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風土人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漢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聚居地區: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佈最廣。

風土人情:漢族由於分佈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

贊助廣告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民俗習慣:漢族人飲茶,漢族的服飾比較複雜。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我可是費了一定的時間啊,採納吧!

漢族的風土人情

漢族的風土人情說個幾年都說不完

漢族有什麼風土人情

贊助廣告

漢族的風土人情,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漢族是中國最大的民族,漢族文化傳承悠久,所以很多風土人情都是起源於漢族的農耕時代。由於漢族以前是一個封建民族,等級觀念很強,所以很多習俗都跟其有關。漢族在人文上有百行以孝為先,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習俗包括了姓氏,育俗,祭祀,宗教,稱呼習俗,文化,婚姻,喪葬,節日等多種多樣的習俗。

飲茶: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漢族對龍鳳的崇拜在民間習俗中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由於民間迷信龍能行雲布雨,所以龍王廟與土地廟、祖廟一樣遍佈漢族民間,用以祈求龍神調和風雨,使五穀豐收。大旱季節常舉行求龍降雨的儀式。同時,民間還崇奉龍山,將村前、村口或村後某座山視為龍山,山上草木視為龍鱗,山脈視為龍脈,均為神物,嚴禁砍伐和破壞。有的農村為了求得五穀豐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龍儀式,此俗至今仍興。

漢族沒有一個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遠古時期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大自然的崇信,始終影響著漢族的信仰民俗。由於認為世上存在著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神靈,所以漢族歷來信仰神仙。古代漢族崇拜的神仙眾多。

漢族有什麼風土人情

過年殺豬宰羊,貼春聯,放鞭炮,磊旺火,炸麻花,逛廟會

漢族的風俗習慣

華夏族——漢族先民的形成

漢族的得名,是因他們建立漢代大帝國,先秦時期原名華夏,或稱華,或稱夏,是漢族的先民。炎黃二帝傳說是華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們常說漢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下面僅就漢族先民——華夏族的形成,勾劃一個基本輪廓,或者說對他的面貌作一速寫影象。

一、從歷史文獻的記述分析

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此以前,通稱為傳說時代;計算它的單位不是用百、千、萬年,而是用十萬、百萬年。從猿到人的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從猿人到現代人也已經過三、四百萬年了。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存在著不少的原始群,緩慢地逐漸增殖裂變,形成為氏族、部落,經由部落聯盟而進入國家。中華大地上遠古時期存在許多氏族部落,古稱“萬方”、“萬邦”或“萬國”。他們各自均有自己祖先起源的傳說,在通婚、聯盟的過程中,相互交往、滲透、融合,社會體制、經濟生活和文化歷史諸方面均打破了過去的單一型局面,逐漸向複合型發展,祖先源流的歷史也像滾雪球一樣,將東西南北眾多氏族部落的英雄人物,混揉組合成為一個體系,人為的製造一個傳承的序列。世界各族均有類似現象,和類似的傳說時代。

當時沒有文字,原始人群只能世代口耳相傳,以便將歷史儲存下去,總結經驗,鼓舞鬥志,人類從一開始就十分珍視本族的歷史,但由於條件限制,主觀認識上的侷限性,難免增加或遺漏,並雜揉許多神話;又加上後人因主觀傾向不同,史料來源不同;所以文獻記錄的傳說時代的歷史往往矛盾紛繁,神人難分,時間不準確,地域不易定,人名、部落名和地名常常混一,事件、當事人和序列往往錯亂。但是,某些基本素材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仍可大體上找尋一個基本線索。

華夏族的歷史,傳說從“三皇”、“五帝”開始,以後就是“三代”——夏、商、周(周又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二段)。在春秋戰國之際,“華”、“夏”和“華夏”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於史籍。

“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誰?各說不一。“三皇”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燧人,或說是伏羲、神農和女媧,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祝融,或說是伏羲、神農和黃帝,或說是天、地、人三皇,或說是天、地、太三皇。“五帝”也有類似傳說,或說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或說是黃帝、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帝舜,或說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或說是神農、黃帝、帝顓項、帝窖、帝堯、帝舜,或說是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或說是黃、赤、黑、白、青五帝。上面有將六人稱為“五帝”的說法,他們解釋因為六人均合五帝星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歷史,提出傳說時代的歷史累層造成學說,確屬科學的見解,和我在上面提出的滲透融合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二本質的問題,不在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也許它們將是一個永恆之謎,無法正確回答,這裡不妨提倡“模糊史學”:重要的問題在於實事求是的解答出現這些紛繁現象的原因和歷史背景。

古代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眾多氏族部落中,有熊“國君”少典和有蟜氏女結婚,生炎帝和黃帝,他們的後嗣子孫繁衍發展為華夏族。雖然這個故事經過許多學者考訂研討,指出其中存在不少問題,但從傳說時代到文字記錄,一直流傳下來。按《史記》、《國語》等史籍整理的遠古歷史,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亦即華夏族,均出於黃帝.華夏族的遠古歷史,上面僅描述出了概略情況,當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全盤肯定,尚待批判繼承,深入研究。

作為一個民族,始終都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當中,增殖裂變,有時同源異流,有時異源合流。華夏族也不例外,按上列表格,似乎華夏族的夏、商、週三代出於一根,為同源異流;但作為三個不同......餘下全文>>

簡單介紹漢族(風土人情、民俗習慣)50字

過節一定要上香,而且不同的節日會吃不同的食物,像春節時吃餃子,元宵吃湯圓,清明吃餈粑,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是湖北的習俗,不知道其它的地方是不是這樣的

漢族有什麼民族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係和姻親關係聯絡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這裡僅選其中的一部分,以顯示其層次關係。

第一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長二輩)

第二層: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長一輩)

第三層:(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襟兄(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晚一輩)

第五層: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晚二輩)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幾代之後,大門的後代與小門的後代相比,同輩人可能差上幾十歲,並不因此而影響輩分關係,常常會有長鬍子的孫子或懷抱著的爺爺。所以,漢族常“大門轉小輩”之說。

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例如:鄰里間同齡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稱,年輕人稱父輩同齡人為大伯(大爺)、叔叔、大媽(大娘)、嬸嬸、姑姑、姨等,稱祖父輩的同齡人為爺爺、奶奶、姥姥、老爺等。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如兒子給爸爸、媽媽寫信,信內應稱“父母親大人”或“爸爸媽媽”,而在信封上的稱謂則有角度問題了。稱Ⅹ先生或職務為宜。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裡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婚姻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 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喪葬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儘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唸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風土人情?
彝族風土人情圖片?
苗族風土人情?
傣族風土人情?
壯族風土人情?
滿族風土人情?
彝族風土人情?
回族風土人情?
廣西壯族風土人情?
維吾爾族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