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歷史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姓張的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贊助廣告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贊助廣告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餘下全文>>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國曆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福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餘下全文>>

張氏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谷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複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張闢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祕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莊)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徵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徵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餘下全文>>

張姓歷史名人的故事

張良:漢初三傑。

張騫:出使西域。

張飛:蜀國猛將

張衡:造地動儀

張陵:傳道青城山。

張謇:實業救國。

歷史上張姓的偉人或名人

很多,如張良.張衡.張仲景,張道陵,張飛,張遼,張說,張九齡,張作霖,張學良,張自忠等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張姓歷史名人不勝列舉,僅中國古代十四聖,張姓就獨佔四聖,成百姓之首。張氏人才之多,略舉如下:

最早記載的周宣王時期,中興周朝的張仲。戰國時期的“戰國說客雙雄”之一的縱橫家張儀。漢時,“漢初三傑”之一的謀聖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絡,發展了漢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科聖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醫聖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今草”。以及人稱“張天師”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大賢良師”張角;三國大將張飛、張遼、張郃;晉時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王朝-張軌家族;高昌國國王張孟明;唐代詩人張九齡、張繼、張說、張籍;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天文學家張遂,“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張巡,書法家草聖張旭;宋時詩人張耒、清明上河圖繪製者張擇端、被稱為“宋亡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元代有著名將領張柔,武功高強的道教首領觸三豐;明代有被譽為“宰相之傑”的著名政治家張居正,中醫理論家張景嶽,“西湖三傑”之一的張煌言。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西國皇帝張獻忠;清朝有受雍正、乾隆帝倚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洋務派首領張之洞、清末苗民抗清領袖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清後有寸土不讓的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策劃西安事變的偉大愛國者張學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愛國將軍張自忠(盟軍犧牲最高將領)、新中國國旗提倡者“和平將軍”張治中、新中國國名的提出者張奚若、新中國成立時副主席張瀾、近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張愛玲……

當代張姓名人

張翰 張傑 張藝謀 張學友 張燊悅 張艾嘉 張柏芝 張會廣 張楚 張德豪 張德蘭 張帝 張萌 張豐毅 張鳳鳳 張鎬哲 張國榮 張其鑫 張恆 張洪量 張惠春 張惠妹 張家輝 張敬軒 張俊 張可頤 張可芝 張克帆 張麗瑾 張立基 張邁 張萌萌 張明敏 張薔 張清芳 張瓊瑤 張桑悅 張善為 張韶涵 張騰 張偉文 張衛健 張文森 張信哲 張行 張杏月 張秀卿 張瑤 張也 張茵 張雨生 張宇 張玉華 張元蒂 張真 張震嶽 張振富 張振宇 張誌家 張智成 張智霖 張曼玉 張赫 張靚穎 張含韻 張國立 張默 張超 張一山 張遠 張嘉倪 張嘉兒 張梓琳 張峻寧 張楠 張敏 張庭 張靜初 張榮生 張陽 張茜 張殿增

由於張姓名人之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相關問題答案
張姓歷史名人?
姓張的歷史名人?
馬姓歷史名人?
周姓歷史名人?
曾姓歷史名人?
楊姓歷史名人?
呂姓歷史名人?
陸姓歷史名人?
中國馬姓歷史名人?
唐姓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