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景頗族的節日 20分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臺,圍繞高臺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贊助廣告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裡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晒乾,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嚐。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裡,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贊助廣告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簡介

景頗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稱“尋傳蠻”,明清時稱“山頭人”。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佈: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目瑙縱歌景頗族

□本刊特派記者 解學來/文 施曉亮/圖

雲南省隴川縣人口16.7萬,其中景頗族近5萬,是雲南省分佈景頗族最多的縣份。於是,循著國家民委的指點,我們的採訪車到達了“景頗文化”當然的代表地點——隴川縣章風鎮,我們的採訪物件是該鎮芒弄拱山村民小組組長嶽麻幹一家。

沒有圍牆的景頗家園

在景頗族裡,拱山村民小組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全景頗族最有威望、官職最高的人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個“山官”(指解放前對掌握著一個或數個寨子政權的世家,他們的權力是世襲的),解放戰爭期間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的解放鬥爭,後成為雲南省政協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鄉去世。

像所有的景頗人家一樣,柑桔等果樹、塔杉(嶽麻幹說,它的葉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構成了嶽麻幹天然的院牆。一大塊空闊的地,幾幢並不相連(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兩幢互不相關的房子)的二層樓房或平房,組成了嶽麻乾的家,同時也是拱山村民小組的辦公室。

嶽麻幹是一個很沉悶的人,甚至有些木訥。他有著景頗人所特有的黝黑的面板,身板標槍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氣。在很早的時候,景頗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樣,都認為地勢低平的地方有“瘴癘之氣”,為保全人、畜,就儘量住在高處;但山上的耕種條件差,單憑種地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護族人和財產的安全,他們就對打獵非常重視,每個男子都養成了不懼凶頑、不怕艱險的性格。雖然整個拱山小組從山上搬下來已經有100年左右的時間了,而且每個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槍也被公安部門收管(在這裡,每個男子結婚時,岳父都要送給他一杆槍、一把刀和一包隨身的飾物),但那股已經化入血液的英氣卻不肯寂寞,它要通過一切機會展示出來。

牆既沒有,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大門”,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進了岳家。最先撲入眼簾的,是5臺龐大而繁複的木質織布機,一男兩女正在神情專注地織布。嶽麻幹說,這些織布機都是2000年7月他從緬甸的密支那買來的,連織布機錢帶運費、5個工人,當時一共花了2萬多塊錢。

現在他們主要織筒裙,景頗話稱“籠基”。筒裙是景頗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裝(當然在細節上會有一些差別)。現在嶽麻幹已經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們有時會來買一些,而外地來的遊客幾乎是人手一條,所以生意還是蠻好的。一條筒裙大約能賺三四十塊錢。嶽麻乾的老伴排麻寬則是筒裙質量的檢驗員。

與堂屋並列著的,是一座剛剛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層樓房。嶽麻幹說,這並不是典型的景頗民居,因為最原始因而也最純正的景頗民居都是用草和木頭建造的,但縣裡有關部門認為,照原樣造出的房屋顯然不符合防火及堅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說,現在雖然牆壁已經用上了磚、泥,但這只是在建築材料上作了某些改進,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頭的,每個隔成單間的屋子裡都有一個火塘,沒有床,晚上把鋪蓋一放就可......餘下全文>>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是什麼?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目瑙節

“目瑙縱歌”,景頗語意為“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新米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曆八九月間,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一天,主人家就開始準備。他們揹著插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揀起一捆成熟的糯谷,揹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然後,便向各家發出熱情的邀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頭歡歡喜喜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來客。主賓互致問候完畢,就要準備新米節的飯食了。婦女和小姑娘炒穀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飯,上山採野菜。小夥們歡歌結伴,下河捉魚。按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這天不能殺雞宰豬。宴飲開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禱儀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乾魚、幹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願,盼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祛災除禍。如能如願,將來一定殺牛供祭。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長者講述穀子的來源。據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種植穀子,但谷魂卻上了天,地上的穀子長得不好,家狗見狀日夜吠叫,終於把谷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穀子茁壯豐茂。

因此,景頗族對狗另眼相看。新米節這天,要先給狗吃飯,其次才是牛,然後才給老人吃。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面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採花節

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寨或鄰寨的青年男女相約在一起,帶著粑粑絲、米飯、雞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煬碟”等各種遊戲。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其餘男女老少,則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給年輕人聽,歌詞多為吉利之語。飯後,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樂。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約,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調,盡情娛樂,直到深夜。

能仙節

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裡,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餘下全文>>

景頗族傳統節日

景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有12萬人口,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丹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景頗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目瑙縱歌”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目瑙”是景頗族支系語,“縱歌”是載瓦支系語,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始歡度節日,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節日裡都要舉行慶典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豎有“目瑙詩棟”標牌的廣場,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舞路雜而有序,場面壯觀,充分展示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目瑙”集中地體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有關“目瑙”的來歷說法豐富多彩,但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說:“目瑙”是天上太陽宮裡的舞蹈。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在太陽宮,禽鳥們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場面,歡天喜地,翩翩起舞;眾鳥們的羽毛多姿多彩,給“目瑙”慶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陽王的讚揚。慶典結束後禽鳥們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陽庫”的地方一棵結滿12種五顏六色的果子的大樹上邊休息邊享用果子,大家議論起太陽宮學的“目瑙”舞。談至興趣高漲時不約而同地跳起了剛從太陽宮學來的“目瑙”舞。這時有個叫貢東都卡的景頗人路過看到了禽鳥們的舞蹈,馬上回去報告了族長,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目瑙縱歌”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統稱為“統肯(傳統)目瑙”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各個民族都有哪些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餘下全文>>

景頗族的民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餘下全文>>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節

目瑙節,也稱目瑙縱歌節。

基諾族有什麼節日?哈尼族有些什麼節日?景頗族有什麼節日?

“卓巴”、“卓生”(村社長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時,往往舉行剽牛儀式。 基諾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龍)”、“火把節”、“新米節”租過年。過年時間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決定,當“卓巴”擂響”(大鼓)時,就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全寨男女老幼就湧到“卓巴”、“卓生”家旁邊載邊歌載舞,歡慶新年的到來。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少數民族一年中有哪些重大的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
景頗族傳統節日?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德巨集景頗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節日?
景頗族民居?
景頗族風俗習慣?
傣族節日風俗?
景頗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