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顧”這個姓氏的來源和流傳情況是?

顧姓起源

顧姓是源於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於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範縣);還有一支形成於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江蘇蘇州)。

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範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餘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於諸侯國顧國(今河南範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後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贊助廣告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種種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佈於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贊助廣告

但是,綜觀顧氏家族史,從古至今,其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例如:三國時吳國丞相顧雍,西晉時支援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顧雍之孫顧榮;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元朝畫家顧安、文學家顧瑛;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清朝詞人顧貞觀、學者顧棟高、校勘學家顧廣圻等,都是今江蘇人。唐朝詩人顧況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畫家顧巨集中為江南人;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顧君恩為湖北人。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後人評其作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顧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學識淵博,在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在音韻學方面,有承前啟後之功。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我國曆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在近現代史上,顧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任《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藝術界有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鋼琴演奏家顧聖嬰,曾多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被譽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

顧姓在當今中國按......餘下全文>>

你貴姓全部顧姓,顧姓的來源,及歷史

源流一

為夏王朝封舜裔姚姓昆吾氏顧國,以國名為姓氏。在典籍《詩·商頌》中記載:“韋顧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傳》中記載:“有韋國者,有顧國者。顧、昆吾,皆己姓。”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的記載,帝顓頊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後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世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縣誌》、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記》和某些早期顧氏家譜中,都記載有古顧國,地望在今天河南範縣東的顧城,在著名的東周歷史文獻《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記載有魯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與齊侯、邾子在顧國會盟。

源流二

出自姒姓,即黃帝三世嫡長孫顓頊大帝后裔,越王勾踐後裔。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史稱顧姓正宗。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

顧餘侯被認為是顧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為了南方顧氏的鼻祖。三國時期東吳國著名的顧雍就是他的後代。

源流三

出自南顧與北顧,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今蘇州吳縣)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姓顧的來源和有多少人

顧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3位,在中國大陸姓氏人口排行第88位(2006年資料)。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尋根溯源顧姓來源有三:1、出自越王勾踐的後裔。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所載,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時別封其子為顧餘侯,初居會稽,其後子孫以封爵為氏。2、出自己姓昆吾氏。據《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夏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東南),稱顧伯,為侯國。成湯伐顧,顧滅,子孫散亡,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改姓。滿洲姓伊爾根覺羅氏自禮部尚書顧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裕固族顧令氏,漢姓為顧;錫伯族郭爾佳氏(亦作顧爾佳氏),漢姓為顧;今蒙古、壯、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顧搖。為越王勾踐七代孫。上古時代,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夏帝少康後來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該地建立了越國。春秋末年時,越國常與吳國發生戰爭,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吳王夫差滅掉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刻苦圖強,最終戰勝吳國併成為霸主。經秦至漢,下傳勾踐七世孫搖,搖曾擔任過分佈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首領,因助漢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後來搖封自己的兒子為顧餘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封爵為氏,稱顧姓。他們尊顧搖為顧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遷綜上所述,顧姓分為兩支: 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範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浙江紹興的顧搖後裔),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琺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佈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逃臺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如今,顧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郡望堂號顧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會稽郡,秦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清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2、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堂號:“會稽”、“三絕”、“?敘”、“懷遠”、“裕昆”、“永思”、“格思”、“凝薇”、“忠考”、“武陵”等。宗族特徵1、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因為綜觀顧姓歷史,其發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帶,顧姓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2、顧姓多學者、文學家,但有一特點,即大多與政治有瓜葛,非純粹之學問家。3、顧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四年顧廷瑞等修《顧氏家譜》所載,江蘇顧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明世澤萬里,安國啟賢良。”

顧姓氏是誰 30分

顧姓氏是(1)出自妃姓,以國為氏貳據《元和姓纂》所載,夏朝有附庸小國顧國,在今河南省範縣東南。商湯起兵攻伐夏桀[jie]時,先滅顧國、韋國。其國人以原國名“顧”為氏。(2)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為閩君搖,在漢代受封於東甌[ou]。搖之子受封為顧餘候,世居於會稽。顧餘候之後也有顧氏。

顧姓名人:漢代顧翱(ao) ,三國時吳國丞相吳郡人顧雍,晉代著名畫家無錫人顧愷之,南朝陳國顧野王,唐代詩人蘇州人顧況,明代畫家松江華亭人顧正誼,明末清初學者崑山人顧炎武,國民黨高階將領顧祝同等等。顧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86姓。

顧性的起源

來源有二 。

1、出自己姓昆吾氏。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為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了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後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東南),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氏,稱顧氏。

2、出自越王勾踐的後裔。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春秋末年,越國常與吳國交戰,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後終於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並向北擴充套件,成為霸主。戰國時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經秦至漢,傳至勾踐的7世孫搖,曾擔任過分佈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族首領,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受封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俗號東甌王。後來封自己的兒子為顧餘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其封號的第一字為氏,稱顧氏。史稱顧姓正宗。

顧姓氏的由來 5分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海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顧姓的簡介

顧:gù,中華姓氏之一。回頭看,泛指看:顧眄。顧名思義。回顧。照管,注意:顧及。顧忌。顧慮。顧念。顧恤。顧全。顧問。顧惜。兼顧。   商店或服務行業稱來買貨物或要求服務的:顧客。惠顧。主顧。   拜訪:三顧茅廬。   文言連詞,但、但看:“兵不在多,顧用之何如耳”。   文言連詞,反而、卻:“足反居上,首顧居下” 。  古同“僱”,酬。   姓。   瞅觀看瞥瞧視望瞻瞻   筆畫數:10  部首:頁   筆順編號:1 3 5 5 1 3 2 5 3 4

蘇北一帶顧姓起源於

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省範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浙江省紹興的顧搖後裔),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西遷武陵(今湖南省常德),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佈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

百家姓有姓顧的??

百家姓有姓顧的。顧姓來源:(1)出自妃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夏朝有附庸小國顧國,在今河南省範縣東南。商湯起兵攻伐夏桀[jie]時,先滅顧國、韋國。其國人以原國名“顧”為氏。(2)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為閩君搖,在漢代受封於東甌[ou]。搖之子受封為顧餘候,世居於會稽。顧餘候之後也有顧氏。顧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86姓。

歷史上,顧姓名人有幾個?

三國時期東吳國著名謀士顧雍

唐朝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痴是專心畫畫,好象呆子),時人稱他有三絕。

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

現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

國民黨著名將領顧祝同

相關問題答案
顧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