廣王屬什麼生肖?
梁靜茹屬什麼生肖?
獅子座適合屬什麼生肖?
擒賊先擒王屬什麼生肖?
文王屬什麼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