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唐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唐姓氏怎麼來的 唐姓起源和由來

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有分佈。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佈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六省區居多,約佔全國唐姓人口60%。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唐堯。第二支是姬姓,為唐叔虞之後。除漢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

贊助廣告

唐姓源出有:

源於漢族

出自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勳,他最初被封於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濟北),後來遷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他的後代世襲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也姓了唐。後來北方的唐國改稱晉國,唐叔虞的後裔燮父的後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國(故地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唐縣鎮),後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後代受封於郚(故地在今山東濰坊鄌郚鎮),世稱唐郚(鄌郚),後人以唐為姓。另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

贊助廣告

源於西南夷

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於羌族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源於維吾爾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壽卿,其祖名唐古直,後代取名首字為姓,是為唐姓。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於唐仁祖精於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後,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諡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後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源於蒙古族

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塔喇氏,人數龐大,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圖羅魯特氏,亦稱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lo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

另外還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後裔均有姓唐者。

源於滿族

滿族本有唐姓,世居瀋陽。又有其他姓漢化為唐,分別為:

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馬察(今吉林渾江)、佔河(今吉林雙陽)、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吉林市)、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

滿族泰瑚特氏,亦稱唐烏勒特氏,滿語為Taihut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灘,今烏蘇里江......餘下全文>>

唐姓氏的由來

唐姓由來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佈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佈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的“唐”,有什麼傳說故事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佈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佈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唐姓和什麼姓氏親近

李,李唐江山

在中國唐姓排在百家姓的第幾位呀?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採納哦

“唐”屬於百家姓嗎?如果不是那麼唐這個姓從哪來的

屬於百家姓。我就姓唐。

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

最新中國姓氏排名

1-10 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

11-20 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樑,

21-30 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

31-40 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餘,

41-50 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

51-60 範,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

61-70 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

71-80 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

81-90 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

91-100 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關於百家姓中‘唐’姓的一點介紹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佈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佈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徵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餘下全文>>

百家姓 北唐姓還是北堂

兩個都有。

北堂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曾孫括,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之曾孫姬括,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纂》記載:“出自姬姓,衛成公曾孫括,世為衛卿,別以所居為北宮氏。”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姬封被兄長周武王姬發(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封於古康國之邑(今河南禹州),史稱康叔。

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115~前1079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康叔又在周公姬旦平定了“三監之亂”後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111)改封於衛地(今河南淇縣),取代了原“三監”(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邶叔姬處)的地位,建立了衛國,領有黃河、淇水之間大片疆域,史稱“衛康叔”,負有對故殷商遺民實施監管、教化的職責。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姬鄭(公元前634~前600年在位)有一個曾孫叫姬括,世襲為衛國的上卿,他所居之地位於國都(漕邑,今河南滑縣)的北宮,因此別有名號為“北宮括”。在姬括的後裔子孫中,便有以先祖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北宮氏,後大多省文簡改分稱北氏、宮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括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北宮氏史稱正宗。

而北堂氏,實為北宮氏所改,或因字誤所致,或因秦朝晚期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滅衛國時避難所致,其後代子孫自以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仍尊奉北宮括(姬括)為得姓始祖。

北唐姓

北唐姓

更多圖片(1張)

中文名:北唐姓

外文名:běitáng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

第二個淵源:源於古西羌族,出自秦、

分享

基本介紹

北唐[北唐,讀音作běitáng(ㄅㄟˇㄊㄤ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隱士越,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因氏。漢時有北唐於真治京氏易。”

至於這位叫越的高人因何要隱居於北唐(今山西平陽),既然已經隱伏起來了,又為何被那麼多的史家所知,就很難考證了。反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隱居之地的名稱為姓氏,稱北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古西羌族,出自秦、漢朝時期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北唐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北唐部落,屬遠古西羌民族的一支,漢、魏、晉、唐時期以“北唐”為其部族名稱,後逐漸分化,分別融入吐蕃、匈奴以及漢族,時稱北唐族,或北唐氏。

後來,衍居於青海地區的北唐族人大多加入了回回教,其中的一個分支為著名的昂拉部落,卻改姓為項氏,其演變過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三個淵源

源於祁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北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湯時期,有韋國、南唐、北唐等小諸侯國,皆忠於商王室,而且關係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的記載。史學家認為這個“唐國”指的就是“北唐國”(今山西晉陽),當時其國力比較強盛,其境出產駿馬,這在史籍《汲冢紀年》(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驪馬,是生騄耳。”“騄耳”,就是行速極快的良馬。而位於北唐國南方的南唐國(今山西安澤,一說今山西臨汾)則比較弱小。

在商王盤庚子甸(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而將國號更稱為“殷”之後,晉南地區成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與位於晉中的北唐國關係更為密切......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王氏的由來?
百家姓排名的由來?
姓氏謝的由來?
姓氏蘇的由來?
姓氏胡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趙的由來?
姓氏羅的由來?
姓氏徐的由來?
姓氏孫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