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講究?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將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論的運用,因為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世間諸般和諧皆由於五行的生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這種原理去實現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熾(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鎮(金)→ 憲宗——朱見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載垕(土)→ 神宗——朱翊鈞(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檢(木)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贊助廣告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贊助廣告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絡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諡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絡,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麼講究?如題 謝謝了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後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關羽,字雲長,意為“展翅入雲”。“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託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在取名字的時候,是有講究的。 1.名和字,是近義詞。 比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平”和“原”的詞義就是相近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曹操,字孟德,德和操;周瑜,字公瑾(取自“懷瑜握瑾”)等等。 2.名和字,是反義詞。 比如:韓愈,字退之。愈,是進的意思,和退是反義詞。韓愈,字退之。表現的意思是“不進則退”。 3.字中的前一個字,往往是表示在兄弟中的輩分。 輩分第一個的,叫孟,或者伯。比如馬超,字孟起,說明他在家是老大;孫策,字伯符,說明他也是老大。排行第二的,叫仲。比如許褚,字仲康;孫權,字仲謀…… 4.名字中的其中一個字,表現對男子的美稱。 比如:子、甫等舉例:趙雲,字子龍;魯肅,字子敬。 這裡從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取名時的好尚、願望、期許等心理以及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價值取向…… 1、物質和地位的嚮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他是正視人們的這種慾望的,不過強調要通過正當的途徑去實現。到後世儒家提倡“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時,口頭上不再承認人們的物質追求,而要把這種私慾掩藏起來。由於有了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念,士大夫之家取名總要避開這個方面,讀書人都不願把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利祿之慾堂而皇之地表露出來。 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確立以後,做官就一併獲得富與貴,以臣字命名的多了起來。 隋唐之後,為官的正途是科舉,士人都被利祿引誘,埋頭從事經義帖括、八股制藝,做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美夢。僅《清史稿》有傳的人物,名字與科舉有關的即有唐殿魁、許佔魁、黃開榜、鄭魁土、蔡廷魁、蘇廷魁等好多人。 2、執著生命的祝願 秦始皇平群雄,掃六合,混一區宇,以至高無上的權力役使許多人為他的長生夢而奔波,結果是枉然徒勞。但是,這種真誠的夢想並不是富貴已極的人獨有的。 大部分人則雖不全信,也存著一絲希望。因而命名時表現這種意願的很常見。這往往又是家長對子女的祝福。此外,與長壽有關的典故、人物、動植物等,往往被人們取以命名。 3、消災化吉的期望 疾病是人類的大敵,總是在干擾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而在古代,人們怎能不為健康問題焦慮?這種心情反映在命名的時候,就有了消災免病一類的名字,寄託著對得名者的深愛,苦心一片,欲邀天人共鑑。 先秦時楚平王篡位之前名棄疾,即位後改為居;漢代有驃騎將軍霍去病,晉代有司馬忌字公壽,北周有司馬消難,宋代有馮去疾、黃去疾、著名詞人辛棄疾,清人有蘇去疾,等等。 安、吉這一類名字內涵很大,不僅有消災免病的意思,它還包括了免除所有天災人禍的用意,因此名字中用得最多。所見最多的是以吉命名的現象。 使用吉祥類的字命名,也包含著對命運的祝福。 以上幾個方面的社會心理,實際都有關聯,吉利的祝福自然有福祿富貴的含義;亨通的理想極致不過是仕途得意,青紫加身;長壽的願望同時也是對疾病的憎惡和詛咒,不好分得很清楚。以上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才勉強劃分開來。而現實中的思......餘下全文>>

古人為什麼又要取名字又有字有號

名字是父母是的,代表父母的期待,字和號是自己起的,表示對自己的期待

古代人取字有什麼規則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餘下全文>>

古人為什麼有了姓名還有字呢?‘字’是什麼意思?

古代,嬰兒出生由父親取“名”。男子二十行冠禮取“字”,女子十五歲及笄取“字”。一種習俗沿襲下來的。

為什麼古代人取名字時,還有有個字什麼?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什麼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絡。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準確。現補充例項,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而且,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裡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反義相對) 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學誠,字實齋 。(連類推論) 東吳將領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字子瑜。(辨物統類) 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詩人錢起,字仲文;北宋詞人晏幾道,字叔原;明代文學家......餘下全文>>

古代兄弟名字有什麼講究?

這個沒有講究的,是家長自己設計的。想讓自己的孩子關係更親密而已。

就是沒有特別的講究啊~比如會有人生了個兒子,希望他平平安安的長大,所以取名叫李安,後來又生了一個,想說也希望平平安安,那就叫李平了啊。其實反過來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倒著的。

大部分親兄弟名字是沒有關係,連不成片語的。所以你說的這種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是家長個人的想法而已。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

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餘下全文>>

古代取名有什麼講究? 1. 一般來講,以前取名是有輩分排行 的,然後又分名和字,那麼那個代表 輩分 5分

你好,名字名字,顧名思義是名和字,但是卻是字在前名在後。名即姓名,姓氏是第一個,然後應該是字,字可以是指字輩,也可以是一個有意義的字,當然,還有一種是指的字號,字號有別人對他的稱呼,也可以自取。最後才是名。

在取名時,取詩句中的中的二字是想名字當中更具詩意,也是一種對於被取名的人的期望

古人對姓名字號運用有什麼講究

過去,孩子入學啟蒙時,都會起一個正式名字,即所謂“學名”。名字,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詞兒,一個意思。但在中國古代,“名”和“字”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還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標配”。那麼,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時又是如何選“字”的?

先秦時期孩子3個月時由“父名之”

《左傳》記載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

古人怎麼想到起名字的?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故《說文解字》稱,“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此即《儀禮·喪服》中所謂“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後世就不這麼講究了,有時候先起個“小名”或是“奶名”,六七歲入學起蒙時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關鍵是選好字,上古時期比較簡單,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時期,起名的講究開始多了起來。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記,那時桓公的太子出生,便諮詢申繻怎麼給太子取名,申繻遂說了這番話。申繻的具體解釋是:“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在具體選字時,申繻強調要“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的。孔子生下後被發現頭頂特別,是凹下去的,即所謂“圩頂”,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兒子後,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他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依“取於物為假”之原則。

申繻的取名原則反映了先秦時期的起名風俗,其核心是“避諱”。中國封建時代姓名避諱風氣大流行,最早正是始於先秦。

漢代取名流行用“單字”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記載“二名非禮也”

與先秦相比,漢代的取名風尚又有了不小的變化。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為漢人取字時的首選,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礎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如《鹽鐵論》執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

漢代最鮮明的取名特徵是,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在東西兩漢24位有廟號的皇帝中,僅漢昭帝劉弗陵取的是雙字名,在登基後出於避諱的考慮,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單字“弗”。取單字名之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21位帝王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數也是單字名,一直到明清時期單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兩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單字名。

王莽篡漢建新後,視單字名為古禮。在王莽“崇古”的影響下,取單字名進一步流行。為何漢代喜歡單字名?《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有這樣一種說法:“晉魏多帥師侵衛,此晉魏曼多也。曷為謂之晉魏多?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晉大夫魏曼多帥軍隊進攻衛國,人們不叫他全名,而稱“魏多”,是諷刺他取雙字名,認為雙字名不合禮數。

就“二名非禮”說,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考證,《春秋公羊傳》中錯誤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應是一人有兩名不合禮數,而非取二字名。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名青睞“之”字

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鬆之

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謙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二字名風氣逐漸抬頭,取名出現兩大特點,一是助詞“之”受寵,名字帶“之”成時尚;二是父子、長幼之間用字......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古代起名字有什麼講究?
男孩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雞年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小孩取名字有什麼講究?
蔡姓起名字有什麼講究?
公司起名字有什麼講究?
改名字有什麼講究?
起英文名字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