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周易?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孔子讚美易經的原話?

孔子喜讀《易貳》,以致《韋編三絕》,即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多次。他說自己從《易經》中受益很大,“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對《易經》的評價是“潔淨精微,易之教也。”

“潔淨”包含了哲學、宗教的涵義。易經這一門學問,其思緒、思想、情緒的變動非常的清潔和寧靜。

“精微”包含的則是科學思想,需要清晰的思路,冷靜地頭腦。 “潔淨精微”語出孔子在《經解》中對《易經》的評價: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原為內心清靜、頭腦冷靜、思維縝密之意。

贊助廣告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周易》和孔子有沒有關係?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執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陝西岐山周原古稱西岐,後來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陽湯陰一個縣城羑里城位於湯陰縣北2公里處)。周易就這樣誕生了。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亦稱“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繫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贊助廣告

孔子對周易的主要功績是

鶴鳴在陰”幾句出自專講禮儀的“中半卦”,本以詩歌形式表現男女相悅唱和,孔夫子卻發揮出了君子大人對自己的言行要慎重的巨集論。出自“同人卦”的“同人先號眺而後笑”,本講打仗時先被圍後獲勝的情景,孔夫子看出了兩個人要同一條心,一個鼻孔出氣。出自“大過卦”的“藉用白茅”說的是恭謹從事,孔夫子就此認為慎重無過。“謙卦”的“勞謙,君子有終”倒是講君子大人要謙虛謹慎,勤勞刻苦,孔夫子認為這是敦厚的表現。“就分’的“亢龍,有悔”是佔天上的星象,孔夫子卻扯到了君子大人脫離民眾而孤立。“節卦”的“不出戶庭”說的是在家中隨便一點,不守禮節,無傷大雅。孔老夫子則發表了“禍從口出”的妙論。“解卦”的“負且乘,致寇至”說的是商人滿載而歸途中遇到強盜,孔夫子卻說是小人越軌招引盜賊。

看來,這位聖人君子之中的領袖人物所戴的有色眼鏡的顏色過於深了,以至於處處不忘為君子大人的崇尚品德美言幾句,不忘貶責小人來烘托君子的高尚偉大。

讀前人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本屬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誰能擺脫“有色眼鏡”的限制?聖人都不行,你我凡人也一樣。但是,讀別人的東西,讀出了其中沒有的東西,應當算是自己的創作了。既然是創作,乾脆寫自己的,又何必去尋微言大義而大大發揮?

《周易》出來以後,歷代有眾多的人去闡釋,其中又有眾多的人在闡釋時附會上一些本不屬於《周易》的內容。這風氣,多半與孔老夫子的榜樣有關。或後來,《周易》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原來的面目被層層掩蓋,難以看清了。

易經是孔子寫的?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裡,凡是有成就的學者,無不研究過它並得它的啟示。然而,《周易》這部煌煌鉅著的作者是誰呢?這是數千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謎題。

《周易》三聖說的人認為,《周易》中《易經》與《經傳》兩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經》本身為證,其《繫辭下》自稱庖牲氏王天下,仰觀俯家,始作八卦。《史記一·太史公自序》也說:伏羲純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傳》中則進一闡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紀》則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前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卻抬出孔聖人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仲尼弟子列傳》則進一步佐證曰:“孔子傳易於瞿”。

繼承和拓展這一說法的是馬融和陸續,他們認為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這是定論。只是他們把傳說中的伏羲剔除了。與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認為《易經》裡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讀易的時候,必須把這三個人的易區別對待,不能混為一談。

孔說與非孔說。持這一說法的人,長期以來,圍繞著《周易》究竟是孔說還是非孔說這一問題爭論時間最長且十分激烈。一派認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屬;另一派則斷言:《周易》與孔子毫不相干。

這種爭論起源於漢代。根據《周禮》記載,周初,《易經》有三種本子,一名曰《連山》,二名稱《歸藏》,三名為《周易》。前兩種在漢代已經失傳,只有《周易》在民間流傳。漢武帝時,政府曾設定以調易》為首的五經學館,一些“五經”博士用當時通行的隸書重新整理撰寫經書,使得新版《周易》在社會上廣為傳播。這在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背景下,孔門傳人認定《易經》為孔聖人所著是有其特定歷史條件的。所以,都在此書中冠以“子曰”字樣。這一派即是後人所稱的“今文學家”。

但是,以先秦時代留下的篆書書寫的經本為正宗經典的“古丹學家”,他們則認為,《易經》居首的五經皆周舊典,一是先王留傳下來的典章制度的彙編,孔子未出,何以作經?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易意子問》,文中說。,《易經》中的《文言》、《繫辭》《雜卦》等篇與孔子根本毫無關係。清代學者龔自珍則進一步論說:“仲尼未生,先有六經,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來,這種爭論愈演愈烈。堅持孔說“今文學家”觀點的學者皮錫瑞認定:“一當知經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二當知漢初會古未遠,以為孔子作經說必有據”。康有為更是一錘定音:“凡‘六經’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刪述者,誤也”。康聖人連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認。

持非孔說的古文學家也不甘示弱,以錢玄同為旗幟,奮起反擊,他精心考據,層層批駁,結論說:“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針鋒相對沒有絲毫調和的餘地。

郭沫若先生在這場爭論中,獨樹一幟。他認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連讀也沒有讀過《周易》。他說,《論語》中關於孔子“五十以學易”的話,魯語“易”字也作“亦”,不足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現的“子曰”非孔子而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斷《周易》大多出於荀子門人之手,並認為《周易》可能是戰國前楚人馯臂弓彙編成冊的。

此外,還有些學者根據《周易》的思想觀念來爭論《周易》作者。馮友蘭先生著文說,《周易》與《論語》的哲學觀點截然不同,從而否定《周易》為孔子所作。蘇淵雷教授則認為,馮先生的論說,就事論事,綜觀兩部著作就不難看出《周易》與《論語》的思想如出一轍,因此很......餘下全文>>

為什麼當初孔子說他五十歲學了《易經》就無悔了呢?

孔子喜讀《易經》,以致《韋編三絕》,即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多次。他說自己從《易經》中受益很大,“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被譽為“易學之父”,原因在於:

一、孔子對易學最大的貢獻是孔子發現了《易經》的價值,並把它列入“六經”,使《易經》昇華為經典著作,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包括《易經》在內,對《易經》的儲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傳》,從此把《易經》由一部占筮之書變為一部哲學、社會科學鉅著。

四、孔子把《易經》作為六經教材之一,為易學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川 五、孔子倡舉義理,對易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使《易經》成為儒學經典。

六、總之,因其對易學的貢獻及其在易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稱中國古代十大易學家之一。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話傳說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因其年代久遠,道、儒、術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關於易如何產生及發展說法不一。從繼承較好的道教及術數派來看,基本有天書神授之意。

綜合一下,易經是遠古眾多聖人(或神人)根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聖人(或連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時期集大成,作成《連山古易》。聖人盤古之後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聖人大自然(天道、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於伏羲。歸藏易偏重於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變,聖人修易傳於文王,而名周易(周義為周朝,圓周,週轉迴歸),傳至現世。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於義理(哲學)。連山、歸象、歸藏無傳。

相關問題答案
孔子與周易?
易經與周易的區別?
易經與周易?
周文王與周易?
設計與周易的關係?
陰陽五行與周易?
風水與周易?
陰陽五行與周易簡說?
周易與易經?
周易測命理有幾個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