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服飾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普米族的服飾

根據普米族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在十三歲以前不分性別,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長衫,女孩髮飾前留一辮,上拴紅綠料珠,男孩則在頭部的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辯,不佩珠。十三歲成丁禮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轉為成年人裝束;普米族成年男子發服裝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外罩長衫,束腰帶。普米族婦女多留長髮並以髮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犛牛尾和絲線編入髮辮之中,盤於頭頂,外包黑布包頭;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線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

贊助廣告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贊助廣告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鈕釦,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鈕釦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乾淨。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鈕釦。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鈕釦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年輕婦女和少女在襖(則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鑲有色彩鮮豔的綢緞邊。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襬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裡、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鈕釦,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線。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餘下全文>>

各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

1、滿族: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髮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

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2.蒙古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

3.回族:回族男子服飾“回回帽”,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回族人忌食豬伐、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4.藏族: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

5.維吾爾族: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鈕釦,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最愛吃羊肉。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6.苗族: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二是錦帶,寬2至3釐米,用作褲帶、袋帶、揹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揹帶兜等。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7.彝族:彝族服飾形式眾多,滿族: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髮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

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2.蒙古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

3.回族:回族男子服飾“回回帽”,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4.藏族: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

5.維吾爾族: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鈕釦,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最愛吃羊肉。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6.苗族: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二是錦帶,寬2至3釐米,用作褲帶、袋帶、揹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揹帶兜等。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我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那些少數民族的服裝有特點

我國有56個民族:傣族、維吾爾族、回族、漢族、藏族、蒙古族、彝 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 土 家 族 、 哈 尼 族 、 哈 薩 克 族 、 黎 族、 僳 僳 族、佤 族 畲 族、 高 山 族 、 拉 祜 族 、 水 族、 東 鄉 族、 納 西 族 、景 頗 族 、 柯 爾 克 孜 族 、 土 族 、達 斡 爾 族、 仫 佬 族 、 羌 族、 布 朗 族 、 撒 拉 族、 毛 難 族、仡 佬 族 、 錫 伯 族、 阿 昌 族 、 普 米 族 、 塔 吉 克 族 、 怒 族 、烏 孜 別 克 族 、俄 羅 斯 族 、 鄂 溫 克 族 、 德 昂 族 、 保 安 族 、 裕 固 族 、 京 族 、 塔 塔 爾 族、 獨 龍 族 、 鄂 倫 春 族 、 赫 哲 族、 門 巴 族、 珞 巴 族 、 基 諾 族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繡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繡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繡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樑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繡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鈕釦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簷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繡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巨集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繡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繡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豔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繡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繡......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服裝的由來(傳說、特點)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

中華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我們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巡禮,主要是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巡禮,所以,有必要先對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特點進行一些研究。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早在半個世紀以前,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就指出:“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憨的江河湖畔,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

阿昌族

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是: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和基諾。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據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數,在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約1338萬人,此外有回、維吾爾、彝、苗、滿、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等十四個民族人口在百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僅1476人。不到總人口7%的少數民族分佈在佔我國總面積約50——60%的廣大地區,尤其是遼闊的西南、西北、東北邊疆地區。他們為祖國的獨立、富強作出了項獻,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戌”、“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容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百分之七十的縣,分佈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就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過去,由於佔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城鄉居民的服飾多侷限於黑藍色,一部分少數民族也崇尚黑藍色,因此有人戲稱我們為“藍蟻之國”。其實,如果從相當一部人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情況看,“藍蟻之國”的稱呼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搭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4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於1988年9月舉行首屆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讓中外來賓讚歎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推出了一臺民族服飾抒懷晚......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名稱服裝,愛好,習俗,生活習慣

1、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機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36”。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餘下全文>>

56個民族各有什麼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餘下全文>>

各民族相貌特徵

你這種特徵的民族現在很少有

漢族104 248萬人,佔中國人口的92%。是中國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佈全中國。漢族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漢代開始稱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國,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主體,對世界文明發展有過重大貢獻。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稱於世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有許多重大發現和發明。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與各兄弟民族發展了政治、經濟聯絡和文化交流,共同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漢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建立了平等友愛、團結互助的新關係。現在正共同努力,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漢族以勤勞智慧著稱於世,並具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受儒、道、佛學思想影響,崇尚仁義忠孝。重要節日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

蒙古族分佈在內蒙古(佔70.4%)、吉、遼、黑、新、甘、青、寧、冀、豫等省區。是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善畜牧、騎射,住蒙古包。漢文帝時,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促進胡漢民族團結,自古引為佳話。歷史上,蒙古族曾出現過軍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數學家、天文學家明安圖等代表性人物。宗教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其後忽必烈建立元朝。1947年,蒙古族聚居區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民族經濟、文化,蒙古族聚居地區工農業迅速發展,草原牧區面貌大為改觀,實現定居放牧。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文已有700多年曆史。每年夏秋之際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

回族860萬人。17.7%回族聚居寧夏,其餘大多數散佈全國,以甘、豫、冀、青、魯、滇、皖、新、遼、京、津等省(市)區較多。1958年在寧夏建立省級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公元713世紀以後,中亞、波斯、阿拉伯人部分遷居我國西北,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相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紮馬魯丁、思想家李贄、航海家鄭和都來自回族。回族通用漢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教歷十月一日開齋節與十二月十日的古爾邦節是其兩大盛節。

烏孜別克族1萬多人。新疆佔99.9%,散居新疆85%以上市縣城鎮,部分分佈在農牧區。其餘散居在京、甘等省市。17世紀起陸續從中亞細亞安集延、浩罕等遷入中國形成的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曾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城鎮的多經營商業、手工業(絲綢業等),居住鄉村的經營農牧業。婦女善刺繡。烏孜別克族頭戴各式瓜帽,喜喝奶茶。烏孜別克族舞蹈輕盈,音樂悠揚。

藏族459萬人。分佈在西藏(佔全國藏民45.9%)及川(23.7%)、青(19.9%)、甘、滇等省部分地區。西藏、川西藏族分別自稱博巴和康巴。唐代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地區,並與唐文成公主和親,成為千餘年來藏漢民族團結的佳話。西藏1959年廢除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成立藏族為主體的西藏自治區。藏族多從事農牧業。使用藏文。宗教多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文化遺產豐富,藏曆新年是藏族傳統節日。藏民習俗喜穿藏袍長靴,飲酥油茶,主食糌粑。

俄羅斯族1萬多人。新疆佔59.8%,主要居住在伊犁、阿勒泰等地。內蒙古佔32.4%,其餘分佈在黑、遼、京等省市。18世紀以後陸續從俄國遷來。俄羅斯族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使用俄文。主要從事商業、服務業和園藝、養畜、養蜂業等。生活習俗、服飾等基本上與獨聯體俄羅斯民族相同。多信東正教。民風勤奮。不少人在鄰邦俄羅斯有親戚。

維吾爾族......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普米族服飾特點?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傣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
壯族服飾特點?
錫伯族服飾特點?
藏族服飾特點介紹?
滿族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