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和新曆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我國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瞭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迴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贊助廣告

新曆與農曆有什麼區別?

新曆也叫陽曆

陽曆也叫公曆,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曆(公曆)計算的。

陰曆也叫農曆,來源於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贊助廣告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農曆和新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關係: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週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一般人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曆”。 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週,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希望採納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6月3號是工的陽曆生日 農曆生日就該是 四月廿一

六月初三是你的農曆生日 2010年的陽曆生日就是 7月14號

在農曆生日的基數上 每一年的陽曆生日都是不同的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通俗的講:陽曆就是日曆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曆。

陰曆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曆。

若要知道陽曆與陰曆的科學解釋,下面附上百科網址:

陽曆:baike.baidu.com/view/284.htm

陰曆:baike.baidu.com/view/23598.htm

新曆和農曆有什麼差別?

新曆即是陽曆

公曆又貳作陽曆,夏曆又稱作陰曆(農曆)。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週)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曆和陰曆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曆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曆和陰曆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曆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曆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曆(陽曆)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曆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週期是按照月亮的而執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週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曆的節日。

所以,我國的兩歷制度應該是過去有、現在有、將來永遠會有!

我們的天文文明應該是過去發達、現在發達、將來更加發達!好運!!1

公曆和農曆怎樣區別?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裡·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曆”(舊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曆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曆”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曆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曆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曆法”當屬“儒略曆”。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對中國的陰曆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曆,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曆”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曆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曆。“天曆”在中國曆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曆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農曆跟新曆到底有什麼區別啊

一般農曆比新曆慢一個月

新曆和舊曆如何定義?有什麼關係和區別?

新曆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陽曆,舊曆就是農曆。

古人把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年與年之間,非常容易界定,只要觀察兩個相鄰年中出現白天最短的日期之間的間隔數就可以了。古人很早就發現,這個日期數為365天左右,即1年裡應有365天。但“年”這個單位太大,不好用,“天”雖然很方便,但又太小,於是想辦法在“年”與“天”中加一個計量單位。這就是所謂的“曆法”。

在兩河流域,古人發現,在多數的年份裡,月亮大約有12個盈虧,少數年份有13個的,故將1年粗粗地定為12個“月”。

觀察發現,月亮繞地球一週的週期為29.5天,為了取整,於是定大月為30天,小月29天,12個月共有354天,這樣已經接近1年的365天了。

但這樣計算下來,比標準迴歸年少約11天,平均三年左右少一個月。為了符合“一年有365天”這一事實,故每三年左右加一個月(閏月)。長期觀測證明,這一方法仍然不夠精確(用著用著就出現觀測誤差了),故又將“3年1閏”改為更精確的“19年7閏”。月亮又稱“太陰”,故又稱“陰曆”,也稱“農曆”(就是你說的舊曆)。

這樣,在沒有現代鐘錶等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古人藉助於自然現象,制訂出了自己的歷法。

陰曆的優點是:每月的15日必定是月圓之日。

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誕生了最早的太陽曆。他們發現地球繞太陽一週是365天多一點點。根據尼羅河水氾濫的規律,他們把一年分成3季,再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做為節日。公元前1世紀前後,歐洲人蔘照埃及的太陽曆,制訂自己的歷法。他們也把1年分為12個月,每個小月30天,大月31天,這樣就不再有5天的剩餘。故1年中就有7個小月和5個大月。後者分別為1、3、5、10、12月。7X30+5X31=365。這就是最初的陽曆。

羅馬共和時期,儒略凱撒主政,創立了豐功偉績。他死於7月,後繼者將7月改為大月,從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變成了29天。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曆”。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大帝出生在8月,又下令將8月改成大月,也從2月份中抽取1天,這樣2月份就只剩下28天。8月稱為AUGST,這樣8月和7月就各有31天。4X30+28+7X31=365

比較起來,陽曆的“月”比陰曆的“月”更加精確和方便。

後來,更精確的觀測表明,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365.2422天,這樣,無論上下是陽曆和陰曆,都會有誤差(二者皆以365天為一年)。對陽曆而言,平均每4年便會少約1天,(0.2422X4=0.9688,約等於1)。在以後的幾百年裡,由於這種誤差的存在,造成了許多不便,如時值嚴冬,曆法上卻是6月。到了16世紀,這種累積的誤差已經有375天之多,已經超過了1個迴歸年。於是陽曆又進行了一次變動,規定每4年裡有1個閏年(leap year),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這稱為“格里高歷”歷,已經接近目前使用的歷法。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皆為閏年。如1988,1992,1996等皆為閏年。

由於將0.9688當做1近似處理,陽曆還是有誤差的(365與365.2422之差)。由於0.2422X400~97,故實際上每400年中應有97個閏年才對,而按“4年1閏”的計演算法,400年中有100個閏年,又會比97個閏年多出來3個閏年,又會與實際觀測的天象不符。於是現代的陽曆規定,年份能被100除盡的的閏年仍按平年計算,但能被400除盡的也算閏年,如公元2000年、2400年和28骸0年,都可被400除......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舊曆和新曆的區別?
農曆和新曆的區別?
農曆閏年和平年的區別?
農曆和新曆有什麼區別?
黃曆動土和破土的區別?
黃曆入宅和搬家的區別?
舊曆和新曆?
舊曆和新曆是什麼意思?
風水和迷信的區別?
天秤女愛和暗戀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