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記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天干地支怎麼紀月紀日紀時?

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簡單計算方法 一.干支紀年 [方法一]公元1年的干支是辛酉,只要記住辛酉這一干支,即可簡便而又迅速地推算公元前後任何一年的干支。 1.求公元后年干支 幹:支取所求年分的個位數 支:以所求年分數目12,取其餘數。 然後,以辛酉為起點,按干支順序依次推出年乾和年支(正推)。 逆干支順序而推為反推 例1:求公元1846年的干支 幹:6(1846年的個位數是6) 支:10(1846÷12,得餘數為10) 以辛酉為起點(即1),正推,得1846年的干支是丙午 附註:如干.支數為0,則取辛酉的前一個干支,即庚申。 例2:求公元2050年的干支 幹:0-庚 支:10(2050÷12餘數10)-午 2050年為庚午 2.求公元前年干支 演算法與上法一樣,只是要反推,即逆干支順序而推,或用10和12分別減去原得數後再正推。但要注意,此時起點與上法不同,以辛酉為0,反推時以辛酉前一干支即庚申為起點(即1),正推則以辛酉的下一干支即壬為起點。或直取公元前負數即可。 例如:求公元前231年的干支 [方法一]幹:1 支:11(231÷12餘數11) 11為反推時的干支數,只要直取表內公元前負數即可,即為庚戊。如要正推,則還要用10,12減去此二數。即幹為10-1=9,支為12-11=1。結果為庚戊。 [方法二]如不以辛酉作起點,也可以任何一個已知年干支為起點推算。一般可以當年為起點。方法: 以所要求的年數減去已知年數(或當年),得數的個位數即為年幹數,得數除以12所得的餘數即為年干支數。干支數為正數時正推,為負數時反推,或按[方法一]中方法變為正推。應注意的是已知年干支作0,正推時以已知年干支的後一干支為1,反推時以已知年干支的前一年干支為1。 例如:已知1985年是乙丑年,求1999年的干支。 1999-1985=14 幹:4 支:2(14÷12餘數為2) 按乙0丙1······的順序正推得年幹為已,按醜0寅1······的順序正推得年支為卯,故1999年為已卯年。 又如:求1932年的干支 1932-1985=-53 反推干支數:幹:10-3=7 支:12-5=7 結果:1932年的干支為壬申。 二.日干支計演算法 [方法]以某一個已知日干支作起點(我們去大家易記住的1984年元月1日的干支甲午)。 (1)將所求的年.有.日的數目分別減去1984年1月1日的數目,得年差.月差.日差,並算才閏年數.大月數.二月數(注:所求年大於1984年的這樣減)。 (2)(年差×5)+(月差×30)+日差十閏年數+大月數-(二月份數×2)得總日差。 (3)總日差的個位數為日干數,總日差除以12所得餘數為日支數。 例如:已知1984年1有1日是甲午,求1999年9月10日的干支。 ①1999.9.10 1984.1.1 ----- 15.8.9 閏年數:4(15年中閏三次,加上1984年本身是閏年) 大月數:5(從1月到9月有5個大月) 二月數:1(從1月到9月只有一個2月) ②15×5+8×30+9+5+4-1×2=331 幹:1 支:7(333÷12所得餘數為7) 以甲午作起點其干支數作0.0,其後之干支序數依次為1.1.2.2.3.3······由此推得1999年9月10日是乙丑日。 若所求之年小於1984年,計算步驟與原理與上同,但須注意幾點。 (1).必須以數大的1984.1.1減去數小的所求年.月.日。 (2).當月差為負數時,後面的大月數和2月數也要為負數。 (3).最後求出的干支數為正數時,用反推法,為負數時用正推法。當然......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天干地支關於月的記法?

年上起月法:六十甲子,每一個單位都可按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以年為例,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順推就是乙丑年,那1983年倒推就是癸亥年了。隔六十年,又從甲子開始,周而復始,如此迴圈。記日也是一樣,例如:1992(壬申)年農曆七月(戊申)十八日為甲子日,十九為乙丑日,二十丙寅日,十七逆推為癸亥日。。。。。。六十甲子迴圈往復,周而復始,以至無窮。用六十甲子記月,因為每月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八月為酉月,九月為戌月,十月為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可是月份的天干卻不固定,要經過一定的推算才能排出。推算的歌訣是: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行流。戊癸之年何方法,甲寅之上好追求。 甲已之年丙作首,就是說,遇甲年或已年,正月為丙寅月。然後順次推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已已,五月庚午,六月辛未。。。。。。。乙庚年的正月與戊相配,就是,正月戊寅,二月已卯,三月庚辰,四月辛已。。。。。。。。還可參照下表:年上起月表

贊助廣告

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臘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此表查法是, 凡甲年己年(年柱天干為甲或己), 正月為丙寅, 二月為丁卯,餘類推.如1998年為戊寅年, 三月是丙辰月. 2000年為庚辰年, 八月為丁酉月.

天干地支紀日怎麼計算?

我把公式給你

日天干地支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紀數減1。奇數月 i=0,偶數月 i=6,年份前兩位,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 ] 表示取整數。

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來算,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來取值。

g 除以 10 的餘數是天干,z 錠以 12 的餘數是地支。

如果先求得了g,那麼

z=g+4C+10+i(奇數月i=0,偶數月i=6)

如:

2009年7月16日

G=80+5+45+2+4+16-3=149 餘數為 9,天干是「壬」

Z=149+80+10+0=239 餘數為11,地支是「戌」

天干地支紀年法的月份和日期怎麼推算

月份是固定的,比如,甲子年的子月必為丙子月,甲子年從丙寅月開始,因為每5年一個輪迴,都是固定的。時辰也是固定的,甲子日和己巳日的子時必為甲子時,每5天一個輪迴。

日期,網上有公式,不過我自己也並沒有搞明白,嘿嘿,我的計算方法,是記住一個特殊的日子,比如自己的生頂,比如最近的甲子年的第一天的日子(即 1984-02-04 星期六 干支:甲子年 丙寅月 戊辰日)再根據這個日子,推算,365天的平年每年有5天的誤差,366天的閏年有6天的誤差,然後再根據誤差的日子推算一下。前提就是把干支表要記熟。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以你提問的日期為例,在看看前兩年和後一年的同月同日的干支:

公元:2011-05-15星期日

陰曆:四月十三

干支:辛卯年 癸巳月 庚午日

(2012年為閏年 誤差為6天,再加上2013年的5天,共計誤差11天,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辛巳往前11天剛好是庚午日。)

公元:2012-05-15 星期二

陰曆:壬辰年 四月廿五

干支:壬辰年 乙巳月 丙子日

(2013年為平年 誤差為5天,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辛巳往前5天剛好是丙子日。)

公元:2013-05-15 星期三

陰曆:癸巳年四月初六

干支:癸巳年 丁巳月 辛巳日 (你提問的日期,以此為標準。)

2014-05-15 星期四

陰曆:甲午年 四月十七

干支:甲午年 己巳月 丙戌日

(2014年為平年 誤差為5天,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辛巳往後5天剛好是丙戌日。)

再舉例:網上的萬年曆能夠查到干支的只到1900年,我們偉大的毛爺爺的生日是1893年12月26日,1900-12-26 星期三 陰曆:庚子年 十一月初五 干支:庚子年 戊子月 癸酉日

七年中,只有一個閏年,1900年是世紀數,不閏年,誤差是7X5+1=36天,剛好是丁酉日。12月26日,在子月,1893年為癸巳年,癸巳年子月必為甲子月,是固定的,因此,毛爺爺生日那天的干支是:癸巳年 甲子月 丁酉日

怎樣用干支記年月日時?

天干地支:也稱"干支",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合稱。 六十甲子:用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已、辛、癸"和十二支的"醜、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 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迴圈使用。 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多用來紀年,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干支。 使用方法: 一·記年 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俗稱“六十甲子”),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 二·記月 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正月是由寅開始,二月是卯,三月是辰....直至十二月醜〉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開頭的一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如此類推。如同上表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三·記日 按順序先後排列,兩個月六十日,剛好一個干支的週期。 四·記時 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23:00~1:00為子時;1:00~3:00為丑時……21:00~23:00為亥時。

干支紀月的對應表

農曆的干支紀月,每個地支對應一個農曆月(閏月使用上月干支),從初一日到三十日(小月為廿九日)。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農曆月份、近似節氣,近似公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 農曆地支 節氣 中氣 近似公曆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正月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二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三月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四月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五月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六月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七月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八月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九月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十月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十一月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十二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求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的換算公式。

▲天干地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

從已知的公曆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用58-“年份數除以60的餘數”後計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天干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干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干數,若餘數為3,則為天干的最後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為3,則為地支的最後一位,即亥。

把天干數和地支數合併起來,即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萬年曆為辛巳年,演算法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順序數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順序數到6,子、醜、寅、卯、辰、巳。第6位為巳。

按照以上計算結果,把天干、地支合併起來可知,2001年為辛巳年。

▲干支紀年與格里曆的換算

若我們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編上 0、 ......、8、9 等序號;地支的子、醜、...、戌、亥亦編上 0、1、 ......、10、11 等序號,那麼:

從已知的格里曆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4,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例如:

(1972 - 4)÷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得到當前是60年中的第幾年 (楊霖坤 程式設計)。

X=天干 Y=地支

if x - y >= 0 then

z = 6x - 5y;

else

z = 6x - 5y + 60;

排出60甲子序列,將自己的虛齡生年放入其中,逆數上行即可找到相對公元年的干支是什麼了。或者比照當年或上年的干支,也能找出相應的你所需要的干支來。如你是1987年7月生人,只知道今年是兔年(丁卯)不知道87年是什麼干支,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排月柱

月柱的天干和地支排法在各類命書中都有這樣的口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發,

甲寅之上好追求。

這 歌訣也稱《五虎遁年上起月歌》。至於何為“五虎遁”這裡就不展開講了,有興趣的朋友找到相關命理書看一下便知。這歌訣的意思是:年幹逢甲或己,則該年的月 份天干地支就以正月是丙寅排起,依次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餘下全文>>

干支紀月的正月建寅

關於干支紀月法,在《史記·律書》有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裡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幹,律就是鐘律。接著來了解鬥建的意義,鬥建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鶡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裡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了十二辰紀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東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古人發現可以用斗柄的指示來確定辰位,於是在日月相會日(朔日)觀察斗柄指的辰位來確定月建。即:夏正十一月朔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古代以十二地支紀月,只是不同朝代以每年開始的月份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注意,這裡的“正月”“二月”“三月”等不是指農曆的正月之類,是指作為一年的歲首)。而商曆是正月建醜,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正月建亥,二月建子,三月建醜。至漢代恢復用夏曆,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可惜的是,在古代干支歷的紀年、紀日多與陰陽曆法配合(如目前使用的農曆),只在曆書中註記或民間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 所以,大多數日曆中都沒有完整標記干支歷,需要方法來推斷出干支月份。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一配就行。五年一迴圈,周而復始。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為了便於推算,把它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注意表中十二地支月轉為數序月,並非指農曆月份)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以公式計算干支歷月份:首先推算該年干支歷寅月的天干,其餘月份可按天干號類推,該年寅月的天干號為:取公曆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1.當該數是負數時加10。例如:公曆1991年(干支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干序號數為=(1-2)*2-1= -3 ,因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干支歷辛未年正月天干為庚,正月干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餘類推。

相關問題答案
天干地支記月?
天干地支年月對照表?
天干地支與月份?
天干地支記日?
天干地支與月份對照表?
天干地支算月份?
天干地支紀月法?
天干地支紀月?
天干地支計月?
天干地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