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袁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袁(Yu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媯姓,為帝周代陳國始君胡公滿裔孫諸之後,以祖名字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唐書·範相世系表》、《明方九靈序四明姓氏譜圖》等所載,袁姓出自媯姓,帝舜之裔,周時陳國始君胡公滿之十一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塗,從齊桓公盟會,賜邑陽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為姓(因古時爰、袁、轅相同),稱為袁氏。據《袁樞年譜》載:“袁通爰、轅、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異。”

2、出自媯姓,與上同源,以祖上稱號為氏。袁姓的另一說濤塗字仲,諡號宣,時人稱之為袁宣仲,其裔孫告,秦末時避難於河洛之間,少子政,以祖上稱號為姓,稱為袁氏。由於“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的古義是相通的,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這就是《袁樞年譜》上所謂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贊助廣告

3、出自其他少數民族有袁姓。如滿、蒙、回、土家、彝、瑤、白、朝鮮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濤塗。以媯為姓的後裔,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的胡公滿,媯滿其孫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孫名諸,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爰”為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爰”和“袁”在古時通用,爰氏亦為袁氏。又因上古時爰又寫作“轅、溒、榬、援”等字,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濤塗的後代世居陽夏,秦末年,傳至轅頗裔孫轅告又避難徙居河洛之間,告少子名政,以袁為氏,其子孫後代未再混用。這樣袁濤塗就成為袁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從上文所述,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 ,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漢初年,袁政十一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復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併成為當地望族,號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於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號壽春,皆名噪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陳郡袁姓遷河東太原,有陳郡的袁煥(袁安叔父袁璋的後裔)遷京兆,後又分出華陰一支,袁紹次子袁熙的裔孫袁令喜,世居河北東光;袁術敗後,子孫散逃於襄陽;居彭城者,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原板蕩,晉室南遷,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樑、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還有許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時期,袁姓子孫旺於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進擾,袁姓又徙居於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望出項城,其妻妾成群,家族龐大達千人,分居全國各地,僑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臺。至此袁姓人已遍佈海內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約佔全國漢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三、歷史名人

袁 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餘下全文>>

姓袁是怎麼由來的?

一、出自媯姓,為帝舜之後,其始祖是袁濤塗。

關於袁姓之由來,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認為出自“媯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其實一也。”南宋人鄭樵將袁姓列入“以字為:氏”類,其《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相傳,早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黃帝作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陽。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的兒子窮蟬時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華,冀州人。曾經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又在負夏趕集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親死後,瞽叟續絃娶了後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歡後妻所生兒子。他的後妻也討厭舜,象在父母的寵愛下,變得狂傲驕縱。他們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於死地。而舜每到大難臨頭時,都能逢凶化吉。事後,他順從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誠篤小心,從不懈怠。 舜20歲時,有孝順之名。30歲時,主持中原部落聯盟事務的陶唐氏帝堯,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諸侯領袖讓賢。四方諸侯領袖覺得他們德行不高,難擔重任。堯就讓他們儘量推薦賢人。四位向堯推薦虞舜,堯說:“我聽說過此人,他到底怎麼樣呢?”四位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庭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差錯。”帝堯答應試試他。

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使9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怎樣處世。舜住在媯水轉灣處,家居行為認真不苟,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驕傲,侍奉舜的親人,能遵守為婦之道;堯的9個兒子也都更加友愛。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能讓出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岸邊做陶器,黃河沿岸出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一年之後,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後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堯於是賞給舜細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築倉庫,送給他牛羊。瞽叟和象並不因舜成為帝堯的貴婿而有所收斂,仍然想法設法謀害他,以奪取其家產。可是舜都巧妙地擺脫了災:難,仍然孝順瞽叟,友愛弟弟。堯對舜十分滿意,就讓他用心宣揚五種倫理,這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樂為。堯又使舜擔任各種公職,他把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四方的賓客如歸,一片和睦,從諸侯國遠道而來的賓客都肅然起敬;堯又使舜進入原始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堯經過3年之久的考察,認為舜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足以託付天下,就著意栽培他。20年後他從帝位上退下來,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舜30歲時被重用,替堯辦事20年,50歲時代行政事。8年後堯去世,舜為堯守喪 3年。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能把天下交給他,於是一反常道,傳給了舜。堯在世時權衡了很久,這樣說道:“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處,只有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總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個人。”帝堯三年喪過後,舜為了要讓位給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朝見丹朱而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頌政德的,不歌頌丹朱......餘下全文>>

袁姓的由來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后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

袁姓的來源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餘下全文>>

袁字來歷簡介

沒找到單獨說袁這個字的,只找到袁姓的。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餘下全文>>

袁字的來歷是什麼

沒找到單獨說袁這個字的,只找到袁姓的。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胡公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2-3] 。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祕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餘下全文>>

袁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陳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樑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區。●堂號臥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弗過堂: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萬曆年間,袁可立因為耿直建言被萬曆皇帝貶官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過”應該是他自勵自勉的態度和決心。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宗族特徵:1、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2、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餘下全文>>

廣元袁氏的由來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都昌縣袁氏家族的由來

夏家山地處縣城北面,距縣城僅2公里。據傳在400多年前,系夏姓幾戶人家居住和耕作,後因戰亂之災及歷史原因,這幾戶人家全部搬遷,外出逃生,此處成為一片荒虛。因此,夏家山這個名稱流傳至今。

在明朝嘉靖年間(約公元1554年),十七世祖吳守嚴從縣城吳家街舉家搬遷到夏家山居住和耕作。經過他辛勤開拓,經濟有了發展,人丁有了繁衍,開始建立夏家山吳村。迄今有400多年曆史了,現今已繁衍下傳十六代後裔。

夏家山吳村,屬北山鄉管轄,北靠菸頭山,東連芙蓉山脈,西則新舍村和生水隴吳村為鄰,南瞭都昌縣成和南山風景區,土地肥沃,水源豐足,交通方便,據傳先祖吳舜徒觀測,是快"金磚面盆“風水寶地。

在這塊寶地上,經歷代先祖艱苦奮鬥,開始圍塘建村發展(此塘稱:金面盆)全村發展為,塘東,塘西,塘中,形成三大支系,現發展近400多戶人家,一千四百多人口,成為都昌縣吳村的大村之一。

相關問題答案
袁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
譚姓的由來?
謝姓的由來?
聞姓的由來?
毛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肖姓的由來?
蔡姓的由來?
郎姓的由來?