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關於關姓的起源問題

關姓起源有三:一是據《通志·氏族略》以及《姓源》介紹,是夏朝末年大臣關龍逢之後。相傳夏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糟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宵長飲,不理政事。於是賢臣關龍逢前去勸諫,觸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逢的子孫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二是據《風俗通》記載,關為關尹喜之後。春秋時,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遊出關時,傳《道德經》於關令尹喜,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其官職名為姓,亦稱關氏。三是清代滿族瓜爾佳氏改為漢字單姓關氏,是滿洲八大姓之一。

贊助廣告

也有學者認為,顓頊的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作關龍氏。

姓氏關的來源

關氏發源安邑 家世光彩榮耀 這個備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榮耀無比。他們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關龍逢。這一點在《姓源》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是這樣的:“夏臣關龍逢之後,望出隴西,東海。”

九澧《關氏宗譜》實乃荊州關氏宗譜也。荊州之有關氏,要從關公算起。關公長期駐守荊州,與其子關平一起遇難之後,關平之子,關公之孫關樾因其祖、父均葬於荊州之當陽,故特地留下守墳而沒有回山西解州老家。關樾40代孫關琪生四子:長子關鸞、次子關福住荊州當陽,三子關德住江陵龍灣,四子關質住潛江。關質七代孫關珏生三子:長子關文漢留潛江,次子關文亨,三子關文珠遷湖南澧縣。三國時,荊州轄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八郡、相當於今天之湖北、湖南全省和河南、貴州兩省的一部分地區。後來荊州成為府和郡。總之,當陽、江陵、潛江都是荊州所轄之地。故其始祖文亨、文珠均是荊州人。修關氏族譜者也都眾口一詞:澧之關氏來自荊州。《關氏創修家乘源流序》雲:“緬我支始祖文珠、文亨二公,漢少將軍平公四十八世孫也。明末同由荊州來澧落葉。”《關氏遷澧及創修族譜源流序》雲:“平公支下四十八世孫文珠、文亨兩公由荊州來澧”。再從時間來看,從三國至民國修譜其間1700年,關樾後人一直住荊州而文珠、文亨從荊州遷澧不過300多年。以代而論,從關公至文珠,文亨計48代,而從文珠、文亨遷澧不過八九代而已。總而言之,九澧之關氏始祖都是荊州人。從所創修之《關氏宗譜》看,從始祖文珠、文亨起,前面48代的內容都是照抄道光九年關楚先所攜至澧之荊譜,簡言之現存第二卷全部和第三卷之《漢夫子以下實錄》均系照抄於荊譜。而上述這些內容又是譜的關鍵部分。沒有這些內容就稱不上譜。九澧之關氏明末至清道光,歷時近300年,其所以不敢造譜,就是因為他們那時一直都不知道這些內容。這就是筆者以為九澧之關氏族譜實乃荊州關氏族譜的原因。換句話說,我們雖然至今未發現荊州關氏族譜,但見了九澧關氏族譜之後,也就等於看到荊州關氏族譜了,大可不必以沒有發現荊州關氏族譜為憾。從研究關公文化的角度講,更應作如是觀。因為研究荊州關氏族譜的關鍵資料都巳全部抄錄在九澧關氏族譜中了。九澧關氏族譜的出現,使我們知道了關氏族譜不只荊襄,解州、洛陽、九澧四部。因為從譜中記載看,關興十五世孫關播從西蜀遷江西,關播十七世孫又從江西遷湖南餘市(石喬),他們有道光六年所修老譜,又有所謂新譜,譜載鳴、鳩,鶴三公是佘市(石喬)始祖。關正瑞雖然極力說關興後裔之新老譜自相矛盾,但關興後裔有譜總歸是事實。這就是說,關氏族譜不只四部,似也不能就此斷定只有五部。編輯本段介紹1,江陵即今荊州城,公所築也。晉桓溫流增飾。(筆者按:據現在考古發現,荊州城確為關公所築)。2、荊州府有公書四大字匾:三秦雄鎮。題曰郡主關某書。萬曆初,有閩人知府事,易去其匾,地震三日,和郡駭異,於是百姓白諸守,仍懸之乃止。3、人們但知關公有畫風竹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冷,終久不凋零”,而不知還有畫雨竹詩:“炎精噓不然,鼎足勢如許。英雄淚難禁,點點枝頭雨。”(徐州志石刻,在鐵佛寺。)4、人們但知關公有洛陽關林,當陽關陵,而不知還有華陽墓。明一統志:公墓在四川成都府城外萬里橋南。公既歿於吳,昭烈招其魂葬於此(見《四川總志》)。5、譜載京譜派次:開先錫肇 啟序成章 洪業可茂 敦倫履常培修衍慶 志裕振祥 承緒惟正 延生致康錦堂彥義 瑞獻嘉邦 崇本向道 卜年永昌聖組五十四代當陽守陵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裔天楫諮部謹取。6、人們但知當陽關陵,洛陽關林均增設五經博士奉祀陵墓,世襲其職,而不知“在荊州......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我想知道關這個姓的由來和姓關的人都分佈在哪裡!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關其思。關氏子孫到三國時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臺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臺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佈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祖地今日] [新鄭]位於河南省中部,北靠省會鄭州,距鄭......餘下全文>>

術姓起源

術姓

家住南京三牌樓的婚慶策劃人術傳海先生則說,“‘術’姓來自於金兀朮!”北宋末年,金朝大將金兀朮率領大軍滅掉了北宋,因此,漢族人對金兀朮有惡感。後來,金兀朮的後人搬到關內,和漢族人融合,但怕被人知道自己是金兀朮的後代,引來麻煩,這些金兀朮的後人就改姓為“術”了!術傳海說,還有些“術”姓族人是戰國神醫扁鵲的後代,扁鵲創制的兩味草藥最為著名,一名“蒼朮”,一名“白朮”,兩個藥名中,“術”是“神奇力量”的意思,因此扁鵲後人對“術”這個字十分崇敬,到了明朝的時候索性以“術”為姓!

參考資料:w9623.s10.mydiscuz.com/...page=2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陝西關姓起源

陝西雷姓 主要來自羌族 改姓 雷姓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八代孫榆罔(上古時代最後一位炎帝,與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部落後被黃帝部落打敗)的長子“雷”之後。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雷”為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黃帝召其為左相,後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建立諸侯國。黃帝娶其女嫘祖為正妃,故其也為黃帝軒轅之岳父。其子孫以國名為氏,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東漢明帝時期,羌族中的燒當羌被朝廷遷到馮翊(今陝西大荔)等地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人因為勢力較大而與同族的黨、不蒙、鉗耳等姓極受優待,繼續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勢力。後來,這支雷姓人便在當地發展,在南北朝以後又與當地的漢民族融合在一起。由於他們在東漢以後世代居住在馮翊,便以馮翊為郡望。上述幾支雷姓,在早期的發展中各自獨立,界限分明。 我老家就在 大荔的朝邑 我這個雷姓是宋代遷到大荔的

關姓的來歷和歷代名人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一、 來源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裡。 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于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 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關其思: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 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個人起名 www.vgv.cn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臺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餘下全文>>

誰知道滿族姓關的由來

滿族關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爾佳氏而改用漢字姓演變的一個姓氏。滿語kor,漢譯為“館”, “閣”之意,亦可譯為:“住所”之意。瓜爾佳氏氏族,是清初遼東地區人口眾多歷史地位十分顯赫的一個氏族。宗族改用漢字姓關姓,是於清代中期以後改用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創業之時,今日滿族關姓的先世瓜爾佳氏成員即投身在後金政權的一統大業之中。後金時期,氏族中許多成員為有清一代的開國元勳。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封為輔政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早在1588年與父索爾果一道,親率所屬蘇完瓜爾佳部五百戶歸附。費英東在後金政權初創時期,勇猛善戰,屢立戰功,被授於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圖賴、剛林等諸多瓜爾佳氏族成員成為有清一代重臣,並以其卓著的業績而名垂青史。

瓜爾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這一姓氏的應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爾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稱之為哈爾佳者,但二者之間只是諧音上的變化。遠在明代以前,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裡甲姓氏演變為瓜爾佳姓氏的。其姓氏演變,已在清代乾隆年間欽定修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得到證實。古裡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屢有記載,《金史·列傳》第四十九記有: “古裡甲石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從金、元時期的姓氏古裡甲到明清之際的姓氏瓜爾佳,顯然從讀音上即可發現,是由音移變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裡甲作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國語》註釋為:“古裡甲曰汪”,即譯漢字姓為汪姓。追溯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歷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龍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部族數經遷徙,而分居在東北各地。但作為瓜爾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據清史學者李林先生考證,“原是遼代五國部轄地,金代改稱胡裡改部,即今日黑龍江依蘭縣境內”。而今日遼東的瓜爾佳氏後裔,則是南遷中遷至遼東的,氏族後裔所用的瓜爾佳姓氏是於遷徙居住中,以地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裡甲至瓜爾佳音移上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巧合。歷史上,遼東關姓宗族的姓氏演變應為:金、元時期,古裡甲(漢譯汪姓);明、清初,瓜爾佳;清代中後期至今,關。而關姓則屬於改用漢字姓所用的一個姓氏。

關於“庭”姓的起源故事?

一、姓氏淵源

1、主要起源於貴州黔南州貴定縣,其祖為世襲西南大將軍,後因官印上遺失其姓,便一其名的第一個字“庭”為姓,流傳至今。主要居於貴定縣和都勻地區,他處多由貴定遷出。

2、大庭氏之後,見《奇性通》。

3、庭州,故治在今新疆烏魯木齊,或以州名為氏,見《姓苑》。

二、姓氏分佈

遼寧遼中、臺灣台北、高雄、桃園、北京、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貴定縣、龍裡縣、惠水縣等有此姓,其中以貴定縣居多,在貴定縣下轄的昌明鎮、鞏固鄉,洛北河鄉相對集中。

關於 “餘” 姓的起源

一、 姓名起源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餘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但此類余姓根據多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於西夏党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餘闕及同族之人.世居廬州(今合肥),後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符,冒認自誣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餘氏.

二、 遷徙分佈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 歷史名人

餘棟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兩次在四川舉行反帝起義,焚教堂,打擊反動教士,影響30餘縣,震動朝野。

餘象鬥: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說編著者和刊行者,經他編著和刊行的小說有《四遊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嶽王傳》等。

餘靖: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聖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范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他出來為范仲淹主持公道,結果一同被貶。後任右正言,多次上書建議嚴賞罰,節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關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