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武的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全國姓武的人有多少

估計就連人口普查部門的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真想知道,還不如把這點心思花在其它事情上

姓武的人多嗎?

姓氏:武  1、出自子姓。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其為武姓之始祖。又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子司空,於公元前765年繼位,在位十八年,死後諡號“武”,史稱宋武公,他的後世子孫以其諡號為氏,亦稱武氏,此為河南武氏。   2、出自姬姓。據傳周平王的少子姬武,從一落孃胎手掌上便有一片特殊的紋路,形狀就像個“武”字,周平王便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以武為氏,是為河南武氏。   3、出“出夏臣武羅”。夏代有諸侯國武羅國,後來國亡,武羅子孫以國為姓氏,後簡姓武氏。   4、是漢代有武強王樑,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為“武強”而簡為武氏。   5、是出自以“武”字開頭的複姓——武安氏和武疆氏。秦大臣白起因功曾被封為武安君,其後子孫便以封爵“武安”兩字為氏,稱武安氏。周頃王之孫姬滿之後裔曾被封於武疆,而以地為氏,稱武疆氏。據有關學者考證,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後裔後陸續改姓了單字武氏。   6、是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的。如唐朝有賀蘭敏,本為賀蘭氏,後改姓武,此為冒姓者。武則天曾賜傅遊藕、左玉玲、李楷固及契(艹必)明之妻為武氏。  介紹檔案  武姓遷徙史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並迅速地向鄰近的山東及江蘇等省遷徙。至漢時,山東武氏已經是一千興旺、顯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後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武姓也同中原的土族一起大舉南遷,成為了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得武姓繁衍達到了極為昌盛時期,武姓也正是始於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舉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為其郡望。與此同時,武姓在我國南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後遍及全國各地。   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局勢的變化,其活動區域也不斷地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根據文獻記載看,從秦末至漢初,武姓大體分佈在:盱臺(今江蘇盱眙縣東北)、陳郡(今河南淮陽縣)、沛縣(今江蘇沛縣)、樑鄒(今山東鄒平縣東北)、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仍,為爭奪天下,豪傑競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為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做出了貢獻。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人口遷徙比較頻繁的時期,武姓之人從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遷移,主要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武姓之人的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表現在江淮以南也分佈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南方政權中的武姓之人要遠遠多於北方政權。這是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口不斷遷徙,尤其是貴族、士人大量南遷的真實情況的反映。在西晉時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還有中書監荀勖的女婿武統、武陵內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後來這些人的後裔大都遷徙到南方。   由於北方社會動盪,戰爭頻繁,而南方相對比較穩定,導致了大量人口向南遷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內。如後晉時,淮北農民起義首領武約,為反抗後晉的殘暴統治,與南唐聯絡,率眾欲渡淮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為發展南方社會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如武從諫,後唐時任幽州牙將,後晉時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為其子娶張氏女,並送......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姓武有多少人口?

你除非到派出所?讓工作人員在戶口資訊庫裡查。那個比較準確。別的誰都不知道!

姓武現在有多少人?(人數)

在我國總人口達13.397億人,全國56個民族中,以漢族人口最多,為10.4248億,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供,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在新百家性里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尤以河南、黑龍江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0.37%。

你 現在應該知道確切答案了 吧!

現在有多少人姓武。

建議你去民政局之類的門戶查查咯,直接網上查百家姓也行的,武是大姓,精英後代呀,你姓武,你光榮

贊助廣告

姓武的有多少人?

在我國曆史上,武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

在新百家性里居第九十五位,為中國一百個大姓之。尤以河南、黑龍江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武姓人口的0.37%。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武的都有誰?

武 臣:秦末陳縣(今河南省淮陽)人,隨陳勝起義,後自立趙王,因違抗陳勝命令,被部將李良所殺。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陽)人,五代後蜀著名將領,職山南節度使,重視農業,對當地農田水利建設有所貢獻。

武 億:清代著名學者,乾隆進士。創辦範泉書院,親自講學。治經史,精於考訂金石文字。著有《經讀考異》、《群經義證》、《偃師金石記》、《授堂詩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極拳創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屬山西省)人,歷任中書參議、戶部尚書、甘肅行省參政等職。曾參與更改鈔法,鑄寶錢,然時不助祺,物價騰踴,鈔法遂壞。著有《寶鈔通考》等。

武 億:河南偃師人,清代著名學者,官任博山知縣。曾創辦範泉書院,精於金石文字考訂。著有《經讀考異》、《偃師金石記》等。

武 訓: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偉大的平民教育家,為窮人創辦了堂邑、館陶、臨清三縣義學。

武士彠:唐代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東)人,武則天之父。以經營木材致富,隨李淵征戰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時,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國公,被賜太原王。

武則天:(624~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籍貫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創造了"曌"(讀音"zhao")這個字,意為"日月當空",並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執政期間,頗多政績,如善用人才,開創殿試,重視農業,加強邊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時有冤案。公元705年去世讓位與子唐中宗,中宗遂復唐。她身後留下的用早期的契丹文字刻的乾陵“無字碑”,不僅吸引千百年來人們的紛紛猜測,而且為失傳的女真文字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字史料,也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武承嗣:武則天之侄,因蔭而權重。後武承嗣爭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則天之侄,陰謀作亂,事敗被殺。

武元衡: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南)人,唐代建中進士,官至宰相,帝評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剛直不阿,觸犯權貴,被刺客暗殺。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畫家,學吳道子,行筆流暢,擅佛道鬼神,曾為寺觀作壁畫,人皆稱之。

武允蹈:宋代高詩人,兩貢於鄉,詩文刻意,多膾炙人口,著有《練湖集》。

武漢臣:元代戲曲家,所作雜劇甚多,今知有10種。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明昌間名士。善畫山水,能詩文。作品有《蓮峰小隱圖》、《漁樵閒話圖》、《東坡遊赤壁圖》等。

武之望:明代陝西省關中人,對醫術有獨到之處,曾參王肯堂之《證治準繩》,編有《濟陰綱目》,另著有《濟陽綱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極拳創始人。其融貫眾派,自成一體,稱“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國抗日將領。字勉之(1892-1941),懷安(今河北省懷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師師長,兩年後升任第九十八軍中將軍長,與八路軍精誠團結,並肩作戰,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與日軍的戰鬥中犧牲,終年49年。武士敏壯烈殉國後,舉國悲痛,全國許多地方紛紛為其舉行追悼大會,《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表了報道、社論和紀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長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園中,為武士敏將軍舉行樂遺骸遷葬儀式,並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武遲,字小樊,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人,1914年12月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庭。早年參加建立中國高校石油煉製專業,為中國石油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後長期致......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姓武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鄧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陸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祝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魏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餘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榮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毛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顧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謝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