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飲食文化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儲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製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一年級以蒙古族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

張娃費陣本

蒙古族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獨具特色

最主要的特點是不用耕種,不破壞大自然。

蒙古族飲食習俗和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裡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簷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贊助廣告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範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溼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飲食文化論文

蒙古族飲食文化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多分佈在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等省區。自古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品。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最具特色的是剝皮烤全羊、爐烤帶皮整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喜食炒米、烙餅、麵條、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食品。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 多數蒙古族人能飲酒,多為白酒、啤酒、奶酒、馬奶酒。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年節”,也稱“白節”或“白月”。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過春節,稱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歲,除夕戶戶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餃子、制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一些地區,夏天要過“馬奶節”。節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裡,牧民要用最好的奶製品招待客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遊牧民族,在長期的勞動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遊牧民族特有的飲食文化.其中傳統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製品;紅食即肉制食品為主.而白食和紅食在製作過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傳統工藝.每種食品在品嚐時,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傳統禮儀,使蒙古族的飲食風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馬可波羅遊記》記載:“韃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飲食來源都是他們狩獵的產物o”長期以來,特別是牧區蒙古族的傳統食品主要為肉食品、奶食品及飲料。蒙古族的飲食:

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牧區蒙古族以肉食和奶食類為主,以糧食為輔。一日三餐,重視早餐和晚餐。早上通常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許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湯麵、鮮奶麵餅或手扒羊肉。喝奶茶不分飯前飯後,只要想喝或客人來,一天都不斷。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這是蒙古族的傳統佳餚。其中蒙古族“手扒肉”,選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製成,用清水煮成七八分熟即可食用。可用手拿著吃,或用蒙古刀剔著吃。肉質鮮嫩,味美可口,易於消化,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而蒙古族肉食招牌菜烤全羊是從元代宮廷燕饗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在清代頗受清廷青睞並稱“詐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發詩興,作詩讚美此宴。“詐馬”即蒙古語“珠馬”或“招木”的異譯,指的是用蒙古族傳統的屠宰法殺之後,熱水煺毛,去掉內臟,收拾乾淨的白條綿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講究烹調技藝的上乘大菜。 據《元史》記載,十二世紀時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飲膳都有了很大改進。《樸通事·柳蒸羊》對烤羊肉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元代有柳蒸羊,於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芭......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食物

蒙古族飲食文化 主要有 白食 及 紅食, 混合食物

白食,主要是純奶製品

紅食 肉食

混合食 麵食 奶製品 肉食 蔬菜 混合的食品。

白食 有 羊奶 駝奶 馬奶 牛奶 奶製品。 品種有幾十種。

紅食 五畜肉。 山羊 綿羊 牛肉 馬肉 駝肉 每種牲畜得 沒塊肉都有專業的名字,及其食用禁忌。

混合食物 有蒙古包子,既 純肉包子 ; 奶製品,肉,沙蔥包子; 沙蔥肉包子; 酸奶包子

合子(蒙古語 胡旭二) 麵條,面片---- 酸奶面 乾肉面等

主要是蒙古族的肉食 都沒有羶味兒,直接食用,是人都會上癮。

讀後感蒙古族飲食文化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吃的,穿的,民族故事)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 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馬頭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爾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駒。小白馬在蘇和的餵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還答應要賞給得第一名的騎手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小白馬跑在最前頭,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我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絃,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

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參考下:baike.baidu.com/view/2675.htm?fr=ala0_1_1#13

www.chinaculture.org/...45.htm

蒙古族的飲食有哪些特點

“烤全羊”是內蒙古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餚。由於“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講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爺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這一傳統美食一般人都有機會品嚐了。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裡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根據牧民的習慣,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呼倫貝爾全魚宴: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製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魚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鮮嫩味美,百吃不厭。全魚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主要名貴魚菜有二龍戲珠、鯉魚三獻、家常熬鯽魚、梅花鯉魚、油浸鯉魚、鯉魚甩子、松鼠鯉魚、芙蓉荷花鯉魚、湖水煮魚、清蒸銀邊魚、葡萄魚、蔥花鯉魚、金獅鯉魚、普酥魚、蕃茄魚片、鴛鴦魚卷、荷包鯉魚、煎燜白魚、拌生蝦、拌生魚片等。奶食:蒙語叫“查幹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  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後,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  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後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  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乾就是奶皮子。  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後的酸奶子,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後,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丟擲,經多次攪拌後,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後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晒、晾乾,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5、乳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餘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酵、沉澱,把沉澱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乾後即成乳酪。6、奶果子。以白麵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

蒙古族的飲食的特點

傳統飲食以奶食、肉食為主,糧食為輔;傳統飲食離不開肉和奶。肉以牛羊肉為主,鮮牛奶經發酵、蒸、煮、晒等工序後,可以製成黃油、奶油、奶酒、奶幹、奶皮等。蒙古人還愛吃攜帶方便、耐餓的炒米。奶茶是他們終日離不了的飲料。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飲食文化圖片?
蒙古的飲食文化?
白族飲食文化?
滿族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文化?
瑤族飲食文化?
壯族飲食文化?
蒙古族飲食禁忌?
壯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